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传与天津海防建设

2019-12-05 21:19李元鹏
军事历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防炮台李鸿章

★ 李元鹏

周盛传,字薪如,早年随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军、捻军,屡立战功,是淮军著名战将。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移督直隶后,调周盛传所统盛军1.2 万人驻扎天津马厂,后移驻新农镇,作为留备缓急、拱卫京畿的游击之师。周盛传遂受李鸿章之命,“遍察大沽、北塘海口及津通各处形势”①《李鸿章全集》第4 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6 页。,在此基础上主持建设了新城的炮台工程,对于大沽、北塘炮台的重建和改造提出了颇多细致、中肯的意见,多为李鸿章采纳。可以说,周盛传是晚清天津海防建设的主要谋划者和执行者,为加强近代天津海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强大沽、北塘炮台

天津自明代以来就是海防重镇,大沽、北塘则被认为是“神京门户第一要区”②《周武壮公遗集》,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41 页。,是防卫海疆、拱卫京畿的前沿和屏障。清朝自道光年间开始在天津大沽口修造炮台,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有一座圆形炮台。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设防大沽,在南岸建有炮台5 座,驻兵3 个营;北岸建有炮台3 座,驻兵2 个营。庚申之役中大沽、北塘多座炮台被毁,至同治九年,大沽南岸存有炮台3 座,北岸存有炮台2 座,“营垒被海潮冲刷已多坍坏,炮台布置不尽合法,随炮子药器具亦未齐备”③《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13 页。,无法发挥抵御外侮的功能。至于北塘,尚存南北岸炮台3 座,但由于未拨营驻守,颓废益甚。

李鸿章总督直隶后,为加强北洋海防,着手对大沽、北塘两处炮台进行整修。至光绪十年(1884年),形成大沽口南岸大炮台4 座,小炮台40 座;北岸大炮台2 座、平炮台6 座④参见《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486 页。,基本恢复了庚申之役之前大沽炮台的建设规模。李鸿章认为,“海口炮台但求土木兴筑均宜,不在兵数过多,而后路数百里间必须重兵坚垒、巨炮相望,节节布置联络,乃可自立不败之地而争胜于人”⑤《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06 页。。因此,除整修和新建炮台之外,对大沽、北塘炮台的兵力进行了重新配置,并着重在体制上强化南北岸炮台间的接应与配合。大沽南岸以淮军统将罗荣光出任大沽协副将,率6 个营共1800 人守之,亲兵炮队1 个营为接应;北岸以总兵刘祺统直字2 个营守之,副将史济源带保定练军1 个营为接应,同时令丁汝昌调派“镇中”“镇东”“镇西”“镇北”四炮船收入海口,与炮台相依护。北塘南岸炮台2 座、平台7 座,北岸炮台1 座、平台3 座。派永镇总兵周得胜(后改为广西提督唐仁廉)遵化练军1000 名移扎北塘,后路则由直隶提督李长乐率武毅等营为接应。至此,形成了两处炮台南北岸间的配合与支援,岸上力量与海上力量之间的彼此照应,从而最终形成陆海相依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出任北洋大臣后,在海防建设观念上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改变。李鸿章认为:“军事未有不能战而能守者,况南、北洋滨海数千里,口岸丛杂,势不能处处设防,非购置铁甲等船,练成数军,决胜于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①《李鸿章全集》第8 册,第510 页。。可以看出,李鸿章海防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海军,具备与敌决战于海上的能力。同以往的海口设防、被动防御相比,他的构想符合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军事行为的展布空间更大,进取性更强。因此,创建海军、建设与海军相配套的泊港要塞,就成为李鸿章主政北洋期间海防建设的中心任务,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围绕这个中心目标进行分配。大沽、北塘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两岸沙滩一望无际,掘地三尺即见水,无高阜可倚,亦不能添挖地沟”②《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488 页。,无法停泊大型舰船,也就无法建造与未来海军相适应的近代化军港,所以李鸿章主政北洋期间,为将战略防御前沿前推,优先建设仿西式的旅顺和威海军港,大沽、北塘的战略地位则由过去的防御前沿,变成抵御海上入侵的第二道屏障。从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的实际情况也大体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所以,李鸿章主政北洋期间,对大沽、北塘炮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如旅顺和威海,仅期望两处炮台具备基本的防护功能,即“大船巨炮不能驶入,军士定能凭险扼守”③《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488 页。。

