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策略研究

2019-11-27 17:29张同现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评价过程数学

张同现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山东菏泽 274000)

引 言

自新课程改革引入以来,小组学习教学已应用于初中教学中并流行开来。但是,目前在初中教学阶段,在课堂开展探索和学习的小组合作只是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小组学习的优势无法实现最大化。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教学时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组和引导探索,促进小组合作教学能以正确和适当的方式进行,提高初中课堂授课中学生协作学习的有效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数学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学习模式形式化

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只是在形式上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几组。只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划定在解决困难问题上。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其核心本质依然是传统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甚至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聊天。教师没有注意到小组学习过程中的深层问题,没有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小组学习问题设计不合适

在许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拘泥于形式,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设计问题,其讨论价值不大,甚至毫无意义,从而使教学问题的价值被忽略了,无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和意义,也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了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师的指导地位未能有效发挥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规定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完成时间,评估和纠正最终结果,如此便缺乏对学习任务完成过程的关注。这样,教师很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很难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教师应就如何在学生中进行合作和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思考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效果[1]。

(四)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不科学

评价是小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发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评价在小组学习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或者是评价常常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等,或者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不是“不错”就是“真棒”,没有实际意义,并且教师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适当的评价,这种不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难以对小组学习产生有利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策略探析

(一)设计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既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强有力的动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点表现出兴趣,之后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非常高。但是,由于初中数学的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因此,数学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点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使用竞赛模式,教师和学生同时计算这些方程。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惑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惑提出问题,即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在讨论中学习和交流。在小组合作与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指出问题,以便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选取合适的时间,展开小组学习

在课堂上选取小组学习的时间非常关键。如果时间选择得准确,将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处理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小组学习[2]。

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内容时,其中的某个条件是“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当学生判断这种情况时,对于“边角边”和“边边角”两个条件,极易搞混。对于这种现象,如果数学教师直接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判断定义,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基于在形式层面上无法深入,并且在后面知识的应用中可能存在错误的判断。如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索、分析,就可以使学生对判断的定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三)做好留白,教师担当引导工作

小组学习实际上是教师权力的“转移”。通过权利的“转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给予学生更多权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理解更多知识,进而突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并确保每个团队都能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然后将接下来的活动交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小组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沟通、结论等步骤,这些步骤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不能由教师取代。在学生开展自己的活动时,教师应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之间具有相似的关系,然后引导他们自学教科书,对概念和实例进行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给出答案。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同时必须信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指导,适当地点拨与启发学生,让他们组织语言和答案,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促进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通过一次或几次考试的结果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也是教师眼中“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尽快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大胆尝试程序性评估,以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公平、客观地对待学习小组中的每位学生,给予学生同样的关注,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应为处在平均成绩的学生提供更多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必须特别注意对学生答案的及时、必要和客观的评论。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成绩,对其进行评估。如果目前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课堂表现积极,而且在分数的提高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好评,即使他的表现仍达不到优秀的水准。

结 语

总体而言,在数学教学大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把注意力从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上抽出来,改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关注。而小组学习教学可以达到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多项功能。所以,学无止境,这话对于教师同样适用,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小组学习教学思想和方法,提升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猜你喜欢
评价过程数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