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设计角度看现代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9-12-05 03:19仰骏辉李虹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设计

仰骏辉 李虹霖

摘 要:对于我国的许多内陆城市而言,历史文化街区已然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名片。为了提高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在开发和保护中必然会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文章主要透过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从文化、经济、技术三个方面谈论文化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以期对当前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一、历史街区的探索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解析

在人们的共识中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而这在学术上叫“历史地段”。根据戴湘毅教授的《历史街区定义探索》[1]可知“历史街区是指基于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之上,具有完整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延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生活街区”。由此不难看出,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需要具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历史街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遗存。第二,历史街区需要具有一定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第三,历史街区需延续社会的功能结构。通过佘龙的《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2]一文可知成都宽窄巷子作为中国清王朝的驻兵休憩、生活场所,聚集了大量的清代建筑历史遗存。宽窄巷子作为中国北方建筑在南方地区的“遗孤”,其城市肌理和建筑风貌几乎保持着原有风貌未变。现如今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上已变成旅游聚集地和商业零售区,是顺应时代的变革,因此可以看出宽窄巷子基本符合戴湘毅教授所定义的历史街区。

(二)宽窄巷子的历史特色和功能转变

1.宽窄巷子的历史特色

谈宽窄巷子的城市特色就不得不谈成都的城市历史,根据李旭、曾寒梅《成都城市形态演变及历史地域特征研究》[3]一文可探知成都的城市形态发展主要是围绕成都本地的自然形态发展而来。同时,由于历史时期的文化习俗不尽相同,成都的城市形态在大致顺应自然地形的条件下出现局部的差异性。自先秦到后蜀,成都的城市发展几乎遵照成都的自然地形逐渐发展(图1)。成都城市格局从先秦到后蜀其基本发展方向是“主轴偏心”——以南偏西、北偏东为主要城市轴线。到了明朝,成都城市一改主轴偏心的城市格局,恢复了明清时期象征皇权的正南正北的城市格局。到了清朝,由于统治者的生活习俗不同,加之成都战略地位的提升,北方满族军队入驻成都,也带来了北方人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最终形成宽窄巷子的城市肌理并保留至今。因此宽窄巷子成为北方建筑在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这里所讨论的北方建筑并不是指一栋具体的建筑,而是宽窄巷子里所有建筑所形成的城市肌理。

2.寬窄巷子的功能转变

以清朝为始,宽窄巷子作为部队驻军的生活、住家场所,其功能以居住和零售商业为主。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大批的达官贵人在此修建了许多公馆。1949年后,政府把宽窄巷子作为国有企业员工的福利房分配给国有企业职工,至此宽窄巷子还是维持了其主要的居住生活功能。直至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至此,宽窄巷子从一个居住区完全转变为一个商业文化区。

二、城市设计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指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在中国不仅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参考,更是为下一步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做出了重要的指向性。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其城市设计首先要遵循成都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其次,该区域的城市设计需确定用地大小,划定公共空间范围,对建筑的风貌进行大致的勘察设计,创造出一个宜人的街区环境,最后根据该区域的城市设计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了外部空间的形式、色彩、空间、业态及未来发展等因素。

三、城市设计在历史街区中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以宽窄巷子为例

城市设计可以塑造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在支撑国家广泛的经济、生态、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社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依然可以做到让历史街区的文化延续、经济延续和生态延续。

