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2022-12-21 12:15李雯樊莉李滋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带脉枢机循行

李雯, 樊莉, 李滋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开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开”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以门之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三阳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其中“枢”是阴阳进出之所,可调控经络气血及阴阳的稳定。带脉作为奇经八脉,其生理功能特殊,与多条经脉相交,并与其余七条奇经及十二正经的功能相关联,具有“枢”的特性。以下从“以带为枢”探讨带脉对调治经络病的作用。

1 带脉的循行特点与中医枢机理论

1.1带脉的循行特点“带脉”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属奇经八脉。《灵枢·经别》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素问·痿论》言其“阴阳揔(同“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阴阳之为长,皆属带脉而络于督脉”。《说文解字》描述“带”:“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珮之形。”故带脉可视为如“系腰间”之脉,用以束诸经。

对于带脉的循行路线,《难经·二十八难》大致描述其“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明代医家傅青主在其《傅青主女科》中则提出:“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以上论述皆说明带脉具有绕身一周的循行特点。明代李时珍在其《奇经八脉考》中对带脉的循行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可见,带脉的循行路线与其余七条奇经及脾、胃、肝、胆、肾、膀胱经直接相交,其循行特点奠定了带脉在正经与奇经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中医古籍对带脉的循行描述较有限,后世医家根据典籍的记述,根据“回身一周”的特点,大致总结出带脉的5种可能的循行路线[1-2]:(1)沿脐水平线环行;(2)前垂的系带状环行;(3)相关穴位连线环行;(4)双“个”字环行;(5)绕身斜下环行。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记载带脉“如人束带而前垂”,结合该古籍所著时期,查阅明代服饰的相关资料(明代时期腰带以“束而不系”为特点),因此带脉的循行路线为前垂系带状环行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奇经八脉考》还描述了带脉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又与足少阳交于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交足少阴于十四椎(即第2腰椎),将这些穴位连线后,大致可见带脉由季肋发出,沿腹股沟呈垂坠的系带状环绕周身(见图1)。目前高等中医院校的教科书[3]也多采纳该循行路线。

图1 带脉循行示意图Figure 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belt vessel route

1.2中医“枢机”理论“枢”意为“门轴”,可通内外。《素问·阴阳离合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其中提到的“少阳之枢”的“枢”,为人体动静支点,表现为“衡”“和”,以此维持其机体的动态平衡[4]。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疾病的传变过程通过六经进行区分,也将少阳视作病邪由阳入阴的枢机。《素问·阴阳离合篇》进一步提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少阳经行分肉之间,居半表半里,开阖阴阳,作为阴阳交换的开关,使阳气枢转以入阴。《灵枢·根结》提出,若“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经脉以通为用,因此“枢”在经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带脉为经络之枢

人体为一个整体,通过“枢机”调节机制以平衡脏腑气血阴阳,维持生理功能稳定。人体的经络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沟通内外的大网,发挥着联络脏腑、运行气血和抵御外邪的作用。经络作为人体的一个系统,也应存在具有某种功能与属性特殊的经脉作为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等经络的枢机,以便在经络系统中实现阴阳互用,发挥联络彼此经脉的功效。从中医古籍对“带脉”散在的记述中,可明确带脉“回身一周”的循行路线,带脉与其余七条奇经及足六经可直接相交,也能和手六经建立间接联系,同时带脉的循行路线贯穿一身阴阳,由此带脉可联络上下、左右、阴阳及先后天。依据带脉以上的循行特点和功能属性,可将带脉视作经络之“枢机”。

2.1带脉与诸经的联系

2.1.1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枢 带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冲脉、任脉、督脉因主统经络阴阳气血,为人体重要的经脉。《奇经八脉考·带脉为病》云:“冲、任、督三脉,同气而异行,一源而三岐,皆络带脉”。此论述说明冲脉、任脉、督脉与带脉间的络属关系。奇经八脉之中,任、督二脉行于人体正中,分属阴阳。《傅青主女科·白带下》提出的“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及《儒门事亲》的“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都可反证带脉贯通此三脉。冲、任、督三脉皆起胞中,同出会阴,分别为经脉之海、阴脉之海、阳脉之海。带脉可执掌经脉中的气血阴阳,故带脉为奇经八脉中的枢机。

