论粤剧唱腔曲牌的传承与发展*

2019-11-22 03:37孔庆夫
文化遗产 2019年6期
关键词:曲牌唱段粤剧

孔庆夫 金 姚

从曲牌发生学来看,声乐曲牌早于器乐曲牌。当器乐逐步发展成熟为可独立演奏的表演形式时,器乐曲牌才开始具有独立属性。但在传统的文人、民间、宗教及宫廷音乐活动中,器乐曲牌虽也独立演奏和独立发展,但更多是作为声乐曲牌的伴奏或间奏的同体方式出现。在长期唱伴同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器乐曲牌被吸收、被借鉴、被融合的情况开始出现,并渐而形成了具有某种固定形态的唱腔曲牌而被传承。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剧种之间;属地剧种与当地民间小调、说唱、曲艺等艺术形式之间;或属地剧种与异质音乐(非戏曲音乐)之间也会因为某种机缘而发生唱腔上的互文或互乐。属地剧种或采纳、借鉴、融合外地剧种曲牌进入本剧种;或同化本地民间说唱音乐进入本剧种;或吸纳异质音乐(非戏曲音乐)进入本剧种等,后再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唱腔曲牌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如此以来,传承传统的文人、民间、宗教及宫廷音乐曲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发展新的曲牌,就使得戏曲唱腔在历时性传承与共时性发展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丰富性、互溶性和多样性。这一点,在粤剧唱腔曲牌中尤为明显。

一、传承:从传统文人、民间、宗教、宫廷音乐曲牌到粤剧唱腔曲牌

从粤剧唱腔曲牌的传承来看,主要指对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人、民间、宗教和宫廷音乐曲牌的传承。结合本文行文所参看的200首粤剧选段中的251支曲牌与550个唱段(下称“550个唱段”)(1)该550个唱段的版本均选自黄鹤鸣:《粤剧金曲精选 乐谱对照》(1-5辑)∕(6-10辑),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2009年版。来看,分述如下:

1.对传统文人曲牌的传承。(明)王骥德《曲律·论调名第三》有载“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始于汉之【朱鹭】【石流】【艾如张】【巫山高】,梁、陈之【折杨柳】【梅花落】【鸡鸣高树巅】【玉树后庭花】等篇。”(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57页。可见,最晚从汉代开始便有了“牌名”一说。

而本文认为曲牌的出现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三代时期。如(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乡饮酒·燕礼》有载“笙人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奏《南陔》《白华》《华黍》。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蘋》《采蘩》。”(3)(宋)洪迈:《容斋随笔》,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220页。可见,诗经所记录的《南陔》《白华》《华黍》和《由庚》《崇丘》《由仪》分别为当时的器奏曲牌和笙奏曲牌。而从“乃间歌《鱼丽》……歌《南有嘉鱼》……歌《南山有台》”也不难看出,《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等即为当时的声乐曲牌。以《诗经》为标志,传统唱腔曲牌从先秦三代开始萌芽和产生,后经唐、宋、元、明各代的发展,最后集大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的《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据冯光钰考证,《九宫大成》中的4466支曲牌中文人音乐曲牌至少有“【浪淘沙】【玉芙蓉】【傍妆台】【哭皇天】【节节高】【步步娇】【得胜令】【一枝花】【月儿高】”(4)冯光钰:《中国曲牌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9页。等9支。但这9支曲牌在本文行文参看的550个唱段中并未发现。550个唱段中出现了【满江红】【醉太平】【水仙子】【浣纱溪】【昭君怨】等由文人辑录的曲牌,且可作为粤剧唱腔对“传统文人音乐曲牌”传承的代表,其有【满江红】1支(《西厢记》);【醉太平】1支(《剑阁闻铃》);【水仙子】3支(5)见粤剧唱段《鸾凤分飞》《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巡营》。;【浣纱溪】4支(6)见粤剧唱段《西施》《梦会骊宫》《杏花春雨江南》《魂梦绕山河》。;【昭君怨】15支(7)见粤剧唱段《锦江诗侣》《再折长亭柳》《东坡渡海》《王昭君》(3支)《梦会骊宫》《洞庭送别》《重台别》《悲歌广陵散》《刁蛮公主·洞房受气》《无限河山泪》《卖花》《碧海狂僧》《昭君投崖》。。

2.对传统民间音乐曲牌的传承。传统民间音乐曲牌多指由民歌、山歌、小调、里巷歌谣等演化而来,来源广泛,数量庞大。主要以表现农村生产生活、节庆活动、红白喜事和民俗聚会为主。其既可以用作民间山歌、小调的演唱,也可用作民间吹打的演奏。据冯光钰考证,《九宫大成》中收录的传统民间音乐曲牌大抵有“【小放牛】【银纽丝】【补缸调】【叠断桥】【山坡羊】【万年欢】【刮地风】【寄生草】【朝天子】【放风筝】【鲜花调】【抬花轿】【江河水】【莲花落】【哭长城】”(8)冯光钰:《中国曲牌考》,第39页。等15支。从本文行文参看的550个粤剧唱段来看,对上述15支民间音乐曲牌共使用了16次,其有【山坡羊】1支(《窦娥冤》);【江河水】7支(9)见粤剧唱段《魂断蓝桥·梦会》《梅花仙》2支《潇湘万缕情》《悲歌广陵散》《秋月琵琶》《梦会梅花涧》。;【寄生草】8支(10)见粤剧唱段《花田错会》《苎萝访艳》《啼笑姻缘》《魂断蓝桥》《杨贵妃》2支《柳永》《惆怅沈园春》。。

