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榨油坊

2019-11-28 03:45
税收征纳 2019年11期
关键词:榨油博士师傅

远 山

(随笔)

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贫帮助下,乡村普遍村村通,村组通,还有很多地方把路修到了家门口,给农民致富带来了便利,使农民踏上了致富路,幸福路,小康路。就连农村几辈人最常用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用油,只要村民拿着菜籽、芝麻、黃豆就能很快兑换自己需要的豆油、芝麻油、菜油。

如今农村普遍用上了鸟枪换炮的用电榨油机,只要往料斗里倒进油菜籽、芝麻、花生等,机器一开,油就会哗哗地流出来,快捷而又方便。然而,以前的土榨手工榨油机却没有这样功能,就是有,现在也沒有村民使用了,早就把老古董闲置起来了,土榨油机已成了历史。

乡村土榨油坊一般都是单门独户,建在村头村尾或者路傍边。大门敞开,一段巨大的榨筒横卧墙边,一根长长的撞杆悬吊在屋中央。榨筒是几百年、上千年的老樟树制成的,树干中间凿一个长方型的大洞,洞里填满油料饼、木砖、木尖。只要用撞杆击打木尖,挤压料饼,清亮的油就会流出来。

土榨机榨油要经过炒籽、碾碎、包枯、蒸枯、一榨、二榨、干榨等多道工序,由一个榨油师傅带着两三个伙计共同操作,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榨坊有一头耕牛,是专门为了拉碾碎料用的。村子里的小孩子有时会到榨坊来玩,喜欢坐在碾盘上,吆喝着慢吞吞转圈的懒牛,显得十分开心。打榨是一门重活,榨工们常常赤祼着上身,打着赤脚。打榨时,勇猛发力,青筋暴出,汗水滚落,神态昂扬。有时三人一齐上阵,口中有节奏地发出吭唷吭唷的号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税收体制改革,财税银分家,我进入税务部门当了一名农村税管员,经常与油榨坊打交道。秋收以后,油脂加工进入旺季,税收工作也更忙了。榨油坊是集体所有,油榨工是当地的农民,农忙种田,农闲榨油,在生产队里记工分。那时油坊的油是不卖的,只收籽用来加工,收取加工费,也可以用榨油料换油,还允许赊账。榨工们老实厚道,大都会按要求缴交税款,有时也会欠税,一旦收到赊账后,会主动把欠税交清。

当我初次来到油榨坊,除了觉得稀奇好玩外,还很羡慕这里的伙食。当时浪油定量供应,居民每人每月只有3两食油,而油榨坊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吃油如水,萝卜青菜都是油淋淋的。好客的榨油师傅有时还会托上街赶集的农民买些鲜猪肉、鲜鱼、豆腐之类的好菜回来,那油煎的鲜鱼、豆腐的味道别提多美了。

土榨机榨油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有决窍。各个油榨设备一样,操作一样,但出油率有高有低,有的撞击觉得很吃力,有的似乎很轻松,有时木尖还会反弹出来伤人。出了故障,榨工、木匠师傅都无可奈何,只有“榨博士”才有这门绝技。“榨博士”是专门吃这碗饭的专家,一般是外地人,行走于农村各榨油坊之间,收费高,还需餐餐酒肉款待,怠慢不得。修榨油机时,他持一柄小巧锋利的短锄,只要拿起木块木尖瞄上几眼,用锄头挖几下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和所长一同下乡到榨油坊,所长说要征收“榨博士”个人10%的营业税。榨油师傅说那万万使不得,“榨博士”随便搞一下名堂,我们都吃不消。

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遍布乡村,延续了上千年的土榨坊已无影无踪。然而,我始终忘不了那充满乡土风情的老油坊,那老牛拉着的石碾似乎还在眼前转悠,那股浓烈的油香还在空中飘荡,那咚咚咚的打榨声还在耳边回响……

中国有酒文化、茶文化,为什么没有人研究农村土榨油坊文化呢?据说,从前的纺车、手工织布机、石磨、鸡公车、水车、风车、谷垄、火笼,都进了民俗博物馆。这千年古树雕凿成的榨筒应有更大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希望那逝去的土榨油坊不会被世人忘记。

猜你喜欢
榨油博士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博士蚊
土榨油是否越“土”越健康
父亲的榨油坊
广西龙胜:手工榨油坊茶油飘香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