2.1.2 带脉为脾、胃经之枢《灵枢·经脉》记载脾胃二经的循行路线为“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和“胃足阳明之脉……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两经均过带脉。《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说明脾在脏腑中处中央之位,以此调控脏腑气血盛衰。此外,《素问·太阴阳明论》还提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胃互为表里,功能上相互为用,气血相通。带脉行腰腹一周,正处人体中央之位,若脾居脏腑中央之位,则带脉位居经脉中央。若将经脉视作人体之树,带脉则为经脉之“土也”,带脉之上依托肝胆升发之势生长枝叶,向下则取肾和膀胱之沉降发为根基,即带脉居六经及奇经八脉之中央,既能制约所束经络,也可为经络提供气血加以濡养。

2.1.3 带脉为肝、胆经之枢 肝胆均有升发向上的功能。《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5]言:“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脾胃论》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素问·六节藏象论》则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由此可见,肝胆可共主升发,司疏泄,通畅脏腑气机。叶天士提出“八脉隶于肝肾”的学术观点,进一步说明带脉与肝的关系。有关带脉的循行路线,《难经》曾言带脉“起于季肋”,《奇经八脉考》则认为带脉“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二者均说明了带脉的起源,且带脉与肝、胆经分别相交。季肋属少阳之界,胆为少阳之枢,且肝胆相表里,根据肝经“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与胆经“循胁里,出气街”的循行特点,肝胆二经彼此相络又同过带脉,故带脉与肝胆相关。

2.1.4 带脉为肾、膀胱经之枢《灵枢·经脉》中明确指出带脉与肾相交。结合现代的医学解剖及中医古籍对带脉的描述,也有研究者认为肾筋膜是带脉的起点[6]。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所载的“带脉为病,腰脊痛,冲阴股也”及“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都提示带脉之邪,可涉腰腹。腰为肾之府,此外膀胱经“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与肾共主水液代谢,因此带脉与肾、膀胱相关。

综上,带脉在功能上与十二正经中的足六经及奇经功能相须为用,这些经脉的气血均可传于带脉,因此带脉可汇经络之气,从而对经络系统加以调控。在空间结构上,带脉同奇经及足六经直接相连,利用带脉与不同经络的交会点进行沟通联络,实现以带脉作为经络枢机的可能性。手六经并不直接经过带脉,但带脉可间接对其进行调控。经络中所属脏腑间功能相互为用者取作同名经,人体中手足同名经共有六对,本经及同名经间因存在互通的气机便可相互感知[7],从而实现同名经络气机流通上下,联络左右,遍达全身四末。这也填补了带脉对手六经调控作用的空缺。因此,带脉可调控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是经络系统之枢机。

2.2“以带为枢”的功能表现

2.2.1 约束诸经,调节气血《灵枢·脉度》认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若无管束,这些经脉不免因长度过长出现位置的偏移而影响生理功能。带脉环腰腹而过,且位于人体正中,与经脉直接相交,从而将诸经束于其位,避免经脉逆乱,维持经脉在人体空间上的稳定结构。带脉对诸经的约束,稳固了每条经络所在的位置。“带脉为枢”的“枢”之作用体现在通过约束诸经,在人体空间结构上加强经脉彼此的横向沟通。

带脉对诸经之约束,为带脉调节经络气血奠定了基础。《素问·血气形志》所记载的“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阐述了不同经脉之气血盈亏不尽相同。带脉通过与足六经直接相交的交点进行气血的调节,当所过经脉气血流经带脉时,带脉可通过与此经脉气机间的相互感应,满则泄,亏则补,陷则提,逆则降,使诸经气血有序,不失调度[8]。

2.2.2 阴阳互感,连接先后天 十二经脉及带脉之外的其余奇经七脉中,均有明确的阴阳属性。《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提到“背为阳”“腹为阴”。带脉环腰腹一周,阴阳俱过,因此一经便同时具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以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经络系统中,经络维持阴阳动态平衡可通过交会穴或同名经之间的经气贯通,以进行阴阳转化,但这些方式都比较局限。带脉在结构上与经络直接相连,其具有的阴阳属性成为经络间阴阳转化的便捷通道,即带脉中存在的阴阳互感可高效地调控经络系统中的阴阳动态平衡。带脉在对经络系统进行调节时,需要充足的气血灌流其中,气血之来源便与带脉连接先后天关系密切。

《难经》描述命门为右肾,且“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为先天之元气,生命之门户,带脉从十四椎而出,恰与命门位置相合,故带脉可连通命门,得到先天之气的灌溉。后天之气由五脏六腑所化生。《景岳全书》言:“脏腑纳气于丹田”。丹田有三,其中下丹田即在脐下三寸,可藏精纳气,带脉经腹股沟环形前腹,便能横穿丹田,从而贯通其中经气。带脉贯穿先后天之所,取其气以调经,通过带脉与各经络的交汇点以维持经脉系统气机的充沛与平调。