另一方面,除上述冯氏所考《九宫大成》所载之传统民间音乐曲牌外,粤剧唱段中还存在大量的非《九宫大成》所载之传统民间音乐曲牌,如【剪剪花】【孟姜女】【塞上吟】【下渔舟】【跳花鼓】【小潮调】【鲜花调】【红豆曲】【凤阳花鼓】【采花词】【郁金香】【花间蝶】【采菱曲】【湘东莲】【凤阳歌】【豌豆花开】等数十种,仅【剪剪花】【采花词】就分别运用了4支(11)【剪剪花】4支:见粤剧唱段《夜半歌声》《穆桂英挂帅》《牡丹亭·游园惊梦》《摇红烛化佛前灯》;【采花词】4支:见粤剧唱段《桃花依旧笑春风》《西厢记》《难忘紫玉钗》《卖花》。。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采花词】和【剪剪花】在本文行文所参看的550个唱段中各只使用了4次,但采用同类其他民间音乐曲牌的数量较多且总量较大,在550个唱段民间音乐曲牌占100支以上,不赘例。

3.对传统宗教音乐曲牌的传承。传统宗教音乐曲牌主要指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中的曲牌。从本文行文参看的550个粤剧唱段来看,对传统宗教音乐曲牌的运用极少仅有与佛教相关的曲牌5支,有【戒定真香】1支(《禅房怀旧侣》);【皈依佛】1支(《幻觉离恨天》);【三宝佛】1支(《梅花仙》);【醉菩提】1支(《杨二舍化缘》);【空门恨】1支(《杨二舍化缘》)。

其一,佛教音乐【戒定真香】与粤剧唱腔中的【戒定真香】。佛教音乐【戒定真香】属于佛教赞呗“八大赞”中的一首,于法事中拈香时唱,曲调为“挂金锁”。即“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日本僧人圆仁在中国山东赤山院听到当时在中国的新罗僧人按‘唐音’演唱‘戒香定香解脱香’的记载,可见《戒定真香》在唐即已流传。从音乐上分析,赞类音乐先由‘维那’(12)维那:僧职。位于上座、寺主之下,主掌僧众威威仪进退纲纪,在庙堂唱念时领唱。举腔领唱,然后众僧合之。举腔之初,有腔无板。而一般赞呗之后,常接一固定段落‘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反复三遍,以为结束。结构与唐代大曲由‘散序’,至慢板,最后以快板、‘破’为结束的曲式相同,可视为唐乐遣绪。”(13)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14页。此香赞目前仍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流行,多作为晚课的第一首赞呗,亦用于“瑜伽焰口施食仪”及“水陆仪规”等法事中。从【戒定真香】的唱词(《地藏菩萨圣诞祝仪(一)》)“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燕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 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 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摩诃萨。”(14)《佛教念诵集》(地藏菩萨圣诞),现藏北京八大处灵光寺佛经法物流通处,第195页。来看,该唱段为“4﹢5﹢4﹢5﹢4﹢5﹢4﹢5”的八句36字词格,后接三句重复的“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摩诃萨”,且为七声徵调式结构。(15)田青:《中国宗教音乐》第17-19页。根据田青考证,佛教“赞体歌词有六句、八句之分。六句的称为‘六句赞’,由六句二十九字构成。”(16)田青:《中国宗教音乐》,第14页。

从粤剧《禅房怀旧侣》中的【戒定真香】唱词“袈裟已披入寺来,长在佛门锁心缰,真不向俗世回,樱花情爱从今不可再。阿弥陀佛。”(17)黄鹤鸣:《粤剧金曲精选·乐谱对照》第3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87页。来看,该唱段为“7﹢7﹢6﹢9”的四句29字词格,后接四字念白“阿弥陀佛”,在调式结构上为七声徵调式结构。

如此看来,粤剧《禅房怀旧侣》中四句29字词格的【戒定真香】,更加接近于佛教【戒定真香】“六句二十九字构成”的六句赞。但也发生了两点变化:由六句变为了四句;由尾部三次重复念诵,变为了一次念白。大抵两者曲牌之间虽为同宗,但也发生了“大同小异”的演变,属于“同宗又一体”的传承。

其二,佛教音乐【三皈依】与粤剧唱腔中的【皈依佛】。皈依是佛教信徒对信仰佛教的特殊称呼,其内涵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又称三皈依,即所谓“依佛为师,凭法为药,依僧为友”(18)萧振士:《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309页。。佛教唱呗中并没有【皈依佛】同名曲牌,最为接近的为【三皈依】曲牌。根据狄其安整理的【三皈依】乐谱来看,其唱词“自皈依佛当愿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疑和南圣众。”(19)狄其安:《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第125页。为分别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领起的“14字阕﹢16字阕﹢20字阕”的50字三阕3句结构,在调式上为五声商调式。

