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向

2019-11-26 14:12张文德
名师在线 2019年32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时代

张文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思政教育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经常处于教育者和学习者脱节的关系,这是以往的教育模式存在的重要弊端之一,因为大部分教育者并未能够联系实际教学进行课堂讲解,只是通过理论化的教学和固定的案例进行讲解。多年不变的课程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和缺乏兴趣,而大数据时代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多样化,教师也应该以此为契机改善工作方法,充分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将关联性的案例内容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更为生动化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达到全面化、综合化培育人才,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

一、思政课程与大数据时代变革的关联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人们对数据信息内容的获取渠道相对单一,一般是通过媒体以及信息渠道进行获知,并且固定的内容也只能通过固定渠道获得,极大地限制了人的思维活跃性。但是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转变正在于此,人们通过对自己思维的锻炼提升,加上技术的进步带来更为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能够让数据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思政教育而言,既拓宽了教育视野,同时也有效改善了以往样本案例缺失的状况,所能分析的样本数据数量有了明显的上升,能让人们对某一件事物的认知有更加明确的印象[1]。

初中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政治课程需要这样的变革,以往即便是人教版的教材在案例选择还有更新频率上,也以年度甚至数年作为单位,甚至几十年的部分案例仍在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已不能再称为“适应时代”。虽然对于经典案例应该有所保留,但是适当地补充新鲜血液也是极为必要的。例如,在宣扬道德素质的过程中讲授雷锋精神,同时对于新时代新风尚的楷模宣传也可以融入其中。对于这一点需要教师从实践过程中予以补足,如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对感动中国人物等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确定正面人物形象后将其作为思想典型进行讲授,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身边或者生活中见过的案例进行学习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并且这一尝试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师可以先从身边小事选择案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随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拓展,这样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地应用道德政治概念的能力。这一方式也能充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对于大数据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产生极佳的促进效果。

二、大数据背景下思政教育思维转变的具体方法

随着大数据应用领域的逐渐拓宽,思政教育本身所需要的提升不仅是实践化的,也更需要理论化的体系支撑,而其中对于因果关系的关联转变则属于重点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初中阶段讲求的只是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即对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固定的解释。这样固然形成了严谨的体系,但是从实际生活和社会领域的关联来看,往往难以真正将事件概括全面,容易造成片面理解的误区。所以,为了着重改善这一状况,思政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加入关联性思维来转变原本的单一因果关系问题。

对于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部分编版教材给出的流程一般是对事物的表面认知,随后通过信息的进一步补全产生对事物原因的探寻,最终通过实践方式获得真知,并且寻求到合适的方法处理事物。这样的方法诚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但并非解决所有问题都只能用这一种方法。因为在探究原因和事物本质的问题上不能以偏概全,用单一的理论解释全部内容。例如,交通执勤中交警对出租车超速闯红灯的惩罚情况,新闻报道中突出的是交警严明执法的正确举措,但也提及司机超速是因为运送临产孕妇到医院生产,从道德层面上讲,司机的所作所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对于这一类型事件的性质判别需要两方面的标准,既要对交通违章行为进行处罚,但同时应该对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进行表彰。这一关联性的思考应该成为道德素质中的重点,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在获取的信息内容增多的同时,也需要在思考和反馈的过程中融入更多有效的信息内容,而并非武断地进行决策[2]。

三、思政教育转向的内在要求和未来发展

思政教育需要注重的是品德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层面及个人的素质影响问题,我们所规定的道德评判标准在对应的情境下是否适用,也是非常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以往的精确思维难以真正将这一问题得出结论,因为要求在精确化的分析时,对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无法得出结论,所以就要引入模糊思维的概念进行完善。所谓模糊并非不辨善恶,而是通过非绝对化的方式避免“一刀切”的定性行为,通过教育实践,更应该让教师确定这一点。例如,在补编版教材中对于社会品德的界定就认为“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其行为举止都无法完全符合最标准的道德规范。人一方面因为这些缺陷而不完美,但同时这种不完美也留下了进步和改善的可能性,所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向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尤其对于价值取向、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应该予以肯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避免模式化的运作,留存灵活性,才是最具发展性的思政教育方法[3]。

思政教育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结论应该有所保留,同时宽容学生的差错性,即便使用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缺漏,无法完全反映事实。因此,教师必须承担教会学生辨别真伪的责任,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摒除思想垃圾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荼毒[4]。

结 语

对于教育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教育者自身的课程调整,另一方面要赶超时代先锋,成为思想领域变革的先驱者。同时,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方向指引者,为学生在接受新信息过程中辨别真伪,避免课程内容的指向性产生偏差。这样才能让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作用的真正人才,也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导向发挥真正的作用[5],对社会实践来说也能带来足够的正面效果。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时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