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

2019-11-22 14:31李清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李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源远流长,沉淀着丰厚的精神思想,尤其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顶峰,其形成与发展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刻诠释着道家美学,使之经典永存。对宋代山水画中道家思想的窥探,有助于深究其作品内涵,并实现审美精神层次的升华。本文基于对宋代山水画的解读,探讨其含的思想深意。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   道家思想   深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41-02

宋代山水画所具有的独特哲学思想追求及其所塑造的审美意境,受到传统和当代文人的推崇和探究。徐复观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与“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均是庄学的产物,并形象地将绘画比喻为庄学的“独生子”。宋代山水画所孕育的道家思想,重塑了其精神意象结构,并散发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一、宋代山水画的历史解读

山水画艺术在我国历史上的延展尤其深远,最早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代表之作有《庐山会图》等,并在经久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体系。尤其是到了宋朝时期,基于前朝艺术成就,其在山水画上的造诣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一度达到了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顶峰,对此《闻见后录》作出了“古今第一”的高度评价。具体而言,对宋代山水画发展成就的解析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其中,在理论研究上,诸如《宋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记》《画史》等十余部述著,记载了丰富的绘画史料及导向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林泉高致集》,提出了“三远法”等山水画理论法则,并从仕之立场、隐逸之精神的独特视角进行了解读,深刻诠释了其中蕴含的人生意味。同时,在创作实践中,宋代山水画亦是集合了大量名家著作,如《湖庄消夏图》《潇湘奇观图》《千里江山图》等等,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历史资源。正如丹纳所言,没有哪一件艺术品能够不受它所产生的时代之影响。宋代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斐然成就,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不无相关,正是缘于宋太祖、宋太宗等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为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基础,同时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亦是发挥了重要的促动作用。

二、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意蕴窥探

某种维度上讲,道家文化主导了宋代哲学思潮,并汇注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其窥探是进一步解析宋代山水画审美价值的关键。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解析,相关论述如下:

(一)空间架构

道家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影响至高深远,并缔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在《道德经》的开篇中论“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以欲以观其徼”,即是劝诫人们从“无”到“有”再生“道”的巧妙,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无”的重要性,正是受此影响,北宋山水画中对空白的设定极为考究,其与落墨处之间的完美契合,塑造了无限的审美空间。正如知名学者吴耀华所评述的那样,“它既是‘无的客观空間,又是种种语义和形式指向赖以产生的基础。”以知名画作《山径春行图》为例,纵观整个画面空间布局,携琴的书童、流淌的小溪、抚须的雅士、啼鸣的黄鹂等景色均被安置在左下角,右半篇幅留有空白,所有景色均都流向于此,拨动着观赏者的心弦,沉醉于有象景色的同时,又对远处看不见的景色着迷,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正是对道家思想“无为之为”最好的诠释。同时,在老子悟道的过程中,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深刻揭露了道家“正反相成”的辩证哲学思想,显示了宇宙万物彼此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在宋代山水画中的体现尤其深刻,诸如刘松年、李唐、马远等绘画大家都十分尊重自然法度,偏重于写实意境的素材,又以此通过对远景的观察与升华,借助特殊的构图,营造了一种虚静的空灵感,带给受众无尽的遐想。

(二)表现形式

自魏晋萌芽时期,我国山水画艺术发展就深受道家“玄素”思想的影响,直至宋代水墨山水画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宋代当时的政治生态来看,统治者一味地追求安稳,为了避免战争纷乱,采取了忍辱求和的治国之政,消极封闭的怯弱国风渲染了内倾的民族心理。事实上,在道家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尤其强调与世无争、虚静淡薄的价值观,这与宋代人的生活实况高度契合,为道家思想的散播奠定了基础。受道家对自然朴素审美价值追求的影响,宋代山水画尤其偏好黑白色彩着装,并精炼于其变化控制,对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象质感的营造淋漓尽致。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从人的主观既视感上讲,灰色属于一种绝望的色系,能够带给人以无尽的宁静。宋代山水画通过对墨色变化的精准把控,进一步凸显了灰色的表现力,映照了他们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道家历来倡行“道法自然”的审美倾向,并被视作后世人审美活动的最高法则。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其本身作为一个难以言明的概念,是道家哲学发展的本源。“法”则意味着能动,是对至高境界追求回归、超越。“自然”则是指自然而然的天然,包含一切本源。宋代山水画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秉持,其写实风格的特性是最好的诠释,可从其对自然山水关照之深刻、细微、谨慎之行可以窥探,这种沁人心脾的既视感,给人以最亲切的自然感受,令人留恋其中而忘返。

(三)画面意境

自然乃人类社会存在之根本,尤其是现代社会建设生态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成为亘古不变的课题。《庄子》如曰道,“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在道家思想认知体系中,人与自然皆从属于一个生命道场,即自然之道,在追求解放人性的同时,强调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作为艺术顶峰的宋代山水画,承袭了前朝的艺术成就,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并因此塑造了超强的画面意境。纵观宋代山水画的整个画面布局,其致力于对山水、树木、花鸟等自然元素的多重叠加与描绘,其彼此间相互依附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审美意象。某种维度上讲,宋代山水画在营造独特审美意境、传播美学的同时,更是浓郁着作者深刻的情思,再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文素养。从对画面意境的塑造上讲,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是作者对艺术境界与自身品格的双重物化。正如郭熙所解读的那样,正是人心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铸就了其对山水画艺术的独特偏好,究其本源,亦可视作是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山水乃为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心理,造就了宋代山水画所营设的画面意象,进了精神层次的交汇。

(四)人文精神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段出自《老子 庄子》的典故,意蕴着深厚的思想精髓,即是指首要身临其境才得以了解某物,善于角色转换,从而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进以达到融通。纵观宋代山水画艺术发展,其主流偏重于写实、法度,始终强调对物镜最本源的探寻,通过对其原始意象及客观物象的观察,辅以必要的精神情感汇入,从而实现升华。由郭熙所著作的《临泉高致》中如是述到,“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这就是说山水画创作的首要基础“身即山川”。在山水的审视中,当审美活动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之时,山水形象自然列于心中,并能够精准辨别自然规律。宋代山水画对自然景象的精准把握与刻画,是对审美精神的升华与物化,体现了道家“濠上观鱼”的思想精髓。除此之外,庄周亦在诸多篇章中提出了“物我相齐”的论述,认为万物皆有灵,其本身作为天之大道,蕴含着一切生机与法理。人本身从属于万物生灵的一部分,应与天之大道相同,泯灭自我意识形态中的“物我”概念,并由此催发自觉的审美体验。宋代山水画在传承艺术、缔造艺术的同时,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内化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透过直观视觉带动纯粹的感官享受。正是因此,宋代山水画能够对观赏者起到怡情静神的功效。画家以自身独特的审美视角,在一笔一墨的刻画下,形象地刻画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本身亦可视作是体道、验道的过程,并令观者神往,透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重塑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宋代山水画艺术的形成,得益于对前朝艺术成就的借鉴,并基于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渗透,形成了其独特的时代面貌,突出了画家独特的审美心态与精神追求,是对思想境界的净化与升华,反射了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宋代山水画中道家思想的窥探,是解读其艺术精髓的关键,对后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亦是承袭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韩梅,陈绍薇.宋代山水画的“求真”[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25.

[2]任山.道家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J].美与时代(中),2017,(03):16-17.

[3]解荣昌.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空间营构的影响[J].中国道教,2014,(04):50-52.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浅谈道家思想对倪瓒书画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道家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