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笔译能力量表的系统性阐释∗

2019-11-26 15:15冯莉严明
外语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笔译量表框架

冯莉 严明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提 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体系纳入了翻译能力系列量表,是国内外语言能力量表开发史上的创新之举,因而成为语言测试界和翻译教学界的研究关注点。本文从翻译能力研究视角分析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创新价值,重点论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如何为笔译能力等级量表提供新型研制框架,以及二者的互育互构关系。CSE框架既是一种约束与限制,同时也做翻译能力量表的支撑框架,CSE对英语能力的系统描述,使翻译能力描述具有了坚实基础。之后阐述了CSE笔译能力量表研制中运用的若干独特研究方法,最后展望了笔译能力量表的应用前景。

1 引言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以下简称CSE)已经做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于2018年4月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CSE量表体系的设计实现多项创新。其中,翻译能力量表(包括笔译能力等级量表和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为翻译教学和测试的开展提供支撑,促进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填补国内外语言能力量表尚未包含翻译能力的空白,为国际语言教育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2018年4月25日)。CSE口笔译量表的推出引起测试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关注。在国际测试、评价领域,相较听说读写能力量表的丰富成果而言,口笔译能力量表比较少见,硕果仅存的几个量表也以单独研制形式存在,如西班牙PACTE研发小组的系列成果,并不涉及其他语言能力。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2001版本没有推出翻译能力量表,2018版本中推出中介(mediation)能力系列量表,其中包括口、笔译能力的总体描述量表,但并未将其进行分解描述并形成体系,也未能解读口笔译能力描述与其他量表之间的关系。CSE是第一个将口笔译能力量表与听说读写能力量表并列的英语能力量表体系,并且采用统一框架对口笔译能力进行系统性分解描述,形成口笔译能力各自深入全面的体系,做到填补国际空白。因而,在国内学界也形成新的研究关注点。

CSE项目组已经出版全面解读CSE量表研究的著作(刘建达吴莎2019)。在笔译能力量表的研发方面,白玲等(2018)阐释CSE框架下的笔译能力构念,严明和吕晓轩(2018)界定了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的构念和效度,冯莉和严明(2018a)则以笔译能力描述语开发为例阐释语言能力描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重点解构语言能力描述的各项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但CSE与笔译能力量表是否相互促进相互兼容;CSE框架对笔译能力量表开发有哪些作用与影响;CSE框架下笔译能力研究过程和方法运用是否具有信度和效度?本文致力于对笔译能力量表的系统性解释,并回答上述问题。

2 CSE框架下的笔译能力量表

CSE首次实现覆盖全学段、全专业的英语能力一条龙系统性描述,相当于确定了知识图谱。CSE所描述的“能做”任务是真实的。所有任务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生活与职场领域的常见活动,是众多专家、一线教师与广大学习者或业内人士的经验集成而来,是视域整合的真实话语。CSE框架最大的变革是在语言观及语言能力观革新的基础上,带来新的语言教学、学习与测评观。

CSE体系纳入翻译能力等级量表是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宏观规划,是为国家培养语言人才的一项举措,是实现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的一种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市场在迅速发展中,翻译活动日益丰富,类型多变,要求多样。翻译标准与测评的研究现状远非理想。首先,翻译及翻译能力概念范畴尚未论证完善并被普遍接受,其边界不够清晰。业外人士经常误认为翻译能力等于英语能力,导致“会英语就会翻译”的错误印象。翻译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体系都缺乏稳定性。广大师生都需要一套教学与学习目标参考框架。其二,翻译以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没有基础能力的训练,也谈不上翻译能力培养。尚未发现有系统考察翻译与其他能力训练如何对接和互相参照并得出量化结果的一致结论。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学生因英语读写能力不足,导致其翻译质量漏洞百出,很多问题还没有提升到翻译层次上。另一方面,以往翻译教学多重视对译文结果的分析,对翻译过程和策略有所忽略,让人感觉翻译学习无从下手。其三,翻译理论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存在多元化翻译观、翻译能力观和翻译教学观。随着机器翻译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介入翻译实践,翻译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翻译质量和翻译能力表现的变量及其互动关系也非常复杂,导致翻译能力的评价很难标准化。