粤剧中的【皈依佛】(20)黄鹤鸣:《粤剧金曲精选·乐谱对照》第2辑,第30页。为散起(生唱)“鸳鸯瓦冷”,后接(生白)“妹妹!妹妹!林妹妹!”,后接“9﹢6﹢5﹢3﹢12;9﹢6;10﹢9﹢9﹢7﹢9﹢7”的101字三阕13句结构。在调式上为七声商调式。从内容上来看,粤剧【皈依佛】唱词并无宗教相关内容,更多的是对男女爱恨情愫的表达。虽然在用阕上都为三阕,且在调式结构上都为商调式,但还是很难将两者以同宗关系联系起来。大抵粤剧《幻觉离恨天》中的【皈依佛】只是借用了具有佛教音乐性质的曲牌名称而已,两者之间属于“异宗异体”的传承。

另三支曲牌【三宝佛】【醉菩提】【空门恨】其词格、用阕、唱词内容和音乐调式与【皈依佛】相似,也属于粤剧唱腔对传统宗教曲牌的“异宗另一体”传承,不赘例。

4.对传统宫廷音乐曲牌的传承。从宫廷音乐来看,汉代设立乐府,设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发展了相和大曲(21)按:相和大曲是中国汉魏时期集歌唱、舞蹈、器乐为一体,综合性的传统音乐形式,在传统音乐发展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宫廷和民间大型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唐代设立教坊,不但发展了歌舞大曲,而且使杨玉环的《霓裳羽衣》名闻后世。且《新唐书·礼乐志》有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2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志第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3页。以致后世以梨园界、梨园行、梨园弟子来代指戏曲界和戏曲演员。北宋时期,诸宫调、鼓子词等不但接续了南曲、金院本的音乐形式,而且也直接推动了北杂剧的正式形成。即“宋人词调、北宋杂剧音乐、诸宫调、南曲与金院本音乐,为之后的元曲奠定了音乐基础,成为元曲曲牌的主要来源。”(23)刘正维:《戏曲作曲新理念》,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页。从宋词词牌和曲牌来看,刘正维依据《全宋词》(24)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5册)中所记词牌名,共整理出1363支词牌(25)刘正维:《戏曲作曲新理念》,第4-10页。。刘氏在对宋词、诸宫调、南曲、元曲、高腔、昆曲的曲牌经过梳理和统计之后认为“宋人词调1632支,传入后世戏曲音乐中的有269支;诸宫调95支,传入后世戏曲音乐中的有42支;南曲229支,传入后世戏曲音乐中的有82支,元曲有198支,传入后世戏曲音乐中的有10支。”(26)刘正维:《戏曲作曲新理念》第38页。从刘氏的统计来看,16世纪前的音乐曲牌,对后世戏曲音乐影响最大的依次为宋词(269支),南曲(82支),诸宫调(42支)及元曲(10支)。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依十二宫调辑录了“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曲牌335支。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一字不移的引用,并以标明句格正衬,注明四声平仄。如此来看,两书大都延续前朝同名的乐府曲牌,即宫廷音乐曲牌。

刘崇德在其《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前言中对《九宫大成》所作的统计“共收北曲曲牌597只,乐曲1841首;南曲曲牌1586只,乐曲2774首,共计曲牌2183只,乐曲4615首。北套曲及南北合套222套。”(27)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页。后刘氏在其《燕乐新说》一书中将前述数字修订为“共收南曲曲牌1534体,乐曲2758只;北曲曲牌629体,乐曲1662只。南北曲牌总数为1983体,只曲总数为4420首。共收北套曲173套,南北合套36套,共为209套,汉乐曲计1723首。故此书如按单只乐曲计算,共有6143首。”(28)刘崇德:《燕乐新说》,合肥:黄山书社2003年,第334页。吴志武在其博士论文《〈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中认为《九宫大成》“收南曲曲牌1528体,又一体1233首,南曲总数为2761首;北曲曲牌619体,又一体1086首,北曲总数为1705首;单曲总数为4466首。收北套曲186套,南北合套36套,共计222套,以单曲计共2132首。《九宫大成》按单曲计算总数为6598首。”(29)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8页。

综合以上所引,本文认为《九宫大成》中最具有宫廷音乐色彩的曲牌,大抵为继承汉代乐府、唐代教坊以来,以宋人2632支词调为基础传入后世戏曲音乐中的269支宋词曲牌。以及经过元代发展,被收录到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朱权《太和正音谱》中的“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之中,后再被纳入到《九宫大成》中的335支曲牌。如此以来,从“乐府共三百三十五章”与本文行文参看的550个粤剧唱段来看,传统宫廷音乐曲牌在粤剧唱腔中使用的较多。

