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区分论题和论点

2019-12-02 08:21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书家笔法孙悟空

论述类文本,其实就是议论文。它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文章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因此,我们先来看论述类文本的题目。可分为两种:

一、论题式标题

论题,就是有待于证明或证伪的命题,它仅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不涉及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换句话说,人、事、景、物,就是论题;对其发表的看法和见解,就是论点。比如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钱钟书《论快乐》中的“快乐”,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捕蛇者”,鲁迅《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主义”等。

(一)

书家和善书者

文/沈尹默

(1)“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善书“不知笔法”,那么书家就“知笔法”——论题“书家和善书者”中的两个概念“书家”和“善书者”的关系要么相似,要么相反。)

(2)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承接第一段谈“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书家遵守笔法,非书家“不大愿意守法”。)

(3)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继续谈“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善书者“不能各种皆工”,书家“精通八法”。)

(4)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書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得出本文的结论: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B)

A. 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强加因果)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张冠李戴)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答题指津: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①弄错概念,特别要关注未然与已然、时间的先与后、空间的此地与彼地、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②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选项中去。③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④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却说成是这件事。⑤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

17.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①是否尽合笔法。②能否诸体皆工。③是否适宜学习。

(二)

中国建筑的希望

文/梁思成

(1)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已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从普遍性的角度讲建筑形式或派别产生的原因:“遗传”和“教益”,中国建筑亦然。)

(2)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从三个角度指出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建筑兼有“洋式”和“中国式”的短处:一是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二是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三是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3)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探讨现在风行的“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一是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二是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三是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4)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回应标题“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一是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二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三是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有删改)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①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②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③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內涵是什么?(6分)

①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②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③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①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②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③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二、论点式标题

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既可以是肯定的见解和主张,也可以是否定的见解和主张,还可以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也就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肯定或否定。一个问题,一般有很多个层面,很多个角度,很多个点。所以,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只能论其一点,这就叫“论点”,比如“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提升人生幸福感”等,“成人比儿童更幸福”“成人应有羞耻心”“成人不自在”等。

(一)

成人不自在

文/郭英德

(1)《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通过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2)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从社会关系(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空间(环境太狭隘)和时间(迟早也要死去)这三个角度说明孙悟空不自在。]

(3)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

(4)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借写孙悟空主动接受社会规范,说明一个人只有接受社会规范,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5)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6)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①第一层(第1段):通过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②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③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④第四层(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①“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②“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③“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①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②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③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二)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文/时代

(1)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8.5。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借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结果,说明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2)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阐明读书让人有彻悟的快乐。)

(3)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阐明读书让人不孤单:烦恼的人不是你一个。)

(4)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读书会让我们收获思想。)

(5)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是形容一個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引用毛姆的话,告诉我们:一要全身心投入地读书。二让阅读陪伴终生。三要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17.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①首先,明确世间有两种快乐。②接着,阐述无知的快乐。③最后,阐述彻悟的快乐。

18.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①能获取智慧。②能带来顿悟的生活快乐。③能了解别人的思想。④能培养气质,收获思想。

19.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观点?

①要全身心投入地读书。②让阅读陪伴终生。③要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作者:陈玉驹,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猜你喜欢
书家笔法孙悟空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左传》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