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焦虑的暑假降降火?

2019-11-28 07:27邓鑫
健康之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起跑线案例家长

邓鑫

自由玩耍的暑假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各种夏令营、暑期班、兴趣班、海外游学把孩子们的暑假占得满满的——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落在别人后面。面对这么多选择,家长们又开始焦虑了,该怎么给孩子安排好这个暑假呢?

案例1:别人家孩子有的,你的孩子也要有?

赵红的儿子今年上初二,学校组织了暑假留学交换项目,去英国十几天,费用近4万元。赵红虽然觉得费用太贵,有点舍不得,但是他们班一半同学都报了,不去的话,孩子多没面子,同学该多瞧不起他?而且,游学路线是去英国名校参观学习,怎么也能开阔视野,还对英语口语有所帮助。除此之外,她还为儿子安排了3门“一对一”补习班。她也很心疼孩子,但是对学习这件事,她一点不敢怠慢:“多花点钱没问题,但是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已经成了赵红最常拿来自我安慰的话。无独有偶,据杭州当地媒体报道,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活动,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家长表示这次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儿子小学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

案例2:烧不起钱的暑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抱怨自己月薪3万,家里大头开支由老公负担,可一个暑假孩子就要花掉了35000元!这些钱究竟都花在了哪里?我们先简单来看一看:出国游学: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花费20000元;家庭保姆: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各种培训班:英语、奥数、作文培训费6000元;假期兴趣班:2节钢琴课/周,200元/节,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总计:35000元。月薪3万,在北上广都不算少了。可现在这样一算下来,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孩子的暑假花费呢。还有不少家长反映,暑假里,孩子的聚会特别多,聚餐、K歌、周边游等消费,当然是家长买单。“孩子之间是轮流做东,轮到自己孩子请,又不能不支持,否则显得太寒酸。”有的孩子还反过来劝父母:“舍得掏钱,才能交得到朋友”。这个“暑假季”,简直就是“烧钱季”!

家长间的“同辈压力”

案例1和案例2中的这些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说到底还是一种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指的是同辈人之间在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压力。这个词大多用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他们会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辈之间的差异,在意他人的眼光,希望自己能够融入集体中去,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这种压力也会体现在家长身上,且主要来源于这六个字——“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出国旅游,自己也为孩子筹划出国旅游;别人给孩子报了兴趣班,自己也给孩子报兴趣班……总之,不能落后于别人,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孩子过一个什么样的暑假已不再是一家人的事情。就像在剧场看戏,前排的观众站了起来,后排的也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家长们个个都感觉身不由己、无法淡定。

选择未必只有唯一

毫无疑问,每个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宝贝,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安排,而不要逼迫自己去选择最好的——海外游学负担不起,可以选择线上英语课;保姆费用太高,可以考虑让孩子过一个不同的暑假:跟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回老家,换一个不同的环境生活一段时间,交一些新的朋友,聆聽聆听家族的故事,这些都是今后孩子认知社会、积攒人生经历的好素材,未必比出国游学效果差。学习班或兴趣班,精选一两个重要的,其他不妨去网络上找找,有很多丰富多彩又价廉物美的网课或免费教程。同时,还是应该多留点时间给孩子休息和娱乐,逼得太紧,未必效果好。最重要的,还是能尽量抽出时间来多陪伴孩子。

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另一方面,父母的习惯时刻影响着孩子,理性消费应该从父母做起,量力而行,而不是盲目攀比。孩子的暑假消费,要与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烧钱烧出来的“奢华”暑假,孩子不仅未必领情,也许还会认为钱来得太容易,没必要珍惜。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孩子跟自己上一天班,让孩子了解自己每天辛苦工作的情景,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

案例3:课外班,要不要报?

斯斯儿子四岁半,下学期开学就上中班了,斯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她家小区不算学区房,如果等着划片小升初,说不定赶上最差的学校,师资不行,同学也都是附近民工的子女,孩子的前途肯定就耽误在了起跑线上!这样的想法让她坐立不安。她打算从暑期开始,给孩子报班上课,好好学习2年时间,争取考个好的私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一个不能少,最好再来个兴趣班,兴许报考的时候还能加分。音乐还是美术呢?斯斯想到自己小的时候就特别想学画画,无奈当时没条件,所以打算给儿子报个美术班。和斯斯相反,斯斯老公完全不赞成给儿子报这些辅导班、兴趣班,他对斯斯说:“这么点大的孩子就应该放出去玩,咱们小时候都是放养,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吗!而且很多研究都已经说明了,早教对孩子根本没有用,说不定还会起到反作用,反而让他对学习没兴趣了!”