其一,有同名曲牌33支。使用1支的有【醉太平】(《夜雨闻铃》)、【翠裙腰】(《重开并蒂莲》)、【红绣鞋】(《董小宛》)、【步步娇】(《梦会太湖》)、【上小楼】(《鸳鸯泪洒莫愁湖》)、【柳青娘】(《牡丹亭·游园惊梦》);使用2支的有【骂玉郎】和【沉醉东风】(30)【骂玉郎】见粤剧唱段《再进沈园》《牡丹亭·游园惊梦》,【沉醉东风】见粤剧唱段《雨夜忆芳容》《倩女奇缘》。;使用3支的有【胡笳十八拍】(31)见粤剧唱段《秋江哭别》《夜雨闻铃》《情寄桃花扇》。;使用4支的有【水仙子】(又名【湘妃怨】)(32)见粤剧唱段《花木兰巡营》《鸾凤分飞》《穆桂英挂帅》《绝唱胡笳十八拍》。;使用8支的有【小桃红】(33)见粤剧唱段《朱弁回朝·送别》《倚秋千》《李香君》《紫钗记·灯街拾翠》《梅花仙(下)》《香梦前盟》《艳曲醉周郎》2支。和【寄生草】(34)见粤剧唱段《花田错会》《苎萝访艳》《啼笑姻缘·定情》《断蓝桥·定情》《杨贵妃》2支《柳永》《惆怅沈园春》。等。

其二,有曲牌名虽不完全相同,但疑似“同宗”的曲牌有30支。使用1支的有【人月圆】→粤剧曲牌名【花好月圆】(《倚秋千》)、【芙蓉花】→【玉芙蓉】(《秋江冷艳》)、【六国朝】→【俺六国】(《花木兰巡营》)、【怨别离】→【别离词】(《珍妃怨》)、【鹊踏枝】→【渡鹊桥】(《虎将美人未了情》)、【雁儿】→【雁儿落】(《翠娥吊雪》)、【牧羊关】→【仙女牧羊】(《一曲大江东》)、【蟾宫曲】→【蟾宫秋思】(《月下独酌》)、【梅花引】→【梅花腔】(《惆怅沈园春》)、【墙头花】→【粉墙花】(《抗婚月夜逃》);使用2支的有【阳关三叠】→【三叠愁】、【喜春来】→【到春来】(35)【三叠愁】见粤剧唱段《梦会骊宫》《雨夜忆芳容》;【到春来】见粤剧唱段《梅花仙(上)》《香梦前盟》。;使用3支的有【四季花】→【四季歌】(36)见粤剧唱段《小城春梦》《魂化瑶台夜合花》《小城春梦》。;使用4支的有【粉蝶儿】→【花间蝶】(37)见粤剧唱段《秦楼凤杳》《再折长亭柳》《别馆盟心》《俏潘安之店遇》。【六幺遍】又名【柳梢青】→【柳摇金】或【柳青娘】(38)见粤剧唱段《清照秋吟》《鸳鸯泪洒莫愁湖》《倩女奇缘·夜半琴声》《牡丹亭·游园惊梦》。;使用5支的有【双鸳鸯】→【戏水鸳鸯】或【鸳鸯散】(39)见粤剧唱段《多情李亚仙》《秋江冷艳》《刁蛮公主·过门受辱》《卖花》《虎将美人未了情》。等。

综合来看,粤剧唱腔曲牌对于传统文人、民间、宗教和宫廷音乐曲牌的传承,并不是固守的传承,而是具有创新性和粤化性的传承。无论是“完全相同”或“疑似同宗”,粤剧唱腔曲牌在词格、用阕、句法、音乐板式、调式和腔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发展:粤剧唱腔曲牌的移植、变体、吸收与坚守

从粤剧唱腔曲牌的发展来看,大抵通过将非粤地传统器乐曲“移植”为唱腔曲牌;将粤地器乐曲“变体”为唱腔曲牌;将外江唱段、流行歌曲、港台电影插曲、欧美电影插曲等“吸收”为唱腔曲牌;将粤剧先贤的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等“坚守”为唱腔曲牌等几类发展途径。

1.移植:从传统器乐曲(非粤地)到粤剧唱腔曲牌。

从我国戏曲音乐发展史来看,将器乐曲牌填词并用于演唱的情况很多。这与戏曲音乐创作的“词先曲后”和“曲先词后”两类创作模式密切相关。传统曲牌与词牌关系密切,曲牌创作时多按照已有词牌的平仄、音韵和腔格规律后配宫调以形成唱段,即“先得词后作曲”的“词先曲后”模式。也有对某一既有曲调填入新词,或将原有曲牌的曲调后配新词,而形成“曲同词异”的“先得曲后配词”模式。

因此,将传统器乐曲(非粤地)移植到粤剧唱段中作为唱腔曲牌则比较常见。在移植手法上,是通过“先得曲后配词”的方式形成固定的唱腔曲牌,后运用到不同的粤剧唱段之中。

其一,对传统胡琴曲的移植。对传统胡琴曲艺移植往往只移植该琴曲最为被人熟知的音乐主题部分,即将主题旋律填上唱词而变成粤剧唱腔曲牌。在550支粤剧唱段中,移植于传统胡琴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14支。包括黄海怀所作【江河水】7支(40)见粤剧唱段《魂断蓝桥·梦会》《梅花仙(上)》《梅花仙(下)》《潇湘万缕情》《悲歌广陵散》《秋月琵琶》《梦会梅花涧》。;京胡曲牌【夜深沉】3支(41)见粤剧唱段《鸳鸯泪洒莫愁湖·倾诉》《春风秋雨又三年》《神女会襄王·梦合》。;刘天华所作二胡曲【烛影摇红】3支(42)见粤剧唱段《梅花仙(上)》《杨梅争宠》《华山初会》。;华彦钧所作二胡曲【二泉映月】1支(《梅花葬二乔》)。

