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

2019-11-27 17:29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小明法治笔者

李 芬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实现我国“立德树人”基本国策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经常探讨的话题。合理地利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还有利于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是课堂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在上课之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活动中,从而为新课的讲授环节做好准备。利用合理的情境进行新课导入,让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提高本节课的课堂效率。

在进行《彬彬有礼》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在上课之初先向学生介绍道:“我国在世界上被称为礼仪之邦,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笔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后继续提问:“同学们进入小学后都认识了新朋友,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呢?”学生会说,因为他会把好吃的和我一起吃、学习好、待人有礼貌等等。笔者在学生发言后进行了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礼貌待人是别人喜欢我们,接纳我们的重要条件之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在教师提出了问题后,学生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使话题偏离了本课的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堂预设,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在问题偏离时能够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干预。

二、利用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能够实现主动学习,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情境教学,将要讲述的知识与学生身边的具体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熟悉、简单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进行《远亲不如近邻》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通过营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上课之初,笔者讲授了“六尺仁义巷”的故事来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笔者提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每家每户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自己的邻居,那你们和邻居之间有没有发生哪些让你感动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呢?”学生踊跃回答,由笔者进行引导,并出示两个情境:第一个情境,你和小王是多年的邻居,有一天你生病了,恰巧一个人在家,你希望小王怎么做呢?第二个情境,一天你回家后发现,小王家的门锁有被撬开的痕迹,屋子内还有被翻过的迹象,此时你应该如何做呢?学生回答,希望小王给自己送药,告知小王并帮忙报警,等等。学生通过将自身带入情境之中,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这个环节后,笔者再让学生总结应该如何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学生能说出在邻居有困难时要对其伸出援手,在邻居生病时要送药等具体的实例。

情境教学,就是利用身边的仪器素材营造出鲜明的教学场景。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时多运用身边的实际,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带给学生更好的感受与体会[2]。

三、带入情境,结合实际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校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最终是为走向社会而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合理的情境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在进行《感恩父母》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充分地结合了生活实际。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笔者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我们回忆一下,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过哪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呢?”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之后,笔者指定了一两名同学进行全班的交流,并带领班级学生一起观看了《土豆妈妈》的漫画,看看土豆妈妈在土豆小的时候都为他做了哪些事情,一起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之处。接下来,笔者继续进行引导:“随着不断长大,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父母的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情境:情境一,放学回家后,父母问小明累不累?小明不耐烦地说道:又饿又累,烦死了。情景二,吃饭时,小明抱怨又是这些菜,难吃死了。情景三,小明的父母下班后疲惫地坐在一边,小明却在一旁熟视无睹地打游戏。那么,小明的这些做法对吗?”学生回答不对,笔者继续引导:“我们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笔者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不完全,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教师利用情境,展现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对照他人的行为反思自身。

四、活用情境,开阔眼界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量的累积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在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时,要注重营造情境,多多引用一些名人、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取榜样的力量,开阔眼界,树立远大的目标,形成不断探索求知的意识。

笔者在进行《学会学习》一课的教学时,运用了童第周的例子,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首先,在上课之初,笔者先讲述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出示了几幅图片向学生提问:“哪几幅图是会学习的表现?”学生观察图片后进行了交流,笔者再引导学生对照自身,看看自己是否具有上述的品质。最后,笔者播放了《少年童第周》的故事,并继续提问:“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在少年求学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那么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谈谈以后遇到困难了该怎么面对。学生通过了解故事说出了在以后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直面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逃避问题。

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了不畏困难的榜样,种下了直面困难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只要不逃避、不放弃,学习上的困难就一定可以解决。

结 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与资源,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当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做到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需诸多教师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小明法治笔者
老师,别走……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做不到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