CSE量表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构念建立到研究方法设计及研究过程实施,体现出系统工程的动态思维和逻辑。CSE的86张量表也形成一个内部结构化、外部体系化的复杂系统。量表成果在教学、测试与学习等领域的应用,又将是一个整体与局部、内外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翻译能力量表处于这个系统中,既要遵循系统整体的设计要求,受其框架约束,同时也自动获得框架支撑,其参数经历被筛选、被调适的显性过程,使翻译能力的复杂变量得到控制,看似简化的规约却使翻译能力量表研究得到一次创新机遇。

另一方面,CSE量表将翻译能力作为一项独立的能力详细描述,纳入与听说读写并列的量表体系之中,正式承认翻译及翻译能力的独立概念,明示其主体地位,是CSE量表理论体系方面的创新。此举向外界打开展示翻译复杂性的一扇窗,有利于纠正各界对于翻译能力的误解,形成客观而合理的翻译观和翻译能力观。

研究翻译能力的文献虽然几乎都将(双)语言能力做为核心要素,但都没有更深入分析和描述语言能力自身的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缺憾。语言能力十分复杂,并非想当然已有共识。缺少对语言能力体系边界、内部参数及要素关系的界定,致使翻译能力的界定也常常倍受困扰。CSE将听说读写组构语用等能力分项进行详细解读和充分细致的描写,给翻译能力构念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使翻译能力描述具有充分依据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翻译能力各项要素的关系得以稳定,翻译能力描述得以具体、深入、客观和有可操作性。因此,对于翻译能力量表开发来讲,CSE体系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有形的支撑框架,成为可以支撑翻译能力描述的逻辑性与翻译能力描述量表化可操作性的有力保障。CSE的体系与翻译能力量表因而形成互构互育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创新。翻译能力的描述既是CSE的一项创新,也是受益于CSE体系的一项成果。

3 笔译能力量表开发的关键方法

3.1 描述语库建设的方法

本项目自2014年筹备起,已经进行5年。5年来笔译量表的研究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1)理论研究阶段,即文献回顾阶段与能力构念阶段;(2)量表参数设计和描述语收集阶段;(3)描述语分类分级验证阶段。除了项目组设计的统一量化研究方法与操作之外,笔译量表组还设计完成面向翻译能力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和能力构念阶段主要采用基于文献的文本细读法。本项目组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了大量检索工作,检索范围主要包括:(1)国内外翻译与翻译能力研究相关学术成果;(2)国内外翻译教学与测试方面的实践性文件,如国际上已有的翻译能力量表、国内外各类翻译课程与翻译专业教学大纲、翻译证书考试大纲、英汉汉英翻译教材等;(3)国内外翻译职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文件,如翻译行业知识、翻译任务要求、译员素质要求、翻译职业规范等。文本细读创新之处在于将上述方法运用于文献分析,同时将文献作为用于建设提取描述语元素的文本语料库。

在描述语收集阶段,创新性地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关键概念检索共现句方法。在已经全面、系统地检索与梳理文献基础上,将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可用软件分析的语料,建立“翻译能力描述语来源语料库”,规模为一千万词(字)。检索16个关键词,包括“翻译的定义/概念、翻译能力定义/概念/分类、翻译评价标准、翻译原则、译文质量评估、翻译过程、翻译行为、翻译问题/错误、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翻译规范、翻译测试”等,对检索到的语句进行语境共现分析,并从中采集翻译能力描述语原始要素,如翻译活动的性质、任务、过程、行为、任务情境、双语认知能力、文本类型、元认知策略、译者心理生理主观因素等,成功提取翻译过程的关键性认知动词,为确定描述语参数提供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提炼和编制翻译能力描述语奠定重要基础。

无论是前期的量表设计、描述语采集,还是中期的描述语分级分类验证,都多次采用自下而上的话语社群调查法。第一类面向教师群体。在量表分类、描述语收集、修订与分类分级验证工作中,采用研讨会和工作坊形式的多轮多层次焦点团队访谈法,请教师参与半结构化访谈、结构化访谈、基于学生试卷评测的讨论、描述语的判断评价分析等话语活动。第二类面向学生群体。包括团队成员所在的各高校大学英语学生、翻译课程或专业本科与硕士层次的学生。第三类面向专家群体。主要分为4类:测试理论专家、翻译理论研究专家、翻译职业领域专家与各学科领域了解翻译活动的专家。他们分别参与不同目的与内容的调查以及咨询、验证等活动。上述3个群体的调查或验证结果形成有效互补,基本能够互相印证,使描述语能够进一步反映翻译的现实。