其二,对传统琵琶曲的移植。对传统琵琶曲的移植,在移植原曲主题旋律为粤剧声乐唱腔的同时,注重将原曲进行改编,后再将改编后器乐曲的主弦律,进行填词运用到粤剧唱段之中。如《春江花月夜》的原曲主旋律有被运用到粤剧唱段之中;而由《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的《浔阳夜月》的主题旋律也有被用来进行填词,也运用到具体的粤剧唱段之中。属于“原体”→“一体”→“又一体”的关系。在550个粤剧唱段中,移植于传统琵琶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19支。包括【春江花月夜】(《浔阳夜月》)8支(43)见粤剧唱段《蝴蝶夫人·燕侣重逢》《魂断蓝桥·定情》《邂逅水中仙》《倩女奇缘·夜半琴声》《啼笑姻缘·情变》《华山初会》《琵琶行》《紫钗记·剑合钗圆》。;【汉宫秋月】8支(44)见粤剧唱段《风雨相思》《梦会太湖》《牡丹亭·人鬼恋》《西楼恨》《奴芙传》《无限河山泪》《望江楼饯别》《张学良》。;【妆台秋思】3支(45)见粤剧唱段《花田错会》《风流司马俏文君》《望江楼饯别》。。

其三,对传统古琴曲、传统筝曲和提琴曲的移植。对传统古琴曲的移植,多采取将原曲中的主题旋律进行填词用作粤剧唱腔曲牌。除了保持主题旋律的大抵一致,对于原曲的乐段结构、章节、调式等音乐元素也都依粤剧唱段的需要而改变。

对于传统筝曲的移植。因为中国“九大筝派”中的“潮州筝”和“客家筝”都在岭南域内,两大筝派之间不但相互竞争、借鉴和发展,而且共同处在岭南这个大的音乐文化圈之中,与粤剧音乐的交互融合也就俱备了更多的地域和文化优势。潮州筝、客家筝与粤剧音乐、粤剧唱腔之间的借鉴、改编和移植也就变得较为常见。

此外,对于著名提琴曲也有移植。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被粤剧唱腔接受、改编,并移植成唱腔曲牌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移植中,只对《梁祝》其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旋律进行填词演唱而形成【梁祝】粤剧曲牌。

在550个粤剧唱段中,移植于传统古琴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7支,包括【胡笳十八拍】3支(46)见粤剧唱段《夜雨闻铃》《情寄桃花扇》《秋江哭别》。;【悲秋】3支(47)见粤剧唱段《梦会梅花涧》(2支)《灵台夜访》。;【平沙落雁】(亦称【雁儿落】)1支(《翠娥吊雪》);移植于传统筝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17支,包括【昭君怨】15支(48)见粤剧唱段《锦江诗侣》《再折长亭柳》《东坡渡海》《王昭君》3支《梦会骊宫》《洞庭送别》《重台别》《悲歌广陵散》《刁蛮公主·洞房受气》《无限河山泪》《卖花》《碧海狂僧》《昭君投崖》。、【渔舟唱晚】2支(《巧合仙缘》2支);移植于小提琴曲【梁祝】1支(《巧合仙缘》)。

将传统器乐曲(非粤地)的主题旋律移植到粤剧唱段中作为唱腔曲牌的情况,在粤剧唱腔设计中比较常见,是粤剧唱腔曲牌的主要构成来源之一。

2.变体:从粤地器乐曲到粤剧唱腔曲牌。

粤剧唱段中取材粤地器乐名曲主题旋律,将其后配唱词变体用于粤剧唱段之中,以形成粤剧唱腔同名曲牌的情况比较常见。此类“变体”主要集中在器乐合奏曲、粤地琵琶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洞箫曲、扬琴曲等粤地器乐名曲之中。

其一,变体于粤地器乐(合奏曲)的粤剧唱腔曲牌。粤地器乐曲,特别是著名的粤地器乐曲大都由初始的某一种乐器演奏,后移植到其他乐器上演奏或改编为乐器合奏等。下述曲目也存在独奏、不同乐器独奏、器乐合奏等多种形式,只是更多以合奏的形式出现。在550个粤剧唱段中,变体于粤地器乐(合奏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38支。包括【双星恨】10支(49)见粤剧唱段《鸳鸯泪洒莫愁湖·倾诉》《琵琶行》《别恨寄残红》(4支)《大断桥》《啼笑姻缘·送别》《子建会洛神》《华山初会》。;【雨打芭蕉】9支(50)见粤剧唱段《秦楼凤杳》《苎萝访艳》《香莲夜怨》《魂断蓝桥·定情》《清宫夜语》《花木兰巡营》《李师师》《恨不相逢未嫁时》《啼笑姻缘·送别》。;【走马】5支(51)见粤剧唱段《蝴蝶夫人·临歧惜别》《风流梦》《桃花依旧笑春风》《刁蛮公主·过门受辱》《倚秋千》。;【平湖秋月】5支(52)见粤剧唱段《鸳鸯泪洒莫愁湖·游园》《夜半歌声》《邂逅水中仙》《珍珠慰寂寥》《刁蛮公主·洞房受气》。以及【赛龙夺锦】【山乡春早】【彩云追月】【荫华山】各1支(《再折长亭柳》《倩女奇缘》《秋月琵琶》《草桥惊梦》)。

