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学对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指导探析

2019-12-05 03:19王薇刘士鹏靳力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居环境郑州市

王薇 刘士鹏 靳力畅

摘 要:随着我国不断进步,城市化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人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交流逐渐减少,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人居环境为基础,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文章以郑州东风渠绿化带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探索人居环境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居环境;郑州市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导致城市中不平等的现象加重,与此同时,城市化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城市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失去了城市特色,导致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减弱。

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刻,从城市规划的层面探究公共空间与人居环境之前的关系,保证各个地区资源配置和发展的公平性,有利于创造利于交流和生活的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是市民与他们的生活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狭义上讲,它主要指住宅的品质、城市绿化状况、公共娱乐设施以及周边环境等具体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间,另外还包括城市居民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参与感、归属感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广义上说是指围绕城市居民而构成城市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吴良镛教授指出:人居环境建设有两个“最高境界”,一是政治上的、战略上的最高境界,二是环境科学、艺术创造上的最高境界,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这两者的高度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要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些理念,充分整合和利用人居环境科学观指导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体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精华所在,本次调研的景观带是郑州市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文劳路到渠西路段,该路段是郑州老城区内部的一条支路,是附近居民活动的主要城市公共空间;二是沿东风渠从渠西路至中州大道路段,该路段两岸是以生态公园为主,把老城区和郑东新区贯穿成一条“项链”,是郑州市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它由四个主要的公园和一条水系依次连接组成完整系统的带状绿地(图1)。通过对该景观带的调研可以发现,城市公共空间在营造过程中并不完全符合人居环境的科学观,其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避免的,而有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

(一)历史文脉被淡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社会信息和网络信息传播越发便捷,许多公共空间的营造过程中忽视了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的延续,地域特色淡化,忽略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属性。郑州作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可以说郑州是“中国铁路心脏”,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在郑州市交汇,直接影响了郑州今后的发展进程,然而在郑州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却忽略了这一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仅仅是把铁路生硬地保留下来,和整个空间缺少内在的联系,淡化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延续(图2)。

(二)形式单一,空间无趣

维特鲁威在写到古罗马的广场设计时,说它“应该与居民数量成正比,以便它不至于空间太小而无法使用,也不要像一个没有人烟的荒芜之地”。笔直的道路空间显得特别空旷,两边安装了冰冷的铁栅栏,使人与自然的距离被铁网束缚,城市居民在使用过程中也缺少了美的享受和游玩其中的愉悦感;广场形成一个过于暴露的空間,缺少相应的私密性,空间布置上也毫无特色,缺乏感染力,这样的公共空间让人们感到内心十分恐惧,导致人们不愿意驻留(图3)。

(三)公共服务设施的欠缺

城市公共空间是长期为整个城市服务的活动空间,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时间是停留在一些小的景观节点或者一些休息空间。目前来看,许多原有的公共设施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或者存在安全隐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潜在使用。

(四)不适应行为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对人们的生活起到组织和激发作用。然而一些城市公共空间在基础设施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或者是在设计时过多考虑形式主义而忽略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和方便感。例如:在健身器材下面铺设鹅卵石地面,不利于城市居民的使用;另外一些道路中间掺杂着鹅卵石的铺地,不利于小孩、老年人以及穿高跟鞋的女士行走;在入口处,台阶和后期安装的栏杆形成阻挡,影响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的使用;原本开放的公共空间被强制性地“私有化”。这样诸多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设施导致使用者不断减少,使公共空间缺少活力。

三、人居环境学指导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意见

城市公共空间是构成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使得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缺少了和谐感。城市公共空间是既有实用性又包含艺术性的产物。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的过程中,要以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为指导,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和人的行为需求,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人情化,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一)增加开放性

早期的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并没有注意到开放性这一问题,还有一些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而增加了围栏,这是一道无形的阻碍,影响残疾人、儿童车以及小推车等的进入,从而影响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尽可能地去吸引人们参与到其中,去身临其境地体验空间,享受生活。通过增加空间的开放性,引导城市居民使用,焕发城市空间的活力。

(二)增加地域性

许多公共空间在营造过程中都忽略了地域性这一要素,在信息交流频繁的今天,许多设计者盲目追求美观,大量借鉴一些国外或者大师的作品,而使设计失去了地域的特色。文脉传承也是人居环境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改造过程中也要注意文化环境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引入更多可以体现郑州历史的文化元素,例如黄帝故里、二七纪念塔、铁路中心等历史元素,做到文化的延续,为居民增加生活情趣和享受感,体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性。

(三)营造宜人的城市广场空间尺度

城市公共空间中广场设计时,为了在入口处显得气派,常尽可能地放大它的空间尺度,但是人们往往喜欢相对围合而不是过于暴露的城市公共空间。符合人的行为尺度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人们可以在其中休息,攀谈,放松心情。所以设计师要营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尺度,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感和亲切感,改变传统的大尺度的广场,营造小尺度的、多层次的现代化广场,使城市居民在使用过程中觉得更加协调和轻松。

(四)充分接近自然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都想在城市的喧嚣中寻找一片公共空间去接触自然,拥抱自然,去尽情地享受惬意的时光。然而当他们走进城市公共空间时,发现许多公共空间都被高高的铁网所包围,这种现象如今几乎是随处可见的,严重疏远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设计者和管理者方面考虑,他们可能是为了保证绿地不受到破坏,对此,我们可以把冰冷的铁栏杆更换为低矮的绿植,或者通过高差的变化来限定空间,使人们可以接近自然,享受自然。水体在设计时并不是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们知道人都有亲水性,所以应该根据人的喜好设置亲水平台等可以供人与水互动的空间,使人们从中得到更多的轻松感和舒适感,这样的空间环境更具有人情味,使用者也会更自觉地接受、保护和使用它们。

(五)改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休息、交谈等需求,给在其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便捷。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好的交往空间的基础,如果忽略它们的作用,缺少可以让人逗留的基础设施,那么这个空间也就失去了活力。在布置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情况,结合景观小品、道路等設置,最好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四、结语

本文结合对郑州地区东风渠绿化带现状的调查研究,对该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当中,进而提出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法,为营造出更有活力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晓慧.具有城市特色的住区环境设计研究:以郑东新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张允永.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10).

[3]查晓鸣,杨剑.生态社区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4(4).

[4]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7.

作者简介:

王薇,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刘士鹏,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靳力畅,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人居环境郑州市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郑州市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