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崛起的毕节实践

2019-11-23 06:38肖大熙马丹
当代贵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小城镇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肖大熙 马丹

在推进城镇建设中,毕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双百”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架构起“贵(阳)毕(节)遵(义)金三角”,积极加入“珠江—西江经济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借助上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发展力量,城镇建设发展日新月异。

毕节市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主题,践行“两新”使命,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尝试寻找新路子,积极探索新经验,城乡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镇基础设施巨变

1994年,黔西县水西大道开工,拉开了黔西县新城区建设序幕。今日的水西大道已成为闹市区,标志性建筑观文塔耸立在灯火辉煌的城市中心。

2006年1月,毕节市区南部新区在大兰村动工建设。昔日长满荒草的大兰村,如今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当地居民住进了现代化新城,大兰村也成为毕节市文化和商业中心。

2011年,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动工建设。2017年,职教城已经初具规模,一期6所公办职业院校及52公里城市路网全面建成。

2015年5月,始建于1958年、曾经承载着一代毕节人民童年记忆、青春回忆的毕节人民剧场被拆除,替代出现的是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毕节大剧院……

70年来,毕节改革发展成果丰硕,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更具潜力。

近年来,毕节市不断加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市功能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毕节市奥体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绣山体育馆、“一院三馆”等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双山新区职教城基本建成,各入驻学校已招生,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7年的约1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154.6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从1987年的85.3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950.26公里。

毕节区域性中心城市初具雏形。毕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承东启西、接北通南,具有了非常广阔的腾跃空间。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快速融入黔中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毕水兴经济带、成渝经济圈。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刚好10岁,跟着父辈们走上街头欢庆,那时候毕节最高的房子只有4层,唯一一个能观看文艺演出的地方就是人民剧场。”今年80岁的市民柏思建回忆说,毕节一直都在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高楼比比皆是,街道宽敞干净,公路上车水马龙……

生态园林城市特色彰显

“家里离公园近,我早晚都要绕着公园走几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听听虫鸣鸟叫,一天下来精神倍儿爽,身体也健康,这个公园特别令人满意。”今年67岁的马大爷从大方县城搬到毕节已20多年,见证了毕节的发展变迁,每天早晚都要到毕节同心城市公园走走。

作为展示毕节试验区形象的文化名片,毕节同心城市公园总占地面积23.9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6亿元,重点打造了同心广场、同心步行街、同心林、同心苑4个主要公园景点,为市民休闲游乐的景观式公园。

近年来,毕节相继建成公园20余个,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87年的0.97平方米增至2016年的近9平方米。

走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天河广场,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清晨和傍晚在阳光映衬下,市民在广场沿河小道上散步、聊天……恰似一幅“倒天河畔丽人行”的画卷。天河广场建设项目属于倒天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节点工程,同时也是“棚改”项目。

近几年,毕节正经历一场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为这场转身注入强劲动力的就是棚户区改造。“棚改”优化城市建设布局,促进民生,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增添城市发展新动力。

“我们这个项目建成有1112个停车位,8479平方米农贸市场,这样的棚户区改造致力于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毕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棚改办主任张榆说。

“城”与“镇”一体化发展

在推进城镇建设中,毕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双百”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架构起“贵(阳)毕(节)遵(义)金三角”,积极加入“珠江—西江经济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借助上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区发展力量,城镇建设发展日新月异。

织金县双潭对镜景区一角。(陈德彬 / 摄)

素有“水西门户”之称的素朴镇位于黔西县东部,是贵阳通往毕节的第一个乡镇。近年来,素朴镇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人文自然资源,以培育旅游产业为主,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8+X”工程为引领,精心谋划实施了总投资达4.8亿元的52个项目,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文化、生态建设与集镇建设融合发展,打造乌蒙第一镇名片,走出了一条旅游景观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新路子。

为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毕节一直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建设中抓特色。

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建成了贵州省首个镇乡级绿色建筑,实现了贵州省镇乡级绿色建筑零的突破。同时,将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于小城镇建设,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打造为全市首个智慧小镇,为群众办事提供便捷通道。

毕节市小城镇发展围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目标,以创建绿色小镇为抓手,结合生态优势、山水脉络和民族风情,按照宜居宜游、便民利民的原则,以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42个市列示范小城镇为重点,集中建设120个特色小城镇,推动其他小城镇同步发展。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一座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的“双百”城市,推动毕节大方同城化,成为贯连起川滇黔渝区域的新兴城市——随着毕节中心城区强势崛起和各县(区)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无数魅力小镇渐次亮起。毕节,这座山水园林之城正在绽放新颜。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小城镇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