其二,变体于粤地器乐(独奏曲)的粤剧唱腔曲牌。粤地器乐作品虽多被改编以适合不同于初始独奏乐器的其他乐器演奏,但在音乐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上并不是所有移植到其他乐器或改编为合奏形式的“又一体”,都能够代替初始乐器演奏的版本。不同的器乐曲与初始演奏乐器之间具有天生的耦合性和适应性。因此,下述曲目均以其初始独奏乐器为版本。在550个粤剧唱段中,变体于粤地器乐(独奏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19支。包括粤地琵琶曲【孔雀开屏】3支(53)见粤剧唱段《倩女奇缘·财色诱惑》《啼笑姻缘·送别》《咏梅忆旧》。、【秋水龙吟】3支(54)见粤剧唱段《乱世佳人》《秋月琵琶》《林冲泪洒沧州道》。、【饿马摇铃】2支(《泪洒莫愁湖》《一代天骄》);粤地筝曲【柳青娘】1支(《牡丹亭·游园惊梦》)、【蕉窗夜雨】1支(《魂断蓝桥·梦会》);粤地洞箫曲【别鹤怨】4支(55)见粤剧唱段《貂蝉》《楼台泣别》《青天碧海忆嫦娥》《张学良》。;粤地扬琴曲【连环扣】2支和【寡妇诉冤】3支(56)【连环扣】2支见粤剧唱段《吟尽楚江秋》《雪夜访珍妃》;【寡妇诉冤】3支见粤剧唱段《摘缨会》。等。

将粤地器乐名曲的主题旋律配上唱词,变体用于粤剧唱段之中以形成粤剧唱腔同名曲牌的情况,在粤剧的唱腔设计中较为常见。而由于广东音乐与粤剧音乐、粤剧唱腔音乐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粤地器乐曲不仅常用在粤剧唱腔音乐中形成曲牌,而且在粤剧排场转换时的过场音乐、背景音乐中也经常用到。

3.吸收:粤剧唱腔曲牌对外江戏唱段、流行歌曲、电影音乐(插曲)的接纳。

从粤剧发展史来看,外江戏入粤促进了粤剧多曲体声腔形态的萌芽与形成,外江戏的音乐、声腔、曲牌等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粤剧唱腔曲牌的元素之一。而20世纪20-60年代以来的各种流行歌曲、国内电影插曲、香港粤剧电影插曲以及国外电影插曲等非戏曲性的“异质”音乐等,也是粤剧多曲体唱腔曲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吸收于外江戏的粤剧唱腔曲牌。粤剧对外江戏唱腔曲牌的吸收,主要以外江戏中的梆黄唱腔曲牌和民间小调曲牌为主。在550支粤剧唱段中,吸收于外江戏的粤剧唱腔曲牌共21支。包括京剧【贵妃醉酒】11支(57)见粤剧唱段《风流天子》《云房和诗》《牡丹亭·人鬼恋》《月下独酌》《杨贵妃》《梅花仙》《七月七日长生殿》《烽烟遗恨·陈圆圆》《秋月琵琶》《小红低唱》《琴缘叙》。;天津曲艺【杨翠喜】8支(58)见粤剧唱段《唐宫秋怨》《苎萝访艳》《梦会骊宫》《杨梅争宠》《神女会襄王·梦合》《俏潘安之店遇》《洞天福地》。;【凤阳花鼓】【凤阳歌】各1支(《啼笑姻缘·定情》与《一曲魂销》)。此外,对外江戏声乐曲牌的吸收,还有各类采茶歌、芙蓉调、采花词等,不赘例。

其二,吸收于流行歌曲的粤剧唱腔曲牌。粤剧唱腔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而对于“异质”音乐(非戏曲音乐)的接纳和吸收则更加体现了粤剧的开放和包容。在550支粤剧唱段中,吸收于流行歌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10支。包括【何日君再来】3支(59)见粤剧唱段《蝴蝶夫人·燕侣重逢》《秦楼凤杳》《脂痕印泪痕》。;【明月千里寄相思】3支(60)见粤剧唱段《别馆盟心》《梦会太湖》2支。和【四季相思】【春雨恨来迟】【踏雪寻梅】【卖相思】各1支(《紫凤楼》《神女会襄王·初会》《牡丹亭·人鬼恋》《秦楼凤杳》)等。