3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3.1“以带为枢”的病理表现足六经及其余奇经均与带脉相交,因此带脉中可汇聚多条经脉之气血,这同时也可能加速经络间的病邪传变,使带脉最易受累。带脉调控诸经功能若受损,十二正经及其余奇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逆乱。“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由于带脉的特殊循行路线,腰脊痿痛等的治疗皆可取效于带脉。此外,带脉的功效也体现在女子带下、孕育、胎产等方面,如《傅青主女科》记载的“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及“故任脉虚则带脉坠于前,督脉虚则带脉坠于后,虽胞胎受精亦必小产”,提示任督亏虚而带脉松弛,则胎不能留,也进一步说明带脉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素问·痿论》记载的“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和《杂病源流犀烛》[5]记载的“中分不运,必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必病左右绕脐腰脊,痛冲心腹”,表明了带脉不和可累及上下,及由此所引发的诸多症状。

3.2“以带为枢”治疗经络病带脉因其循行路线较特殊,且具有与经脉直接相交及“约束诸经,调节气血”的功能,故其在经络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带脉与部分经络直接相连,当经络出现病变时,带脉通过与病变经络的相互感应也会出现病理状态,如循按带脉时可触及硬结,视诊时可见沿患者带脉循行部位出现凹陷或周围皮肤暗沉等症状。同理,带脉本身的病变亦会影响与其直接相连的多条经络。故在临床中诊治经络病时可先诊治带脉。调带脉可预防经络病气侵犯带脉,或阻断带脉病变向经络传变。以下以脾与胃经、肝与胆经、肾与膀胱经三组经络病变时出现的常见病症为例,阐释“经络之病当调带脉”的诊治思路。

3.2.1 痿证《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主肌肉,临床中常见的四肢乏力而难以抬举之痿证,此乃因脾胃虚弱、水湿痰饮内停而致。诊病时,可首先判断带脉是否病变,通过患者腹部带脉周围皮肤暗沉分布、是否呈带状凹陷以及按循带脉循行部位是否有压痛或硬结来判断带脉经气不足或经气不通,在治疗上可予以针刺及艾灸,疏带脉升补阳气,温通经络,同时配合辨证对脾胃经进行取穴。

3.2.2 郁证 肝胆的功能特点为升发向上。当肝胆失于疏泄时,气机郁滞而出现情志不舒、胸胁胀满、时而长叹等郁证的表现。中医古籍记载带脉与肝经相交于章门穴。临床治疗郁证,可在肝胆经取穴的基础上配合针刺章门穴,或通过按循带脉寻找硬节,用毫针进行针刺以疏通经络,或配合艾灸带脉提升气机。

3.2.3 腰痹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病邪可相互传变。《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肾者,腰之府”。当腰部出现疼痛酸软等症状时,多因累及肾经与膀胱经。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9]中提到:“此论带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带脉环腰腹而过,其束缚作用可稳定脊柱及肌肉。临床观察[10]发现,通过针刺带脉可缓解腰痛。故诊治腰痹时,可选取带脉所过的“十四椎”进行针刺,或艾灸带脉以及在带脉循行路线的血络明显处进行刺络放血,以“去宛陈莝”,疏通带脉气血,而后根据腰痹的辨证进行相应的取穴。

带脉作为经络间相互沟通的直接通道,易被病变经络病邪所累,并将病邪传递给其余正常的经络。从既病防变的原则而论,先治带脉可阻止已病变经脉通过带脉与正常经脉间的病邪相互传变。因此,在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带脉的保健,防止带脉的病变影响正常经络。

4 小结

带脉作为唯一横行的经络,围绕腰腹,一经可通行阴阳。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脾、胃、肝、胆、肾、膀胱经及其余七条奇经均与带脉直接相交,因此带脉可利用相交穴与该六经直接交流。同时,带脉与手六经可间接进行气机的调控。带脉同时具备阴阳两种属性,这也是十二正经及其余七条奇经维持阴阳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带脉与这些经脉所络脏腑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带脉为经络系统中的枢机,具有调控诸经的功能。由于带脉与众多经络直接相通,使得经络间疾病的传变更加快速,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诊病须诊带脉,治病须调带脉,预防疾病先防带脉病变”。

猜你喜欢
带脉枢机循行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督脉循行考
6字诀养好带脉
八字诀养好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