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带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9-11-22 02:09江良哲
广西中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带脉针刺综合征

江良哲,张 瑛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本病临床常见症状为潮热出汗、急躁易怒、失眠、忧郁、倦怠乏力、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行感、尿频尿急等,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对症和激素替代治疗为主,但是否有必要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及其安全性一直存在分歧,且有较多禁忌证及不良反应。针灸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方面疗效好、副作用少、容易被患者接受,临床报道多选取十四正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而选取奇经八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笔者将针刺带脉结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进行疗效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来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科住院部就诊的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56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治疗组28 例和对照组28 例。治疗组年龄42~54 岁,病程4~10个月;对照组年龄44~56岁,病程3~9 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28 28年龄(岁)48.47±3.12 49.32±2.46病程(月)6.34±2.78 5.87±2.31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中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年龄在40~60岁的女性;②症状除了月经失调,有典型潮热汗出,或有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感觉异常、头痛、尿频尿急、皮肤干燥、腰腿痛或性功能减退等;③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患者性激素E2水平<20 pg∕ml,E2水平周期性变化消失,FSH、LH水平升高,FSH水平>10 U∕L。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②Kupperman 评分[2]大于15分;③愿意接受针灸治疗且依从性良好者,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②卵巢肿瘤、双侧卵巢切除以及卵巢早衰者;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

1.5 剔除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因出现意外情况而不能再坚持治疗者;②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其他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出版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取穴:太溪(双侧)、肾俞(双侧)、神门(双侧)、心俞(双侧)、太冲(双侧)、肝俞(双侧)、三阴交(双侧)、关元(单侧)。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采用0.35 mm×40 mm毫针,心俞、肝俞向脊柱方向斜刺,肾俞直刺,针刺深度为15~30 mm,平补平泻,取针后再嘱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关元直刺,针刺深度为10~30 mm,平补平泻,针感以酸麻胀患者耐受为佳。针刺背俞穴时应注意进针深度及角度,针刺神门穴时需避开尺动、静脉,留针30 min。

2.2 治疗组 取穴:带脉(双侧)、五枢(双侧)、维道(双侧),其他穴位同对照组。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针刺心俞、肝俞、肾俞,方法同对照组;取针后再嘱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先取带脉穴,采用0.35×75 mm毫针,直刺进针5 mm 后沿带脉的走行向内下方斜刺或平刺(向同侧髂前上棘针刺),针刺深度25~50 mm,再依次取五枢、维道直刺,针刺深度为25~50 mm,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余腧穴操作与对照组一致。

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每周4次,共治疗1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Kupperman 评分 采用改良的Kupperman 评分法[2]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更年期症状进行评分(KMI),内容一共13 项,分值为0~63 分,具体评分方法为:①症状评分=症状指数×症状程度。症状指数为固定的:潮热出汗为4,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性交痛、泌尿系症状为2,其余的症状为1。症状程度分为0~3分,无症状为0分,偶有症状为1分,症状持续为2分,影响生活为3 分。②各项症状评分相加之和为总分。③更年期综合征的病情分度:15<总分≤20 分为轻度;20<总分≤35分为中度;总分>35分为重度。

3.1.2 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评分[3]该量表由4 个维度构成,分别为血管收缩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以及性生活维度,一共29个条目。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MENQOL,根据具体临床症状分为6、5、4、3、2、1、0 等级,MENQOL 评分为各等级的分数之和,得分越低生存质量越高。

3.2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四级分级法拟定。痊愈:主要症状消失,疗效率≥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率70%~94%;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疗效率30%~69%;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疗效率<30%。据Kupperman 评分计算疗效率,疗效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选择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选择t 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4 结 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MENQO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Kupperma、MEN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upperma、MENQOL 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带脉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Kupperman、MENQOL评分改善更显著。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MENQOL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MENQO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n 治疗后59.24±7.61①②74.65±9.24①治疗组对照组28 28 Kupperman评分治疗前31.23±7.46 30.53±6.89治疗后13.76±2.85①②19.12±4.67①MENQOL评分治疗前107.83±12.35 109.56±10.76

4 讨 论

中医学古籍中无“更年期综合征”病名的记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郁证”“脏躁”“不寐”等病范畴,现代中医则将其命名为“绝经前后诸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故女子在50岁左右,绝经前后肾精不足,肾气虚衰,天癸将竭,可见本病病机为“肾气亏虚冲任失调”,肾藏精,肝藏血,因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肾精亏虚而致肝血不足,肝失所养,水不涵木,郁而化火。《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肝火也可引发心火,同时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所以临床可见失眠、潮热汗出、焦躁等症状。根据针灸的取穴原则,刺激体表相应腧穴,可以激发脏腑经气,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凡是五脏六腑的病症,尤其针对五脏病,都可取原穴治疗。《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俞穴可以治疗脏腑病症。故取肾经背俞穴、原穴肾俞和太溪补益肾之精气以治其本;关元属于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益肾元、调冲任;肝俞、太冲为肝经背俞穴、原穴,可疏理肝气;取心经背俞穴、原穴心俞和神门补益心气、养心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疏肝、益肾,理气开郁,调补冲任。

带脉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癫狂》云:“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此处的“带脉”指“带脉经”还是“带脉穴”尚存疑问,直到《难经·二十八难》指出“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明确了带脉的循行,而后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6]论述到:“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肋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带脉与冲、任、督三脉关系密切,虽没有起于胞中,而其走行所过却与女子胞相邻,故带脉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则认为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时期,关于带脉附近的解剖结构,带脉穴[7]浅层分布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深层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前支的肌支,深刺带脉穴时针尖可触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髂腹股沟神经,其中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随子宫圆韧带分布于女性生殖器;髂腹股沟神经则在腹股沟管处与子宫圆韧带伴行,现代研究亦表明带脉循行路线的深层同时经过卵巢[8]。带脉穴下及循行路线上分布有丰富的神经,而冲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下分布的组织结构主要为腹白线及其周边的浅薄肌肉层,分布的神经则较少,能够诱发的针感亦较轻。本研究中带脉穴的针刺方法则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此外《脉经·卷十·手检图三十一部》[9]云:“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此处《脉经》阐述了带脉的主治病症,所谓“动”,李中梓对此有过一番恰当的解释:“动者,变也,变常而病也。”[10]《脉经》认为带脉失常,其功能发生变化时,可以出现女子月经不来和绝经前后诸证,再者带脉与肾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灵枢·经别》有言:“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清代唐海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提及:“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故名。究带脉之所出,则贯肾……环腰贯脐。”[11]可以看出足少阴肾经的肾俞穴将此二经相联,经气互相流注,先天肾精亦可通过经脉灌注于带脉,《难经·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诸经不能复拘也。”阐述了奇经八脉的作用,所以通过针刺疏通带脉,可以调节足少阴肾经的功能,进而达到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的目的。

本研究观察表明,应用带脉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带脉针刺综合征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八字诀养好带脉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