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与分析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探究能力的基础

2019-12-02 13:14阮东涌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阮东涌

摘 要:观察与分析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观察事物,了解观察内容,掌握观察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与分析能力; 课堂教学;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72-002

在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近几年来,由于新课改稳步深入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趋于完善,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容置疑,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有机融入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内容。将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细化与整合,实现了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步骤;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了孩子们观察、比较、分析能力,让他们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客观现象,通过动手动脑、亲历实践探究活动,在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他们学习与实践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以及塑造个人良好的科学态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学会观察与分析,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提升实践能力的抓手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作为人们认识自然与了解客观事物的基本途径,观察同样是小学生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以个人主观感受,发现有价值、值得研究的现象,经过思考与实验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不难发现,小学科学课教材中的内容涉及重点培养观察能力的课占总课数40%,这说明在低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占比已处于首位。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激发他们对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积极观察的自觉性。[2]事实上,科学课程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都有许多有趣、生动和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而许多同学对此感受不深,他们对事物形成的过程与细节缺乏用心深入的观察,即使身临其境,也会熟视无睹。其次,有些学生虽然有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因缺乏正确的方法,往往不善于观察或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进行简单的观察,而没有考虑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产生的因果变化,难以看清客观事物的本真面目,其误解极易导致认识与结论的错误。观有法,察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应当是:

(1)有顺序的观察。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不仅能促进思维条理化,还能使表达有条理。如《金鱼》一课中,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进行观察,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漂亮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然后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学生回答:“是用眼睛看到的。”“那么,请再仔细看看,金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按顺序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吗?”这样目的明确、方法适宜、步骤具体的有顺序观察,牵引着学生的视线与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程序步步前移,有序的观察必然引导思维环环相扣。

(2)有比较的观察。观察事物必须发现差异,抓住特征深入本质,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如认识《水》的特征時,可以通过比较方法去观察,即先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与酒精、汽油、醋、牛奶等,用一看二闻三尝的方法进行比较,自然就能区别出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特征。

(3)要有目的的观察。观察前,老师要告之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让学生明白观察的目的、范围与重点,比如教学生认识醋与甜饮料的不同特性一课时,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老师让学生通过闻气味、尝味道,用感官观察事物,这样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观察方式,避免了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有的放矢地把学生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观察对象上,提高了观察效率。

(4)持续多次的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需要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观察,才会发现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特征;因为自然中很多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而且很多事物的发展,包括科学实验中的某些现象,都有稍纵即逝的情况出现;对此,学生必须进行持续重复的观察,才能让获得的观察结果更可靠更全面,进而全面认识事物,直至发现存在于事物外表之中的内涵本质。

(5)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保证结果客观准确。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时,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现象:一群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围着一只小动物或一棵植物进行观察,大家叽叽喳喳比划讨论着,看得兴致勃勃;当时却没有一个人把看到的现象用笔和纸记录下来。事后老师询问观察结果时,自然没有一个同学能把观察的结果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要么只记住了一个大概印象,要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小学生生活阅历短暂,更缺乏记忆经验,纵然当时心里明明白白,过后的记忆难免一片模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避免这种现象,唯有当时边观察边认真记录,力求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才能为后期科学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在客观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历练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

只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才能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探究活動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客观事物,并准确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仍然是科学探究与课程学习的中心环节;在这一方面我们开展比较成功的课程案例就是《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孩子们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光,所有植物难以生长,人类在世界上难以生存,地球将陷入一片死寂与黑暗……这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老师稍加解释,孩子们就能心知肚明。恰到好处的情景点拨,很快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大家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他们从自己切身生活经历出发,积极搜寻出类似于图片中的种种客观现象,如手电筒发射的光、夜晚汽车车灯发射的光,还有舞台明灭闪烁的彩色灯光……相同的物理现象,让孩子们在随即展开的热烈讨论之后迅速归结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来自于客观事实的结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为了让同学们继续明确这一论点,我及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相关实验材料,即用一根点燃的蜡烛、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作对比实验,同时调整光学演示箱,开凿出3个进光孔(并在箱内布满烟雾增强观测的视线效果),当灯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时,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3条醒目的直线光束穿越而出……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验中的进一步验证,证实了孩子们的准确判断。没有刻板的课堂说教,来自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被演绎成了活生生的事实;而事实也雄辩地证明,只有学生手脑并用,实践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是孕育学生科学素养的温床。

三、整合经验,继续拓展科学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课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获得了刻骨铭心的科学探究经历。在教学实验中,老师以充足的课件资料,创造了一次次机会,让孩子们全程进行了手脑并用的观察学习,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不断激发探究的欲望,在层层递进珠,联璧合的观察分析环节中,孩子们始终是学习与经历的主体。[3]《光是怎样传播的》课程成功的教学实践,为后续相关课程教学打下了延伸拓展的基础,亦为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客观事物能力和学习其它科学课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013.89~101

[2]赵金花.《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考试周刊,2017.6期P29.

[3]于小悟.《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长安大学附属小学教研网,2017.10.31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