(一)从城市的肌理、建筑风貌设计中探索历史街区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传承

1.城市肌理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肌理,放在城市空间中,其含义是一种由建筑所引导的规律性的空间变化。凯文·林奇曾在《城市意向》[4]一书提到人们感受城市肌理的最直接体验就是街道。因此,街道的排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城市印象的感知。在我国,由于南北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城市肌理也有所差异,如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肌理应属呈鱼骨状的胡同,而在南方,典型代表为上海的里弄。在这里引入城市类型学的思路[5],既可以研究传统建筑传统形式的特征和其变化与发展,又可以研究建筑与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和解析城市肌理。从类型学微观角度来看[6],街道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布局延续的重要因素。如果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零星坐落着一些历史悠久的建筑或者具有文化标识的建筑,保留一段特有的历史“建筑细胞”就会达到人们所需要的文化诉求,城市设计者需要通过类型学的帮助来寻找这样的“建筑细胞”。而这种文化诉求,其实就是我们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物质体现。宽窄巷子城市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化诉求。在宽窄巷子的城市设计中,基本保留了其原有城市肌理和一定存量的老旧建筑,其具体表现为街道尺度上未做更大的变化,建筑大小及建筑布局未做变化。同时,街道中也加入了一些文化性的标识,如壁画、青砖路面,以这样的设计手法来延续街区的文化。从宏观角度出发,肌理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它记载着千百年来先辈们生活的轨迹。就肌理本身而言,笔者认为有两种保护措施:其一,隔离保护。就是将历史街区周边进行绿化,形成外围的一圈“绿篱”。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保存现有的历史街区,但问题同样明显。它打破了城市固有的发展轨迹,让历史街区肌理以比较孤单的方式出现,不能和未来城市肌理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其二,在原有街区的肌理上进行延伸,对局部建筑或空间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和设计保护。此种保护措施的意义在于城市中每一块土地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与新时代城市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特征。

2.建筑风貌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建筑风貌的问题上,之前许多历史街区的建筑选择“拆真建假”“大拆大建”两种方式。这样的做法可以快速改变城市的风貌,提高街区基础设施水平。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它直接中断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的设计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那就是城市修补理论。许多国内学者专家对城市修补理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但笔者认为,城市修补理论的核心要素就是场所感、城市文化的重塑。特别是重点建筑的文化再塑,已期满足现代人们对生活的功能需求。在宽窄巷子的建筑风貌设计中,力求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间形式和材料结构。由于时代发展原有建筑功能已然不能满足现代人居住生活要求,宽窄巷子的建筑面临着功能的置换和改变。因此在设计中不能够完全保留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但总体外观上大致保留了原有建筑特色,一些重点建筑被单独列出,其建筑内部空间完全不做改变,只对其进行修复工作,让其成为未来的旅游景点。

(二)从城市的交通、业态设计中探索历史街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交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历史街区的保护的外部经济性及其内部化探讨》[7]一文提到历史街区保护可以在两个方面带来显著的外部经济效益。

其一,历史街区的保护提高了城市竞争力。通过对街区建筑风貌和空间肌理的保护,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貌和空间形态保存延续下来,有利于城市多样性的塑造;通过对街区历史空间以及生活场景的复原,再现城市记忆,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多样性的塑造和认同感的增强将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此时受益的是城市整体和社会公众。由于宽窄巷子周围高楼林立,交通不便,其位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宽窄巷子经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图2、3),因此希望通过城市设计提高宽窄巷子的可达性和可视性。可达性和可视性的增强可以提高城市活力[8],从而带来持续人流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可达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讨论,第一是步行空间的便利性,第二是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在宽窄巷子的设计中,为增强步行空间的可达性,对其周边建筑的围墙进行一定的拆除,如图4所示。一方面可以提高游客的可达性;另一方面,空间的拓展带来更多的人群流入,激发社区活力,可带动该區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其目的有两个:第一,可以有效缓解宽窄巷子部分道路拥挤的现状。第二,增加旅游大巴停运路线,能高效地带领外地游客到宽窄巷子旅游观光,从而提升宽窄巷子的旅游品牌价值。

可视性提高的方法即打造视觉通廊。打造视觉通廊需要优先确定一个重要建筑或建筑群或山脉等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标志物,让人尽可能在各方向上能够观察到确定的标志物。[9]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宽窄巷子的可视性,尽可能置换宽窄巷子以南的土地,其中大多以居住建筑为主。置换后的土地一部分用作景观设计,以获得更多的开放性空间,从而提高宽窄巷子的可视性(图5)。让越来越多经过的路人知道宽窄巷子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宽窄巷子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活力。