对于发展海军的重要性,周盛传的认识基本与李鸿章相同。对天津在北洋海防体系中的地位,他也秉承李鸿章的看法,视“津防以旅顺为外障”④《周武壮公遗集》,第265 页。。不过,外障作用的发挥是以海军具备相当战斗力及旅顺、威海两处要塞均已形成规模为前提,而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短期很难见效。周盛传作为天津海防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必须面对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旅顺、威海建设尚不完备,“外障”作用无法发挥时,大沽、北塘的海防建设应当如何进行,是静待外障的逐步完善,还是在旧有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沽、北塘的防御功能?周盛传颇能体会“局内之艰难”,所以从不发“局外之臆论”,在他看来,“与其多所议论而无济要需,曷若照旧经营而稍资捍御”⑤《周武壮公遗集》,第195~196 页。。他坚持认为,“现有之师船,不足抵御,临时尚须收入内港,安能阻遏敌冲,则仅恃炮垒遥轰”,“洋面既宽,岂能拦阻”⑥《周武壮公遗集》,第265 页。,在海军成军之前,外障不可恃。周盛传的解决办法是:“今日防海欲求万全,必于大沽北塘两河后面多筑炮垒,多置利器,多集重兵,始无罅漏”⑦《周武壮公遗集》,第195 页。。

1874年以后,日本侵台、英国人制造马嘉理事件以及中法战争爆发,这一系列事件,都使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步步加剧,而缺乏外障的天津海防面临更大压力。周盛传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立足现有条件,寻求应对危机的解决办法。周盛传认为,“查中国轮船水师未经战事,即使添购铁甲,刻日成军而训练未精,驾驶未熟,骤与驰逐重洋,亦恐漫无把握,目前固圉之计,自以守口为急”⑧《周武壮公遗集》,第139 页。。也就是说,当海军建设仍是“空中楼阁”时,与敌战于海上只能是无稽之谈,而依托海岸炮台,与陆防紧密配合,才是直面现实的可行办法。周盛传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对来自海上的威胁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特别是中法战争期间,他曾多次上书李鸿章,要求加强天津防务,并在不同时期,针对大沽、北塘炮台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设炮台、炮位。在缺少海上力量,无力与敌争竞海上的形势下,炮台是阻止外敌侵入内河的主要武器。大沽炮台“一面孤悬外露,毫无拦蔽”,对此,周盛传曾向李鸿章提请“在后面(即原有炮台后方)填筑大炮台一座,外圩墙加筑灰土厚三四丈,守以五百人作为犄角,庶守卒有所恃以为援”①《周武壮公遗集》,第199 页。。此外,由于经费难筹或炮位挪往他处等原因,大沽、北塘炮位始终不足。如1876年前后,“大沽北塘仅炮两尊,似不足供应用”②《周武壮公遗集》,第207 页。。鉴于这种情况,周盛传曾多次致信李鸿章,提出炮位应当优先考虑大沽、北塘。他认为68 磅、48 磅田鸡炸炮最为利器,应于大沽、北塘、新城各处,各发数十尊。为补炮位不足,他甚至提出将旅顺口的炮位匀拨至大沽、北塘二口,同时请求加大从国外引进新式大炮的力度,并提高国内兵工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以便与炮位需求相适应。可惜的是,限于当时实际条件,大沽、北塘炮位短缺的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观。

(二)加筑伏道、护墙。炮台防护是周盛传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他认为:“海口险要全恃炮台,惟敌炮久轰,不无坍塌,一有损坏,则立脚不稳,放炮较难,兵勇虽多,势成束手”③《周武壮公遗集》,第233 页。。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在炮台营垒处预挖伏道。伏道类似一般暗道,但以木栅或贝壳加固,道壁留有射击孔,一旦炮台坍塌或受损,士兵可以躲入伏道,“于沟旁横处开炮轰击,如古巷战之法,敌人虽悍,断不能抢我营台,庶可转败为胜”④《周武壮公遗集》,第244 页。。对这个办法周盛传曾做过多次试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他建议,“凡海口及城垣有炮台之处皆宜仿行”⑤《周武壮公遗集》,第244 页。;二是加筑护墙。由于当时的炮台多孤悬外露,毫无拦蔽,极易在敌舰炮火下被击毁,因此,周盛传认为“就目前而论,海口非有炮台不能御敌,非有护墙御弹不足以守炮台”⑥《周武壮公遗集》,第195 页。。护墙即防护敌炮火袭击之墙,“须宽至二丈,又须于炮台后另筑一墙,以资捍御,始为合式”⑦《周武壮公遗集》,第277 页。。有时一道护墙不足抵御敌炮火,则需要建造多道护墙。

