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不断成长的教师

2019-11-27 04:15姚晶朱笑媛
中国德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游戏学校老师

姚晶 朱笑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教师在不断革新、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中,保持、发挥好培养者、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我校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从“正师格”“立师德”“强师能”三个层面,帮助教师积累正面情绪、澄清负面情绪,促进教师“情”的完善与“智”的提升。

一、正师格

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源自好的教师”。这个“好”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教师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完善水平与自我整合能力,直接决定了他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与教育效果,决定了他是如何与学生、同事和家长交往的,决定了他是怎样应对压力与冲突的。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内心得到滋养、丰盈,才会看得见学生,才会有能力来爱学生,才会想办法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一种性格的形成都包含其童年的底色、知识的学习、成长的经历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学校聚焦教师人格形成的基础,开启“明眸·教师深度成长”项目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开设讲座,利用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展关注教师自身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培训,引导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其中:“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指导教师改变个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纠正不良认知,进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沙盘游戏治疗”工作坊会引导教师审视自己的内心,通过沙具分析自己的潜意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体验式团体活动”则会帮助大家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增进团队成员的友谊;“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自我功能与父母功能”专题培训,能够让教师知晓在人格结构的形成过程中,父母分别承担了怎样的作用,认识、分析和评估自我功能,促进对自我的了解,完善自我……

经过一系列培训,教师们慢慢认清自己,愿意通过学习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以学校欧阳老师为例,在“沙盘游戏治疗”工作坊中,欧阳老师透过自己摆放的沙具,觉察到自己内心对已过世父亲的那份不舍与遗憾。在专家引导下,欧阳老师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追思与哀悼,解开了困扰自己的心结,释放掉积聚多年的精神压力。原本威严有余的欧阳老师逐渐变得亲切可人,同事关系也更加融洽。当欧阳老师再看到班里因父爱缺失而调皮顽劣的学生时,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耐心,直至他们做得更好。欧阳老师的改变让我们看到内心成长、人格完善对教师个人和职业的重要性,坚定了我们“基于教师人格完善”的特色培训之路。

二、立師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着眼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针对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引导教师“情”“智”并用,提升专业修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案例中会经常记录一些困扰他们的学生问题,为了帮助教师分析好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学校定期开展案例分析与交流活动,聘请专家参与研讨,正确评估学生存在的问题,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让师爱更加理性。

在一次案例交流会上,马老师介绍了她们班的小廷,一个上课总不遵守纪律的男孩,经常随意走动、说话、扰乱课堂秩序,稍不合心意,还会拍头、躺地。活动组老师针对小廷的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马老师分析:这个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渴望与别人交流的,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才会用上课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

通过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的理论,教师们得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感受,学会倾听,只有教师改变原有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学生才能感受到尊重与安全,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教师在完全理解学生所思、所感与所为的基础上,施教才最有效,学生得到的帮助才最有用。于是,小廷再出现打架的行为时,马老师没有立即批评教育,而是选择耐心地倾听他的讲话,还和小廷做起了拍手游戏。愤怒的小廷渐渐安静、愉悦,马老师才顺势让小廷说说自己的游戏体会,并给他讲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引导他明白在学校里和同伴发生冲突并不全是对方的过错,首先应该想一想自己有哪些问题。这个案例处理结果让我们看到,教育是心与心之间最微妙的接触,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与所为,关注学生成长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指向每一个学生。

在发展新教师、中年教师个人兴趣专长方面,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个人意愿,在“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的基础上,建立“成长合伙人联盟”,开设不同的专题研究。如:聚焦亲子关系改善的“沙盘游戏”项目组;低年级情绪疏导研究为主的“心情故事画”项目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思维课堂”项目组;通过文本互动,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困难的“书目疗法”项目组;通过更新作文批阅方式,架起学生、教师、家长三方沟通的桥梁的“激趣式作文”项目组,等等。教师们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指导、启发、借鉴,共同提升道德素养。

三、强师能

德育,从教室萌生才能根深蒂固,渗透于每一学科才能枝繁叶茂。学校带领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育人价值,尝试在学科中全面渗透情智教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语文学科的阅读养心,书法学科的修身润心,音乐、美术学科的怡情慧心,科学学科的思维启心……情智教育无“课”不在。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校教师将统编教材纵向归类,从1~12册的语文教材内容里,提炼出教材中适于表演的文本内容,构建实施了“书中人物走出来”剧社课程,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本剧中人物的扮演与再创造,感受人物的社会关系和内心世界,获得发展所必需的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与管理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提升教师个人对学科人文资源道德敏感性的同时,学校还着力修炼教师个人的情感素养、关注课堂中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以构建“情智课堂”为主要途径展开专题研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课程中的情感教育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2018年,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第九届情感教育全国年会上,我校教师讲授的道德与法治课“大家一起来”(一年级),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荣获现场课评比特等奖。课程导入阶段,老师先与孩子们一起做“贴鼻子”的游戏,用游戏的方式热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情绪维度的交往,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就对“什么是合作”以及“合作的重要性”有了真切的体验,奠定了整节课的情感基调。随着课程推进,“记忆力大比拼”“合作的小故事”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环节,通过丰富的交往互动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同伴是如何交往、合作的,从中掌握合作的方法,发现活动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活动的影响。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游戏任务中,不断深化对合作的认识,学会了合作的方法,加深了对合作意义的理解。最后的“小组合作任务”,将学习从游戏、故事中回归学生自身生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这节课向全国的专家、同行展示了我校“情智课堂”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一致认可。

通过“情智教师培养研究”的开展,学校里的各种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学生更喜欢老师、更喜欢同伴、更喜欢学习;老师更懂学生、更懂教育、更有获得感;家长更理解孩子、更理解老师、更愿意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工作;学校也得到提升与发展,构建起了更为优质、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

【姚晶,山东省济南市天成路小学校长;朱笑媛,山东省济南市天成路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陈静文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猜你喜欢
游戏学校老师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