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12-03 12:05翟卫星
智慧健康 2019年30期
关键词:精神科人性化康复

翟卫星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北京 100194)

0 引言

精神疾病一般病程迁延、具有高复发、高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能力甚至他人的工作和生活,经济负担大。因此,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在做好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精神康复护理也尤为重要。据相关研究表明[1],精神科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其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的恢复,改善其预后。本文旨在选择了110 例精神科患者,旨在研究和评价人性化护理在其护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2 月至2018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 例精神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入院时间前后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5 例)中男23 例,女32 例;年龄25-67 岁,平均(46.23±8.49)岁;病程2.1-13 年,平均(4.56±1.37)年。参照组(55例)中男21 例,女34 例;年龄26-69 岁,平均(46.67±8.46)岁;病程2.3-13年,平均(4.67±1.31)年。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后其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①制定病区的护理措施:针对新入急性期或病情不稳的患者,除医疗护理外根据病情尽早给予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工娱疗和社会功能康复治疗等。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予以适当分析、解释、帮助病人认识症状,恢复自知力;肯定患者的进步,鼓励其以积极心态面对自身疾病等。行为矫正治疗,如帮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习惯病房作息规律;帮助患者界定其行为问题,树立矫正目标;鼓励患者于病友交往;积极参加病房集体活动等。工娱治疗:丰富患者病区生活,读书看报、观影、扑克象棋等;社会功能康复治疗:包括认知功能、服药技能、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及学习能力情绪管理等。②院内封闭式康复护理:主要针对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将生活技能、社交技能、体能游戏、职业技能等康复训练融入到小组活动中,院内设有园艺、缝纫、洗衣、商超、餐具制作、播音、文娱活动、手工等8 个康复项目。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在医生的评估和康复护士的指导下参加小组活动,让急性期后的患者尽早走出封闭式病房,促进社会功能恢复。③健康教育:每周开展1-2 次集体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认识自身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用药知识、治疗方法、疾病临床特征、注意事项等等,使其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高其面对生活事件的能力[2]。④营造温馨住院环境:病房内设施完善,配备报刊、热水器、空调、电视等基本设施,还可以增加如扑克、麻将类的游戏设施;床上用品、窗帘等与居家风格相同;病房内布局合理,采光充足;24 小时供应热水,在节日期间贴春联,挂灯笼,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3]。

观察组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康复情况所需制定出人性化护理服务,更好的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回归社会。①院内开放式康复护理:主要针对出院前过渡期的患者。在医院内设立专门的开放式病房,家庭式布局的开放管理方式,促进患者逐步恢复自我管理。开放病房对恢复期的住院患者坚持采取“鼓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照顾自己”的做法,为患者提供院内职康项目,如洗衣训练、面包制作、厨艺训练及园艺训练等,给予代币激励政策[4]。让患者自己管理自己,为长期封闭式住院的患者构建一个回归社区生活的桥梁。②院外居住式康复护理:主要为出院后回归家庭之前的过渡期患者在社区提供康复场所。打破了患者出院后“无处可去”的瓶颈。为出院后回归家庭之前的患者提供康复场所。它是集生活技能、兴趣爱好、体能训练、社交技能、职业技能培养于一体,通过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生活适应能力。开展职业技能康复训练,逐步培养患者自主康复意识和社会功能。在普通生活小区单元房中设立康复园,营造温馨的家庭式居住环境,将4-7 名康复患者组成一个临时家庭,通过康复训练、家庭会议等方式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加快其向社会的回归。

1.3 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认知功能评定(RBANS)评分[5]变化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包括生活能力、兴趣爱好、社交能力以及职业能力,每个维度分数在0-5 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改善情况越好,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越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10 份,回收110 份,回收率为100%,分别从护患沟通、护理服务工作、护理操作技术以及住院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3.0 处理和研究所得数据,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 数据得知,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在生活能力、职业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方面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组患者在生活能力、兴趣爱好、社交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能力评分变化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能力评分变化情况(±s,分)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从表2 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在住院环境、护理操作技术、护患沟通以及护理服务工作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对于绝大多数精神科患者来说,其思维、情感、行为均异于常人,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知力,治疗依从性较差,所以必须依靠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尽量提高其预后效果和治疗依从性。人性化护理是用全新的康复理念使精神疾病患者达到连续性康复,进一步解决社区病人多,技术资源缺乏的难题,使精神疾病患者达到更好的预期康复效果,最大程度的保留或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院外病人病情复发率。

目前临床护理模式中人性化护理方法,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和康复专业技能,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据相关研究显示[6],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在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康复环境及场所,并在饮食、生活方面正确指导和帮助患者,努力满足其个体化需求。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与参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且在护理环境、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服务工作以及护患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进一步说明了人性化护理措施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的优势。

总之,在精神科患者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猜你喜欢
精神科人性化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