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9-12-02 10:18曹永珍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本细读有效性策略

曹永珍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在诗歌教学中,采用诵读法、比较法、联想法、仿写法、体验法、改写法等有效性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语言,领悟作家情感,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本细读;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6-005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這一课程目标直接表明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我认为,文本细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细读文本,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然后才是学生细读文本,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语言,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语言的细读。这样的细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主动富有创意地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诗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关键处进行细读的有效性策略方法,归纳有以下六种:

一是诵读法。苏轼认为:“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本细读,诵读为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如教师的示范朗诵、配乐朗诵、小组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文本中人物或作者的爱恨情仇。在《长江之歌》的欣赏中,我充满激情的示范朗诵,激起了同学们对母亲长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有的人》的学习中,两个男生,爱憎分明的语气,高低不同的音调,声情并茂地诠释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与热爱,对反对派的不满与憎恨。“言为心声”,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与起伏中,还原人物心声,感受作家情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是比较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在“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的诗词欣赏中,我把苏东坡的“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以及黄山谷“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拿来一起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扶”的拟人化比“摇”、“舞”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失”字也比“映”、“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这是同中求异的文本细读,而异中求同的细读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在学习张籍的《秋思》这首诗时,我把岑参的《逢入京使》拿来比较,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

三是联想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小儿垂钓》时,不但要指导学生联想出当时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还要具体描述出小儿与路人的对话、动作、神态等等。

四是仿写法。现代诗歌篇幅短小,内容丰富,跳跃性强,回味无穷,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诗歌内容及抒发的情感,都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很容易理解。所以诗歌中的一些精彩片断,甚至是整首诗,我们都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或理解,进行适当的仿写。《我们去看海》这首儿童诗,既有对海的向往和追求,又是对生命的期望与启迪,情绪饱满激昂,内容真实生动,非常适合仿写。《我们去爬山》,《我们去森林》,《我们去旅游》等等,精彩诗句不断呈现:走啊,一起走,我们去春游/春风已扑面而来/耳边已响起鸟儿啾啾/走啊,去春游,春是我们的梦。春的世界如此繁华/春的大地如此芳香/春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春的怀抱里欢跳/歌声笑声都有绚烂光彩春/在我们的臂弯里欢笑/草长莺飞都有勃勃生机。去春游,一路欢歌,一路花香/去春游,有看不完的人生风景。

五是体验法。诗歌来源于生活,所以诗歌的学习也应该回归生活。学习李绅的《悯农》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假期和父母一起干家务活、农活,在具体的劳动中去领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六是改写法。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主动走进文本深处,富有创意地构建自己的心灵空间,也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有时间地点,有我们熟悉的景物形象,一个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人公可以换成自己或者其他人。农村学校的孩子对农村景物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写起来也得心应手,精彩不断!“喜鹊被美丽的月亮惊动了,便害羞地飞离了这根树枝,躲进树林深处去了”;“蝉这个音乐家,也弹奏起优美的乐章”;“青蛙合唱团,正在田野里放声歌唱”;“空气中弥漫着稻花扑鼻的芳香,有两位叔叔正在谈论着今年丰收的美景”。

文本细读的策略肯定还有许多,只要我们找准文本的关键之处,运用恰切的方法,引导学生沿着语言的小径,走进文本的森林,与作者对话,就能富有创意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文本细读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