其三,吸收于电影音乐(插曲)的粤剧唱腔曲牌。粤剧唱腔曲牌中除了各类传统曲牌、外江戏曲牌、流行歌曲曲牌以外,对于电影音乐(插曲)的吸收和接纳则是粤剧及粤剧唱腔音乐区别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最大特点。粤剧唱腔曲牌对电影音乐(插曲)的吸收和接纳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来源:国内电影、香港粤剧电影、国外电影。

在550支粤剧唱段中,吸收于国内电影音乐(插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10支。包括1920年梅兰芳导演和主演的戏剧电影《天女散花》中的插曲《天女散花》1支(梅兰芳唱);1937年上演的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1支、【街头月】1支、【四季歌】2支(均为周旋唱);1939年张石川导演的电影《七重天》中的插曲【送君】1支(周旋唱);1940年上映的戏剧电影《西厢记》中的插曲【拷红】3支(周旋唱);1944年上映的电影《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1支(周旋唱)等。

吸收于香港电影音乐(插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40支。包括1938年在香港上映的粤剧电影《陈世美不认妻》中的同名插曲【陈世美不认妻】1支;1958年在香港上映的粤剧电影《仙女牧羊》中的同名插曲【仙女牧羊】1支;1959年在香港上映的粤剧电影《帝女花》中的插曲【秋江别】22支(61)见粤剧唱段《李香君》《鸳鸯泪洒莫愁湖》(3支)《再折长亭柳》《琵琶行》《山神庙叹月》《绿水题红》《烽烟遗恨·陈圆圆》《珍珠慰寂寥》《巫山一段云》《秋月琵琶》《杜丽娘写真》《情寄桃花扇》《刁斗江风醉柳营》《楼台泣别》《卖花》《秋江哭别》(3支)《一曲魂销》《倾国名花》。;【雪中燕】8支(62)见粤剧唱段《紫凤楼》《重开并蒂莲》《别馆盟心》《东坡渡海》《重上媚香楼》《绣楼春梦》《香梦前》《越国骊歌》。;【旧苑望帝魂】3支(63)见粤剧唱段《乱世佳人》《绝情谷底侠侣情》《青天碧海忆嫦娥》。;1959年在香港上映的粤剧电影《跨凤乘龙》中的同名插曲【跨凤乘龙】2支(《倩女奇缘·财色诱惑》《神女会襄王·初会》);1961年在香港上映的粤剧电影《富贵花开凤凰台》中的插曲【凤凰台】3支(64)见粤剧唱段《梦觉红楼》《邂逅水中仙》《玉笼飞凤》。等。

吸收于国外电影音乐(插曲)的粤剧唱腔曲牌共2支。包括193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疯狂世界》中的同名插曲【疯狂世界】1支;194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又译《滑铁卢桥》)中的同名插曲【魂断蓝桥】1支等。

总体而言,粤剧唱腔音乐中,吸收、采纳外江戏声乐曲牌、流行歌曲、国内电影音乐、香港粤剧电影音乐以及欧美电影音乐等成为粤剧唱腔曲牌,既是粤剧唱腔设计的主要手法,也深刻表明了粤剧唱腔音乐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4.坚守:对粤剧先贤、粤剧名伶所创作音乐作品的坚守和传承。

