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2019-11-27 12:51杨洪标
名师在线 2019年30期
关键词:品格人文精神意境

杨洪标

(福建省浦城第一中学,福建浦城 353400)

引 言

古诗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载体和文章结构。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就自己的境遇,借古伤今、借景抒情,带给我们一首首或壮丽或唯美的诗词作品。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体会古人诗词中的人文精神素养,感受古人的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变得十分重要。下面笔者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传承进行分析,提出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古诗词人文精神传承重要性

古典诗歌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不仅传承了国学文化,更利于表达内心的家国情怀[1]。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始终贯穿着大部分朝代的更迭,帝王推崇儒家思想,天下士子也认儒家为正统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儒家中的积极入世态度深深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创作的诗文,大多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积极向上,报效家国的态度。“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些充满激情和爱国主义的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熔铸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高尚的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二)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古诗词能够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洗礼,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美好的品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畏强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仙李白带着这样一股傲意,不畏强权,大胆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第二,忠诚清白。“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于谦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第三,豁达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美好品格的自然外化,是青年学生自强不息的审美追求,这些精神和品格正是现在高中生健全人格最需要的内涵。

(三)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

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写景佳句,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往。通过这些古诗词,可以让身处繁忙学习中的高中生,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中感受到生命中的自然之美。自然山水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在减轻高中生心理压力、陶冶情操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国传统思维的深度上看,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载体。中国古典哲学涉及“天地人”三个维度,可简化为“天人”两个层面,浓缩为“天人合一”这一核心命题。无论是咏物诗,还是山水诗,抑或是边塞诗,既有诗人对自然万物的体悟,更蕴含“修齐治平”的理想,形成对生命、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独特的观照,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其中无论是拥有“迥绝的时空意识”的《春江花月夜》,或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怡然自得”,抑或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对自然的“相看两不厌”,都将引导高中学生由对自然的审美升华到具有哲学高度的个性思考。

二、古诗词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只教学生解题技巧和知识要点,忽视学生对于诗词的意境感悟,影响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方法单一

高中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方法上难出新意,主要根据自己固有的教学经验进行知识的传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参,对古诗词进行串讲和意境讲解,学生在资料书中往往能够找到,失去了教学意义。

(三)学生缺乏兴趣和积累

古诗词人文精神的传承培养,需要学生有丰厚的古诗词知识作为支撑,如果没有相应的古诗词储备,教师很难单独通过课本中的诗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的积累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有效果的,而当今时代网络快餐作品、电脑游戏等信息对学生的时间分配造成冲击,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三、高中生古诗词人文精神培养方法

(一)揣摩诗歌意境

中国古诗词中所蕴藉的意境,是引领学生与古人“神交”的重要途径。比如,被苏东坡盛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他在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作者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秋雨晚山图”:皓月、青松、山泉、渔歌,朗月如流苏,青松如华盖,林泉精美,民风淳朴,山客怡然。孟子云:“以意逆志。”于是,我们往诗歌意境更深层处漫溯,就不难发现,作者临时寄居的山林,和日常所处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纯净如月色的山居生活,浑浊如死水的官场倾轧,让诗人最终只能在半官半隐之间找寻灵魂的平静和心灵的平和。所以也难怪作者在尾联中将自己化身为诗歌中固有的“王孙”,吟咏出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赞叹。至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从表层的境,深入到深层的意,从而真正体会人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进而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达到诗歌鉴赏审美的更高层次。

(二)发挥学生想象力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意境感悟的程度和其自身想象力的发挥是成正比的,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是深入感受诗词当中的意象和意境的关键。古诗词大多“言约义丰”,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赋在词句之中,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深厚感情。如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因为已经介绍了王维“诗画同源”的艺术风格,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尝试把“诗意图”绘画出来。“诗意图”不在于绘画的精细、精美,主要在于通过想象,将文字审美转化为图画审美,通过这一审美迁移,学生渐渐地就能想象出一幅惨淡的画面:皇城倾颓,草木丛生,有泣泪引恨的露花,有离别生愁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在一片断井颓垣中踟蹰,彷徨,哀愁……于此,学生渐渐明白了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深刻内涵,才算是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与诗人“神遇相交”!

(三)加强诵读和日常积累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诵读兴趣,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感悟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古诗词韵律所固有的内部音乐性,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些经典的诗句,不读不足以见其境,解其味,见其情,明其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诗歌诵读积累上看,实质上就是前文所说的从意境领悟迁移到诗画审美,通过反复吟诵而内化的语文素养。此外,诗歌诵读本身就是古诗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正如庄子所言风之厚积,水之厚积的道理。日常积累是水磨之功,唯有此,才能更好地传承古诗词中的精神和内涵[2]。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当代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和储备力量,更要传承其中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要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传承,通过古诗词洗涤心灵,提高学生素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品格人文精神意境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