(三)多设水雷。大沽素称天险,所依靠的仅是拦江(港)沙,如李鸿章所言,“大沽、北塘口外各有拦港沙一道,潮落不通轮舟,潮长亦不能进铁舰”⑧《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532 页。。然而这些被李鸿章等视为天险、无法跨跃的拦江沙,对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不构成进攻阻碍。英法均拥有挖泥机器船,“拦江惟是沙非石比,但有挖泥机器船,挖掘即亦无难,即未挖之时,四五寸厚铁甲船,亦能长驱直入”⑨《周武壮公遗集》,第274~275 页。。所谓天险者,已非天险。既然天险不足恃,那么唯一可以阻挡列强舰船的只有水雷。周盛传特别看重水雷的作用,他认为,“至水雷一项,西人每遇敌船来攻,辄安置于塞口缺处……海口既有拦阻,则敌船不能径冲而过,我台上之炮乃可尽力冲击”⑩《周武壮公遗集》,第140 页。,就是说利用水雷对敌舰的迟滞作用可延长敌舰海口滞留时间,使岸炮的防卫攻击能得以充分发挥。周盛传强调要发挥水雷的集团作用,要求“水雷面上横直预开数孔,孔内洋铁管中另凿小眼,埋时务使孔孔相对,眼眼相通,一遇燃放乃可连声轰击”⑪《周武壮公遗集》,第203 页。,这样产生的阻滞作用更为明显。为防止敌船趁夜暗捞尽水雷,兵船阑入,周盛传特别叮嘱海口需设小轮船二三号,分班梭巡,严加防范。

(四)铺设铁路、电线。周盛传思想并不守旧,他始终关注着西方军事技术的发展动向。在天津期间他已注意到,“西人遇有战事,通信则用电线(电报),调队则用铁路、轮车,取其捷速”①《周武壮公遗集》,第142 页。,所以在筹建天津海防过程中,他特别重视电报线的铺设,并强调要将沿海诸要口电报线联络成网。他曾建议从祁口(歧口)到天津新城,铺设一条电报线,“此线一通,则畿辅海防信息异常灵便”②《周武壮公遗集》,第150 页。。在周盛传看来,铁路与电报建设当相辅相成,所以他建议从天津到江宁之浦口铺设一条铁路,若该铁路贯通,则“消息灵通,气象开阔,足使外洋闻而却步,实于商务、海防大有裨益”③《周武壮公遗集》,第150 页。。

此外,周盛传在中法战争之前强调要预先架设浮桥,他说:“海河风潮顺逆不时,游击之师两岸驰援,渡河不便,似宜仿西法建置铁浮桥,以备有事渡兵,冀免贻误”④《周武壮公遗集》,第142 页。,因而建议在大沽、新城等处至少架设浮桥3 座,北塘等处至少架设2 座,以备援兵往来。周盛传还多次请求战前多备炮架,他认为,“无炮架移至旁所,利器即成废物,况台墙一坍,炮位孤露,呼吸之际,生死相关。若有炮架可移,尚可背城借一为死中求活之计。若并此而无之,惟有束手待毙而已。”⑤《周武壮公遗集》,第209~210 页。因筹备铁制炮架工费极繁,他甚至考虑以木架铁轴四轮平车作为铁架的替代品。

周盛传的这些建议,虽极细微,但都是战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周盛传不似当时一般武将粗陋和保守,他的军事素养深厚,对西方军事学术的发展也始终保有比较客观和开放的态度,而且思考问题周密、精细,皆能从实战需要出发,扎扎实实讲求实效,这在当时尚空谈不尚实际的官场氛围下的确难能可贵。

二、建设天津新城

关于建设天津新城,李鸿章在入主天津后不久即有此想法。他在同治九年十二月上奏的《筹议天津设备事宜折》中阐述了在天津建设新城的必要性。庚申之役中,天津弃守,英法联军得以直入通州,李鸿章认为,这是“津城卑薄,又在运河南岸,控扼殊不得势”⑥《李鸿章全集》第30 册,第159 页。的缘故,因此设想“据运河北岸屹筑一城,围以炮台炮船,兼用子牙、大清、北运诸河之险,以鲠塞由津赴通之喉牙,只要布守得人,似较海口尤有依据,京城亦多一遮蔽”⑦《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06 页。。后因经费难筹等原因,这一设想被搁置。