案例4:兴趣班也是一种投资,怎么投才靠谱?

李欣然在女儿上了小学一年级之后发现,班级里的孩子都有“特长”。之前一直坚持“给孩子一个愉快的童年”的她也开始慌了。孩子很喜欢音乐,但是班上学钢琴的孩子大把大把的,学古筝的就少多了,女儿学习古筝,也能接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老公商量后决定在暑假领女儿去报个古筝班,离家近的一个艺术培训机构,一对一,一堂课大概是45分钟200块钱。他们又比较着看了离家远一些的少年宫,不是一对一,学费也便宜不少。试听课上,女儿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李欣然和老公有点犯难,到底给她报哪个?而且一把古筝,不同档次价格差距也不小,最次的也得两、三千吧?到底花多少钱合适?万一孩子上两天没兴趣坚持不下去了,这笔钱不是白投了?

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和斯斯、李欣然一样,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产生过这样的念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孩子从几个月大时就开始上早教班;学前时,上各种特长班;中小学时,上各种辅导班,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几分。其实,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各种知识的积累,不是各类辅导班,也不是各种物质条件,而是家长。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起跑线。同一个班级,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孩子,注意力问题、素养问题、专注度问题、对学习的态度问题等等,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不是在教室里形成的,而是在他们出身的家庭里产生的。换而言之,他们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起跑线就不同。

兴趣班是家长的一笔教育投资

选择兴趣班对于家长来说不是单纯的兴趣,虽然我们不需要有立即的经济回报,但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这份期待放在了未来,它给孩子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家长为孩子进行投资的时候,短期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获得专业指导和技能。另一个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其他收获,比如艺术熏陶。

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爸爸妈妈就是与孩子最亲密的看护者,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是因为它能够发展孩子的兴趣并转变成可贵的品质和技能。所以在报兴趣班的时候,可以首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意见,然后多想想自己家的宝贝平时喜欢干什么——是喜欢唱歌?喜欢涂涂画画?还是喜欢运动?不能像斯斯一样,靠拍脑袋来决定给儿子报什么。

基于孩子的发展水平考虑

家长给孩子安排兴趣班,最好基于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于案例中斯斯的儿子来说,四岁半的他尚处于幼儿时期。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也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应该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如何进行正确投资?

● 不用提升技能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兴趣,,尽量不去兴趣班。虽然说有些兴趣需要技能支撑,但更多的兴趣与技能无关,至少可以說在童年阶段可以与技能无关。这类兴趣的发展靠的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比如:画画、阅读、天文、生物、地理、诗词、摄影、厨艺等等。不需要的,就坚决对兴趣班说不。

● 要对试听课有心理预期。试听课一般是促使家长决定投资的主要原因。它可能会给家长一个孩子非常喜欢、接受度很高,且孩子会一直保持这种热情的错觉。这一点家长事先要有心里准备。

● 选兴趣班,家长应该着重考虑:孩子擅长、有天赋,老师要有经验,离家尽可能近,其他成本尽可能低(教具或装备可从入门级买起,如果孩子真的喜欢并坚持得很好,后期再增加投资也不晚)。其他需要考虑的还包括: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不擅长,是不是该花时间去改善?给兴趣留多少空间,给改善留多少空间?是改善给孩子带来的收益大,还是兴趣给孩子带来的收益大?是自我改善好,还是需要外力干预?

● 如果真不合适,就及时止损。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投入无法收回的成本。一旦报了某个兴趣班,发现孩子或大人不认同教学理念、方法,或者孩子压根不喜欢等等,已经投入的金钱和时间就是沉没成本。因为这份钱已经投资,无法追回。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只能浪费更多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止损。对于艺术和体育类的项目来说,即使只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或品质,也要认清孩子是否具备相关的条件,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或者不适合某个项目,那么及时止损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然后尝试着去发觉和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

猜你喜欢
起跑线案例家长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家长请吃药Ⅱ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