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弹唱

2019-11-29 08:49张薇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弹唱

【摘要】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人民一种常用的表达手法,常常用来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以及人民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其唱腔委婉生动,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其唱腔清脆悦耳,海豚音在它的面前也不过尔尔。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可用不同的三种方式演唱其优美的韵律。

【关键词】布朗族;弹唱;音调韵律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了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由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累積沉淀而成的,它维系着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使人民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同时它也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布朗族人民认为黑色是美丽的代表,他们把花当作媒人,他们能够识得茶叶,善于纺织。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者婚姻嫁娶的喜日子,他们常常用歌唱舞蹈的方式一起庆祝,并且配合着各种乐器伴奏。布朗族族人不论男女都会从小时候起学会多种曲调,演奏各种乐器,融入布朗族群体。布朗族人世代居住在森林里,百鸟给予他们启迪和训练,他们的歌声特别圆润、清亮、刚健,散发出特有的泥土芳香和独有且清亮的歌喉。

一、布朗族弹唱的文化和艺术性

被称为“布朗调”的布朗族民族歌曲有着繁多的曲调,在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下是其极为丰富的内容。在结婚庆典、乔迁新居、欢聚新年或劳动之余,热情似火的年轻人们总爱唱对歌,有“索”“甚”“拽”“宰”“团曼”五种基本曲调,是布朗族民族最丰富、最优美的奇葩。

“索”常常用来赞誉热烈美好的爱情,它将布朗的青年男女渴望美满爱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一首布朗人世世代代的青年男女用他们生命中最具光彩的年华编织的歌,扣人心弦。“索”调是所有曲调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它涵盖了五种调子,欢快有之,跳跃在其中也常常出现,深沉也是常见的元素之一,四弦琴是“索”调的伴奏,是由群众人民自己摸索制作而成的。

“索”调弦律清甜、优美,好似山谷潺潺的流水,歌调多反映男女相爱的情意和爱慕之情,歌调内容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人、新事物的赞美。布朗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弹唱之中,弹唱的范围包括激昂豪迈的劳作歌、宛如天籁的情歌、低吟浅酌的生活歌、简单易学的儿歌等。

在西双版纳地区,布朗调可分为“甩”“宰”“索”“缀”四种类型,曲调在演唱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多在不同情景即兴编唱其演唱的内容。

“甩”调的伴奏是小三调,以歌唱爱情为主,曲调中充满着激昂的青春和无限的蓬勃生机。“宰”调的伴奏也采用小三调,题材多为生产、生活和爱情。

四弦琴布朗语称为“叮”,由歌手和琴手自己制作,是流行于勐海布朗地区的主要传统乐器,制作的主要材料有水冬瓜树和椿树、蜂蜡、钢丝。在树种的选择上,多选用材质细密、重量轻、不会开裂的水冬瓜树。制作四弦琴在山中选中树木伐倒后,选择可加工成琴的树段,根据制琴所需大小长短,用劈斧砍成段,在山中劈成毛坯,运回家中精加工。后再对毛坯适当修整,用凿子凿出琴头、琴箱,形成似长柄匀,再用小刀精心修整,用厚约0.3厘米木板钉于共鸣箱,在琴箱上开一至五个直径为0.5厘米的音孔,装上琴钮、琴桥、琴码和琴弦,边调试边用蜂蜡粘上品位,整个工艺完成后四弦琴制成。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的传承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布朗社会,已植根于布朗人生活中,也是布朗族世代相传的艺术种类,其师徒相传、自然传承的传统方式,使得这种艺术延续至今,并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自然传承是布朗弹唱沿续普及的方式。布朗族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信息交通不便,文化相对滞后,因此,歌舞成为布朗人表达心情、欢庆年节的重要载体,每个布朗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歌舞技艺,才能融入社会。