3.2 笔译能力描述语的修订和量表化过程

建立量表的基础在于保障描述语质量(冯莉严明2018a:3)。CSE框架下的描述语开发运用的定量研究方法由项目总组统一操作,其过程已经由刘建达等的著作详细介绍(刘建达 吴莎2019)。以下主要介绍CSE框架下笔译能力描述语修订与生成的特定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首先,充分理解“能做”的内涵。能做事的“做”,都具有外显性的、可观测性的特征(朱正才2015),在笔译情境中,显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书面文字产品上。从原文到译文所呈现的翻译行为、翻译活动及其发生条件、环境、涉及的策略和过程、结果和作用等语言交际活动各个维度的特征,都是外显性的、可以观测的。其二,以“能做”来描述任务,是以学习结果(或称产出)为导向的。一切翻译质量评价都要以对译文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来实现,所以,翻译能力的描述语重点是描述何种原文实现何种译文,其中涉及在何种任务情境中或外部条件下、经历何种过程,运用何种策略。重要的是,CSE框架下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量表分别提供输入文本与输出文本的部分特征描写,成为笔译“外显”特征的有益横向参照,或提供有益启发,这是CSE框架的一种优势,相应地带来“读写译能力”3者关系的考量问题。

其次,“能做”描述语经过量表化后出现在特定级别特定维度的格子里,必须满足量表系统结构网络的定位要求:每个分量表代表一个维度,每个量表内部按分级设置若干格子,每个格子处于网络上的一个点,它与其他维度、其他级别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就意味着每种能力既能做独立的离散解读,同时又可以置身一个体系里与其他能力发生连动解读。例如,笔译典型特征的描述语只描述译文特征,而笔译过程描述语则分布在策略量表和总评与自评描述语中。每一个量表的描述语既要内部形成等距关系,在维度上与其他量表构成共同的能力整体,同时还要与其他能力相关描述相匹配。笔译能力因而能够与口译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法与语用能力同在一个系统里被完整描述,其信度与效度更有保障,其精确度更高,更要经得起验证。

其三,从原始描述语到最后进入量表化阶段的描述语,中间经历很多环节。笔译量表组首先分析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语言能力量表(如CEFR英语版和汉语版)和翻译能力量表的英文描述语,进行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主题分析和常用搭配对比分析,形成量表结构的细致框架;然后参照CSE总体结构规范形成笔译能力描述的结构规范和范例,便于参照进行描述语的修订和编写。对来自文献、语料库、社群调查中的各种原始描述语,运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情境分析等各种方法,以频率、适切性和相关性为重要指标,提取出关键概念、关键术语、关键词、关键活动、关键事件、关键特征的描述性词语、小句和整句等各项可用来加工描述语的初始语言单位;在此基础上,以描述语结构规范为语义与句法结构框架,经过重组、调整、编写、重写、删改等操作过程加工描述语,最终使描述语形式与内容都达到进入量表的标准,参与完成量表化阶段。上述加工和修订描述语过程经历各类群体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讨论不下上百次。

4 结束语

CSE的方法论带来更多具有反思性的理论研究课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直接指向客观现实。笔译能力量表也如此。从入学分级考试开始的各类测试,大到课程结业考试,小到课堂小测,笔译能力量表可以帮助提升教师的翻译能力测评素养、转变测试理念、为编写笔译能力测试大纲、评估翻译教学和测试(包括评估翻译试卷)、评估试题设计、生成能解读分数的质性报告等提供参考框架,同时还能积极反馈教学。根据已有的质性调查结果,教师对于CSE量表的态度会在了解量表、解读量表之后发生较大变化,能够主动去反思,能够意识到量表的广泛应用,以及在解决自身难题方面的多种功能(冯莉严明2018b:55)。我们相信,在对量表有了充分认知之后,广大师生将普遍接受量表,量表将有更广泛、多层面的运用空间。

猜你喜欢
笔译量表框架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