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2019-12-04 07:41魏凤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均衡协调质量

魏凤娟

摘 要: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更可持续、经济结构更加平衡(包括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即为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能为消费者供给更可靠质量的产品和更温馨满意的服务即为高质量供给;从社会层面看,政府能为广大人民提供更满意的公共服务即为高质量服务。研究高质量发展,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实践探索价值。

关键词:质量;发展;均衡;协调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9-0007-05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还提出了“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以及“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自此在中国学者中掀起了“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从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六个方面论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论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段炳德从宏观微观方面论述了高质量发展。

关于高质量发展,在国际上还没有准确明晰的界定。因此,研究此课题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实践探索价值。

一、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之必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就是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即高质量的吃的食品、高质量的穿的用品、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高质量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环境、高质量的其他商品等等诸方面的需求,而在这些吃穿住行用用品的背后,又包含诸多的人们生存生活的用品。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之必须

要给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吃穿住行用用品,必须能够生产出这些高质量的吃穿住行用用品。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吃穿住行用用品,就要求微观实体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微观实体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要求实体企业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回报效益好;微观实体企业要获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和好效益回报,要求创新能力强、人力资源优、金融资本厚和政府支持多、干预少即市场化程度高,即要建立起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拼搏、共同奋斗,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坚持效率效益优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创造美好生活、奔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才智。

(四)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过程不是线性发展的,也就是量和质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当量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由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量已经累积到足以发生质变的阶段,所以,倡导高质量发展合乎经济发展的规律。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标准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所谓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更可持续、经济结构更加平衡(包括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即为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能为消费者供给更可靠质量的产品和更温馨满意的服务即为高质量供给;从社会层面看,政府能为广大人民提供更满意的公共服务即为高质量服务。

(二)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让广大人民有发展带来的获得感,享受生活的幸福感、无所顾忌(忧虑)的安全感。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降低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所以,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既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判断是否高质量发展的唯一标准。

三、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就全局而言,我国宏观层面存在诸多不均衡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上。为了便于理解和比较,我们选择东部的江苏省、中部的安徽、西部的贵州省來做比较。以下是三地区2013—2018年间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为直观明了表达,用图表来表示(见表1和表2)。

2.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中国城乡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表3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建国初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元与农村人均纯收入50元相比,城乡收入之比是2倍,绝对差距50元。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之比是2.56倍,绝对差距109元。由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在前,农民积极性最先被调动起来,农村劳动效率提高,收入也迅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至1986年实现城乡收入差距最低点,城乡收入之比是1.86倍。这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城市大范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广大城镇人民劳动积极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收入也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逐步扩大,至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36倍,城乡收入绝对差距达到11 022元,城乡收入绝对差距首次突破1万元。从2008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之比在下降,但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却在逐步拉大。

3.群体超常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打破了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和平均分配制度,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直至十四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分配方式的实施,再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十六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至此,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深刻变革,昔日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了分配,肯劳动的有了一定的劳动收入,拥有雄厚资本的获取了大量资本收入,拥有尖端技术的靠技术也获得了超高的技术份额收入,拥有管理技能的靠管理技能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的收入逐渐拉开了距离。拥有雄厚资本者、拥有尖端技术者、拥有高超管理技能者逐渐成为社会的高收入人群,而仅有一般简单劳动能力者逐渐成为社会收入分配的低收入人群,并且高收入人群與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比如,由招商银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190万亿元,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可投资资产1 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数量达到197万人,预计到2019年底将突破200万亿大关。其中,超高净值人群(定义为可投资资产1亿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约17万人,可投资资产5 000万以上人群规模约32万人,这是高收入人群的情况。低收入人群的情况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标准3 535元/年)1 66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47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597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916万人),比2017年末减少1 386万人;贫困发生率1.7%,比2017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

无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还是群体不平衡,均影响了一些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均亟待妥善解决。

(二)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不可靠。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一般包括产品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外观质量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向前发展,企业的生产水平、生产能力、生产技术等都在不断提高,随之广大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层次、消费品位、消费档次也在不断提升,广大企业提供到市面上的商品未必就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产品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外观等诸方面质量的要求。所以,在消费者看来,一些微观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可靠,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当然,还有一些黑心企业昧着良心生产出品质恶劣产品供应到市场上,伤害到了一些消费者。

2.服务不温馨不令人满意。服务是个人或社会组织为消费者直接或凭借某种工具、设备、设施和媒体等所做的工作或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个人向消费者个人提供,可以是个人向企业提供,可以是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可以是企业向企业提供,目的是供给方满足需求方某种特定需要,这种需要可能与物质产品有关,也可能与物质产品无关,但却实实在在增加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接受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和效用,让消费者个人或企业备感服务温馨,心理获得极大满足。但这仅是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的一种渴望或期待,实际工作或生活中,这样能让消费者个人或企业备感温馨的服务是很少遇见的。

(三)社会层面存在问题

社会问题就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影响了社会共同生活或影响了社会进步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引起了利益受损集团、社会敏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推动,得到了公共普遍的认识和接受及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和支持。随之,全社会积极寻找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如,当前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诚信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老龄问题。

1.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人口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尽管各国表现各异,但其实质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出现人口过剩。比如中国,当前社会生活中和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直接或间接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人口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燃料缺乏等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空气、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养育人类的土地、水、空气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有的地方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成为经济社会持续运行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纯洁水质、守护土地,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职责和共识。

猜你喜欢
均衡协调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