生活中,青年男女交往时,如不掌握一定的技艺,很难获得对方的认同和好感。布朗族人的婚姻,是以对歌的质量为纽带,除了男女主唱,双方还邀请同性的师傅、亲友相助。每逢喜庆、年节、朋友聚会都须载歌载舞,劳作后的宴席、友人相会也以歌声表达情谊,这种自然传承的环境营造了布朗弹唱这种民间技艺的大教室,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三、布朗弹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布朗弹唱文化是布朗族的重要标志,是布朗族的血脉,彰显了我国各个民族的凝聚在一起的团结力量,民族的创造力也由此得到发展。布朗弹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人类的社会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根的传承,更是我们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从对布朗族弹唱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实践效果来看,正如国家级传承人岩瓦洛传授效果一样,由于传承对象大部分均为农民,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进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经常记不住唱词和曲谱,布朗弹唱的教学还必须与普及基础文化水平结合进行。应当把少数民族支教活动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勐海县地区布朗弹唱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通过文件水平的提升,提高青年男女接受布朗弹唱文化艺术的能力。这部分中小学恰恰是布朗弹唱传承的少年儿童最主要群体,这样也有利于县城内布朗弹唱培训的均衡发展,否则将会导致教育资源好的区域变提更好,而差的学校对布朗弹唱的教育效果更差;其次,对布朗弹唱的保护和传承没有建立激励机制,在勐海县社会力量参与布朗弹唱的保护和传承比较薄弱,必须建立对那些积极支持、大力资助布朗弹唱教育培训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激励,设计出对传承人和机构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培训满师达标为目的,从而进行大力宣传和奖励,而该种机制的创设,基于布朗族居住在深山密林环境影响,涉及到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挖掘问题。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布朗族人民创造了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让我国文化甚至全世界民族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布朗族人民喜欢用此来表达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有重大意义的节庆或仪式活动中被布朗族人民演唱,其主要形式是独唱、合唱和对唱,伴奏主要是十分具有布朗族的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四弦琴。

圆润中带有丝丝婉转是布朗族人弹唱唱腔的特点,它的琴弦单调听起来韵律很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既涵盖了布朗族历史上迁移的事迹,还有其民族传说、生产上的经验、生命中的重大庆典以及表达祭祀之哀思的古歌等,动人的山歌、美妙的情歌和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其一大特色。布朗族由于没有专门的民族文字,弹唱传承着民族悠久的文化。随着西双版纳勐海县一年一度的桑刊节的举行,布朗弹唱邀请赛也被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举行,在布朗弹唱邀请赛上身着鲜艳服饰的布朗族姑娘小伙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围观的群众把舞台围得严严实实,场上场下一片火热,当咚当咚当的琴声响起,犹如一阵清风吹过,人们立刻被带入一个有着叮咚的水流、花儿芬芳、鸟儿歌唱的美妙世界。布朗的歌手有着委婉动听、宛如天籁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男女对唱是其弹唱的一种形式,旋律优美,歌词表述了一对男女相恋时的拳拳爱慕,劳动的时候可以进行演绎,过节或恋爱的时候也可以演绎,男生负责弹奏伴奏所需要用的四弦琴,女子负责来演唱出具有特色民族的歌词,如果在现场,即使听不懂歌词,但那优美的旋律直达人心,实为天籁之音。它的旋律很是唯美动人,歌词可以直接表达内心情感,朴实无华之中带着丝丝明快,在布朗族地区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性让它在当地收获了“听歌要听布朗歌”的赞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青年人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种影响,即一部分年轻人将其他民族比如人数较多的汉族的流行曲目用布朗当地的民族语言演唱了出来,也有很多人小小年纪就早早放弃学习弹布朗四弦琴。另外,布朗民族有着非常传统的一个习俗,即女子如果结婚了,就不能在有着其他人的大众场所里来演唱布朗歌曲,这极大地限制了女歌手的传承和培养。现在,随着布朗弹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又重新开始重视起布朗弹唱的传承与保护,并在布朗族青年男女中培养起一批喜爱本民族音乐且能唱能弹的布朗弹唱传承人。布朗弹唱是其民族大众历经了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不断累积的结果,是一块迤逦的独具一格的文化瑰宝,是一种失不复得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地方赖以维系的文化标志,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四、结论

“一带一路”是不断发展的一种机制,用来交流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中找到一条相通的纽带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不断增强“一带一路”中涉及的其他国家文化方面交流与發展合作并存的重大使命。它能够维护我们国家边境的发展,使之更加和谐稳定,并且对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民康.布朗族音乐(连载)[J].民族音乐,2005(4):52-54.

[2]杨民康.布朗族音乐(连载)[J].民族音乐,2005(4):52-54

[3]曾安秀.布朗族情歌对唱[J].民族音乐,2004(8):51.

[4]阿文兴.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研究[J].民族音乐,2015(3):27-29.

[5]段龙山.施甸布朗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12(1):53-54.

作者简介:张薇(1984-),女,汉族,勐海县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弹唱
论乐理视唱对幼教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影响
解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培养路径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音符歌
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研究
南山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谈高师音乐学专业弹唱能力的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弹唱的误区及教学改革研究
儿歌弹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