其二,历史街区的保护促进了周边地段企业的发展。通过对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提升了历史街区及周边地段的环境品质,由此带来地价上涨、地产繁荣以及商业发展。此时的受益者包括城市政府、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者等。由于此观点更多体现在古城的运营上,在此就不多做赘述。

2.业态设计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业态设计主要是针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框架内,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零和博弈”。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旅游资源,创造新的旅游业态设计。《新业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10]一文阐述了如何提取信息和利用新技术做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整体规划上,设计者着重于宽窄巷子的文创开发。旅游产品只是一次性消费,因此不太容易做到不断刺激游客进行消费。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就能够满足消费者观光、购物、餐饮等一系列旅游体验。因此致力于提高宽窄巷子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需不断去挖掘宽窄巷子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古迹的研究,在宽窄巷子中总结出了两条历史文化线(图6、7)。这两条文化流线和宽窄巷子旅游路线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成的历史文化商业体验圈,刺激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三)从慢行系统设计考虑对历史街区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里将慢行的概念定义为:“慢行首先是一种交通类型,一种走动的方式,但它也为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11]所以他认为“慢行活动常常是一种必要性的活动”。

城市步行空间,是指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能够保证步行行为正常进行的那部分城市空间。即指连接分散于城市中的各类空间的步行网,包括人行道、生活广场、步行林荫道等。M.盖奇和M.凡登堡指出:“步行环境是连接分散于城市中的开敞空间的步行网。”[12]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步行系统和公共空间相连接就构成了我们的慢行系统。慢性系统主要考虑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的构建。而这两类系统的构成都需要大量的绿植、景观去构建,通过慢行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增加绿色植被,从而增加氧气释放量。另一方面,减少私家车出行,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历史街区城市设计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城市慢行系统,以期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宽窄巷子城市设计中,我们尽可能多地设计城市慢行系统,以减少该区域的交通压力,促进生态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场地周边的绿道、景点等,构成了主要三个自行车友好圈(图8)。三个自行车友好圈分为:泛少城自行车友好圈(7km,40min)、文旅自行车友好圈(2.5km,15min)、文创自行车友好圈(1.7km,10min)。其中泛少城圈通过锦江绿道连接周边的其他旅游景点,实现生态共享的目的。其余两个自行车友好圈通过内部环境的改善,亦可达到提高绿化率,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从建筑和规划的范围扩展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众多领域。如何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保护的关系 ,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住传统风貌与城市发展的文脉尤其值得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关键,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对具有历史特色的街区进行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专家指出,现在许多城市仍然用一些与城市历史毫无联系的规划手法搞建设,摒弃了传统风貌,隔断了历史文脉,当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起来后,这个城市年轻得几乎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内涵,甚为可惜。欧洲的城市文脉正强而美,而中国的很多城市文脉在淡化消失中,城市厚重感面臨着弱化的趋势。而宽窄巷子是最具代表的传统中国街区,其位置又处于成都市的中心。宽窄巷子城市设计有效解决了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的发展问题,从历史文脉、经济、生态上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为以后的旧城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湘毅,王晓文,王晶.历史街区定义探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38-41.

[2]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4):202-209.

[3]李旭,曾寒梅.成都城市形态演变及历史地域特征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6):98-103.

[4]林奇.城市意向[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5]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32.

[6]周俭,陈亚斌.类型学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运用:以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城市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1):65-69.

[7]赵天英,刘军华.历史街区的保护的外部经济性及其内部化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3):76-79.

[8]孙靓.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3):76-79.

[9]曾舒怀.城市设计中视线分析的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J].南方建筑,2009(1):19-22.

[10]李雪丽,陶婷芳,张振国.新业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江苏商论,2011(12):117-120.

[11]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3-53.

[12]盖奇,凡登堡.城市硬质景观设计[M].张仲一,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08.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如何创新施工管理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