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毕节答卷”

2019-11-23 06:37郑洁
当代贵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草海毕节市毕节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郑洁

曾经的毕节,满目疮痍,草木难寻。在痛定思痛后,毕节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大抓生态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毕节,山峦起伏依旧,青葱蔓延天际,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清风吹拂树木,绿色漫山遍野。

站在毕节古彝花海梯田眺望,满目葱茏,相连的梯田线条宛如大地指纹,绿色仿佛从未离开。

毕节试验区建立前,这里则是另一幅景象:荒山秃岭,草木难寻,雨水裹挟黄土,在山岭间划出道道“伤痕”……据资料显示,当时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4.9%,森林面积601.8万亩……

如今的毕节,山峦起伏依旧,青葱蔓延天际,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树木繁盛 山川披绿

“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冬季几大坡,秋收不满箩。耗子跪着啃,乌鸦舔不着……”这些顺口溜形象地描绘出了上世纪80年代毕节生态环境的恶劣,也表达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切割度大,相对高差超过2000米,生态较为脆弱,加上落后陈旧的生产生活观念,毕节一度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的恶性循环。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村民多数住着由树枝围起四壁透风的房屋,人畜同居,极度贫困。森林覆盖率不到5%,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惊人。

31年前,时任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带着村民顶着寒风,冒着酷暑,在荒山秃岭上建起了“绿色银行”。

如今,海雀村全村30多个“和尚坡”已是万亩林海,崇山峻岭满目青翠,森林覆盖率飙升到82.5%。林茂粮丰,人民富足,家家建起新房。2016年,海雀村成功脱贫。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也是从曾经的荒山荒坡蝶变成为现在的绿色海洋。

曾经的穿岩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老百姓为了生活,大量毁林开荒,垦殖率高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18.6%,农业生产平衡失调,每逢汛期,大量水士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当地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为了改变村民“水打沙埋”的环境,穿岩村启动了大规模退耕还林。时下的穿岩村,山披绿缎、林木含晖,退耕还林6167亩。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让退耕户尝到了甜头。

“有了生态基础,既要保护生态建设成果,还得促进农民增收。”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村支书王福忠告诉记者,全村发展林下种植,涉及天麻、杜仲、金荞麦等10多种名贵药材,致力发展林下养鸡、养羊、养牛、养猪等项目,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毕节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休闲借助退耕还林还草的东风,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数据显示,31年来,毕节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152.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6.13%,先后被列为“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7个县(区)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生态修复 山清水秀

每年冬季,成群结队的黑颈鹤都会从四川若尔盖大草原飞到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冬。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威宁自治县,是我国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每年有逾10万只鸟类在此过冬。

曾经,草海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粮为纲”导致草海常年水位面积从31平方公里降至不到5平方公里,生物种群减少,迁徙鸟类几乎绝迹……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退耕还林成效显著。(聂宗荣 / 摄)

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人们明白保护草海湿地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制止污染,保护草海的生态和水质,是草海环境保护要面对的难题。

针对草海综合治理,威宁自治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清除空心莲子草对草海生物多样化及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启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北岸面坡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启动草海环湖污水处理系统项目建设等措施保护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今,草海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鸟类栖息觅食地面积增加,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逐渐增多,“人鸟争地”的局面显著改善,鸟类种类由228种增加至246种,生物多样性日益增加,人类活动明显减少。

百里杜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绵延125.8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每年花期,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过去花海无人保护,因为杜鹃花底下通常都有大量的煤,杜鹃花甚至成了挖煤指示标。花山被挖残、绿树被砍光、水源被截断,百里杜鹃触目惊心。”景区艺术团副团长易波回忆起10多年前景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景象。百里杜鹃国土资源分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初,景区非法采煤涉及29个村1134口采煤窝点,非法采石场11个,非法采煤采矿从业人员3000余人。

随着百里杜鹃景区的发展,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一方面,景区严厉打击非法采煤采矿,着力构筑生态旅游保护屏障、修复景区生态。另一方面,来景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纷纷做起了餐饮、农家乐。有了安全又赚钱的活干,自然就不会再从事危险性高、不可持续的煤矿生意。”易波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毕节市出台《关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的实施意见》,为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等攻坚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沙坝退耕还林前的坡耕地。(毛道安 / 摄)

保护环境 绿色发展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保护区内倾倒垃圾、废渣等废弃物,禁止在保护区内捕鱼、游泳、野炊等活动。”每天,巡查车反复播放着宣传内容,从行人身边缓缓驶过。

为提升城区居民饮用水水质,毕节市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对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岔河水库等18个水源地进行规范化建设。

此前,在乌江库区金沙县沙土镇水域,网箱养鱼问题突出,乌江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毕节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环保执法船严格执法,全面完成乌江库区毕节市范围内网箱养鱼取缔工作。

为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毕节市生态环境局着力实施“净土”工程,持续开展历史遗留铅锌冶炼废渣场地治理,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自治县3地历史遗留铅锌冶炼废渣场地治理面积1524.4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降低,堆场的土地利用率和生态完整性得到大幅提高。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如今的毕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一幅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猜你喜欢
草海毕节市毕节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贵州威宁草海迎来5万余只候鸟越冬
归来吧!精灵(连载七)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黑颈鹤守护人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
草海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