同治十二年(1874年),日本侵扰台湾,中国面临来自东南海上的威胁趋重,李鸿章遂重起建设天津新城之议,“檄公(周盛传)相形执修守备具,故明新城屏蔽天津,而旁控大沽、北塘,公首议城之”⑧冯煦:《蒿盦类稿》,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390 页。。周盛传遍访天津港汊,最终确定在明代天津城旧址上建立新城。该地距大沽三十里,“揆其形势,则上蔽津郡,旁控大沽、北塘附近扼要之区,殆莫与比”⑨《周武壮公遗集》,第74~75 页。。新城工程开始于同治十二年三月,终于同治十三年九月,历时一年半。工程主要由盛军前军、左军、右军及仁军部分营伍督造。

新城建设不拘守成法,而“俱参用外国制”⑩《周武壮公遗集》,第75 页。。新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千余丈,城脚宽七丈,城上海漫走道宽三丈三尺,合之垛墙为五丈五尺,每十丈筑一隔堆,上面安放大炮一门。内城四角各筑三个大隔堆,每两隔堆之间安放大炮一门,计每个城角安有大炮两门。总计城上炮位共七十一门。每处隔堆下方有弹药库和券洞,库藏子药,洞藏炮兵。每城上下筑有马道。城上筑有门楼,中间安设炮房,房中可容二百余人,房外三方皆筑有三合土子墙。子墙顶角架设大炮两门。内城之内设有圆形炮台三座,安放转盘炮一门,大田鸡炮三门。外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八丈,比内城矮八尺。城四角安装有转盘,各有大炮一门,小炮三门。小炮旁设有券洞,用以储药藏兵。隅隈之间环以圆炮台四座。炮台之间设有券桥,以备联络。针对当时炮台普遍存在的弊端,即“(炮台)露出在外,若无土遮蔽,砖石虽厚,而夷炮利于攻坚,一触其上,未有不登时轰裂者”①《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545 页,《附徐琪奏海疆多事敬陈管见折》。,周盛传在组织建造新城时,特别加强了对炮台本身的防护,在每个炮台外墙加造三合土斜坡,以缓冲炮弹冲击力。新城建设的另一特点是因地制宜。由于工程所需石灰量大,而采集又在百里之外,转运经费甚巨,为解决这一难题,周盛传细心访查,获知“蛤蜊之甲烧成灰,其功用与石垩等”②《周武壮公遗集》,第77 页。,于是以贝壳粉代替石灰。用这样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建筑材料问题,而且节省费用数十万两。

新城建成后,周盛传根据城内所设炮位,核定了驻兵人数。“城内建有三大炮台,规制宏廓,配炮二十位,共需二百四十人驻守。每炮台领以一将三处,约需守兵七百二十人,内外城门每炮台安炮五位,以五十人守之,八处共需守卒四百人。每门责成千把哨弁一人,专主操防,内外门守勇百人,归其钤制。每城隅须炮三五位,往来策应须置巡兵五十人,内外八处亦须增设四百人,守城统将须另选亲兵五百人,乃足以资镇慑。统计四项兵数已在二千人以外。”③《周武壮公遗集》,第196~198 页。其后,周盛传又多次对炮位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与大沽、北塘炮台形成相互联络、互为援应的体系,使整个天津的海防建设趋于完备。

三、结语

周盛传的海防建设思想与实践,目的明确,即将海上入侵之敌阻击于海口,其具体建设和布防也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他针对天津海口的自然特点,在海防建设上突出炮台与炮台之间的联络与援应,突出海口设防与兵力部署的相辅相成,突出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的相互配合,这些做法具有良好的全局视野和战术意识,使天津的海防建设在系统性和实战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提升。周盛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尽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是陆上或海口设防思维,并不先进,也算不上高明,但如果将当时捉襟见肘的财政、海军未能快速发展等实际因素考虑进来,就会发现,他的认识和解决办法不是空而无当的不实之论,而是立足于现实,从实战需要出发而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大概这也是当时军事将领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海防炮台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李鸿章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走向深蓝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李鸿章的崛起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炮台,战争与和平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