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发展 创新谋未来

2019-11-23 06:38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洪山毕节市毕节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马红梅

近年来,毕节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谋未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自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以“破而后立”的求新求变精神,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持之以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振兴文化添动力

“脱贫攻坚讲习所,干部群众你和我,就像当年见红军,看见干部不再躲,宣传政策讲道理,房前屋后种水果,党给我们拔穷根,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黔西县锦星镇白泥村,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

这首歌谣简单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创举和大党建统领大扶贫的新方法。

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贵州省毕节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创举。

2017年初,毕节市围绕全面调动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探索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创新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有效讲的体制机制,打通了教室和现场、教员和学生、理论和技术、思想与实践界限,增强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效发挥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

在毕节,通过文化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的案例不止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2016年以来,毕节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为重点,在夯实基础、搭建平台、兴办产业、惠及民生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取得长足进步,基本服务项目从5218个增加到12465个,老百姓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今年3月,毕节市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目前,毕节3935个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文化设施面积从创建前的203.15万平方米增加到389.39万平方米,年服务超过1000万人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毕节试验区成立31年来,毕节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为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创新机制促发展

2018年,家住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顾光艳和妻子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和保洁员,每人每月工资500元,加上养猪和务农的收益,顾光艳一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在毕节,像顾光艳一样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但又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不在少数。

针对这一群体,毕节创新开发了“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努力破解贫困劳动力就业门路少、转移就业难、增收渠道窄等问题,全力推动贫困劳动力有业可就,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事实上,“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仅是毕节市探索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一个缩影。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在扶贫工作中,探索总结出“四看法”动态管理指标体系,并在全市推广。

毕节还探索出“山顶生态林戴帽子,山腰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绿肥铺毯子,基本农田科技兴农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的“五子登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经验;开展了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工作;按照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的思路,开展区域经济管理体制跨县组合、封闭运行的“百里杜鹃试验”,闯出了旅游连片扶贫之路……

毕节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图为黔西县新民社区。(毕节市民政局供图)

2017年来,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创新“开门采言纳谏、开门抓点带面、开门督促调度、开门评估问效”工作机制,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推进“开门搞改革”,让改革实践成为凝聚共识、集思广益、助推发展的过程。

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毕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提供了强劲动力。

城市社区强服务

9月12日,毕节市七星关区洪山街道办事处洪山社区鸟语花香,社区墙壁上到处可见正能量的宣传语。

走进办事大厅,墙上挂着的两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都是社区居民赠送的。”社区主任莫仕芬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社区群众有困难都会到社区寻求帮助,“这说明我们开展的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

2017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洪山社区经过多方筹资,将毕节市安监局宿舍进行升级改造为社区服务阵地,面积由原来的130平方米增至800余平方米。目前,洪山社区有居民2365户6106人。

洪山社区内共设置居家养老中心、党群共建室、“五城同创”、 矛盾纠纷调解、“四点半”学校、慈母书屋、红歌四点半、电商等功能室28个,服务对象涵盖老中青居民、特殊群体,为社区精准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洪山社区党组织以“和谐洪山、幸福家园”为创建抓手,紧密围绕强化班子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落实长效管理、营造和谐新风,开展了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形成了社区建设新局面,先后荣获毕节“十佳基层优秀党组织”、全区“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为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满足服务多元化需求,促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毕节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

如今,全市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主体,社区服务机制、功能、水平和效率明显提升,和谐社区、美丽社区、智慧社区不断涌现,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截至2019年1月,毕节共有城市社区工作者1135人,网格员542名,实名认证志愿者250442人,志愿者组织688个;共组织1.84万名在职党员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4.65万余人次。

猜你喜欢
洪山毕节市毕节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一缕青烟 一味馨香
野鸡岭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
坐井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