粤剧唱腔曲牌的构成,除去上述四类来源以外,其最大来源为对粤剧先贤、粤剧名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坚守和传承。近代粤剧史上集演唱家、作曲家、演奏家、表演家于一身的众多粤剧名伶创作的作品(包括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被大量用于粤剧唱腔曲牌之中。在550支粤剧唱段中,有陈冠卿作品13支,分别为【寒宵吊影】4支(65)见粤剧唱段《东坡渡海》《春风秋雨又三年》《梅亭恨》《草桥惊梦》。、【雪底游魂】3支(66)见粤剧唱段《一代天骄》《翠娥吊雪》《越国骊歌》。、【补裘曲】【潇潇斑马鸣】【雨中行】各2支(67)分别为粤剧唱段《晴雯补裘》2支;《摘缨会》《一路春风木兰归》;《貂蝉》《灵台夜访》。;有林兆鎏作品17支,分别为【雪中燕】8支(68)见粤剧唱段《紫凤楼》《重开并蒂莲》《别馆盟心》《东坡渡海》《重上媚香楼》《绣楼春梦》《香梦前盟》《越国骊歌》。、【别鹤怨】4支(69)见粤剧唱段《貂蝉》《楼台泣别》《青天碧海忆嫦娥》《张学良》。【扑仙令】【跨凤乘龙】各2支(70)分别为粤剧唱段《幻觉离恨天》《重上媚香楼》;《神女会襄王·初会》《倩女奇缘·财色诱惑》。、【红楼梦断】1支(《幻觉离恨天》);有何柳堂作品17支,分别为【雨打芭蕉】9支(71)见粤剧唱段《秦楼凤杳》《苎萝访艳》《香莲夜怨》《魂断蓝桥·定情》《清宫夜语》《花木兰巡营》《李师师》《恨不相逢未嫁时》《啼笑姻缘·送别》。、【鸟惊喧】3支(72)见粤剧唱段《春风秋雨又三年》《刁蛮公主·洞房受气》《绝唱胡笳十八拍》。、【饿马摇铃】【双凤朝阳】各2支(73)分别为见粤剧唱段《泪洒莫愁湖》《一代天骄》;《巧合仙缘》2支。、【赛龙夺锦】1支(《再折长亭柳》);有何大傻作品14支,分别为【花间蝶】5支(74)见粤剧唱段《秦楼凤杳》《再折长亭柳》《别馆盟心》《俏潘安之店遇》《晴雯补裘》。、【戏水鸳鸯】4支(75)见粤剧唱段《多情李亚仙》《秋江冷艳》《刁蛮公主》《卖花》。、【孔雀开屏】3支(76)见粤剧唱段《倩女奇缘》《啼笑姻缘·送别》《咏梅忆旧》。、【步步娇】【鸾凤和鸣】各1支(《梦会太湖》与《试情》);有梁以忠作品13支,分别为【春风得意】10支(77)见粤剧唱段《风流天子》《别馆盟心》《月下独酌》《琵琶行》《奴芙传》《夜祭飞鸾后》《望江楼饯别》《倾国名花》《华山初会》《草桥惊梦》。、【落花时节】3支(78)见粤剧唱段《清照秋吟》《魂梦绕山河》《奴芙传》。;有吕文成作品23支,分别为【平湖秋月】5支(79)见粤剧唱段《鸳鸯泪洒莫愁湖》《夜半歌声》《邂逅水中仙》《珍珠慰寂寥》《刁蛮公主·洞房受气》。、【水龙吟】4支(80)见粤剧唱段《抗婚月夜逃》《乱世佳人》《秋月琵琶》《林冲泪洒沧州道》。、【渔村夕照】【落花天】【剪春罗】各3支(81)分别为粤剧唱段《紫钗记·灯街拾翠》《神女会襄王·初会》《巧合仙缘》;《梦会杨贵妃》《风流司马俏文君》《昭君投崖》;《草桥惊梦》《洛水梦会》2支。、【银河会】2支(《东坡渡海》《牡丹亭·人鬼恋》)以及【蕉石鸣琴】【青梅竹马】【海棠春】各1支。有崔蔚林的【禅院钟声】10支(82)见粤剧唱段《鸾凤分飞》《梦会杨贵妃》《重开并蒂莲》《雨淋铃》《还卿一钵无情泪》2支《秋月琵琶》《夜夜白头吟》《风雨梅花魂》《朱弁回朝》。;有王粤生作品9支,分别为【红烛泪】4支(83)《香莲夜怨》《江上琵琶》《玉笼飞凤》《摇红烛化佛前灯》。、【妆台秋思】3支(84)见粤剧唱段《花田错会》《风流司马俏文君》《望江楼饯别》。以及【楼台会】2支(《风雪夜归人》《云房和诗》);有黄继谋作品7支,分别为【祭塔腔】5支(85)见粤剧唱段《董小宛》《鸳鸯泪洒莫愁湖》《梦会太湖》《东坡渡海》《夜祭飞鸾后》。、【沉醉东风】2支(《倩女奇缘·人鬼结缘》《雨夜忆芳容》);有邵铁鸿作品【锦城春】4支(86)见粤剧唱段《苎萝访艳》《琵琶行》《桃花依旧笑春风》《昭君投崖》。;有严老烈作品【到春雷】4支(87)见粤剧唱段《牡丹亭·游园惊梦》《梅花仙》《香梦前盟》《倾国名花》。,此外,还有何少霞的【白头吟】3支、【下渔舟】1支;冯华的【夜思郎】2支;陈德钜的【悲秋】3支;陈文达的【归时】3支;乔飞的《山乡春早》1支等。

总体来看,在本文行文所参看的550支粤剧唱段中,共使用传承类曲牌195支;移植类曲牌58支;变体类曲牌57支;吸收类曲牌53支;坚守类曲牌156支;另有未确定来源曲牌31支。

本文行文所参看的550支粤剧唱腔曲牌的分类

在粤剧唱腔曲牌的构成中,源自粤剧先贤音乐作品的“坚守类”曲牌是占比最大的来源(占比28.36%)。而对于粤剧先伶、先贤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坚守,是粤剧唱腔曲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粤剧唱腔“粤味”的首要选择。

结 语

粤剧唱腔具有综合性多曲体结构特征,粤剧唱腔曲牌也拥有多元化的来源渠道。其不仅有传承自传统文人、民间、宗教和宫廷音乐的唱腔曲牌,而且其通过对非粤地传统器乐音乐的“移植”;对粤地器乐音乐的“变体”;对外江戏音乐、粤地说唱音乐以及异质音乐(电影音乐、流行歌曲、欧美音乐、海外戏剧音乐等)的“吸收”;以及对粤剧先贤音乐创作、音乐作品“坚守”等途径,大量发展了粤剧唱腔的曲牌结构和数量。如此以来,在粤剧唱腔中就形成了源头多元、风格各异、情绪多样、兼容并蓄的唱腔曲牌组合。

猜你喜欢
曲牌唱段粤剧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悲惨世界》经典唱段分析及演唱技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绵绵古道连天上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一弯新月挂半天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