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看城市滨水空间营建的意义

2019-12-05 03:19韩贵红崔莹清周治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改造设计

韩贵红 崔莹清 周治成

摘 要:文章以韓国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为例,首先概述了项目选择背景因素、规划的内容等,对其为首尔市民提供一个令人向往、满足城市活力、提升建成环境作为活力辐射点的空间绩效,基于PSPL调研法就河道堤岸空间活力度通过公共空间品质的营造与市民日常生活事件的营建,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阐述滨水空间营造的价值为我国目前对滨水空间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的有益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韩国清溪川;改造设计;城市滨水空间

一、背景

清溪川是流经韩国首尔中心区的人工河道,全长10.8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绝佳,是“市民生活的河道”,同时见证了韩国历经朝鲜时代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表1)。2002年当选为韩国首尔市市长的李明博为提升首尔市城市形象,以将清溪川改造开发为旅游项目激化周边地区高价值地产这一举措,使得周边商业、办公用地比重攀升,周边地价上涨,主动替换了原有棚户房及地区低价值小市场、商贩用地,改变了原有的居住群体低下而造成江南北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高、人口外流的现象。为提高市中心道路的通行能力在清溪川上方架起的高架桥,因后期年久未修造成拥堵,带来的汽车尾气,不仅污染了清溪川的水质还造成该地区城市热岛效应明显,高架桥的大体量已严重破坏了城市肌理,给市民和环境都带来了安全隐患……种种的一切促使韩国首尔市政府力排众议开展一项围绕清溪川复原改造工程的综合系统工程(2002年3月至2005年下半年)。在充分考虑清溪川所属区位生态环境的受损程度和可调节的潜力后,针对清溪川就河流承载的社会功能分区规划,就水体修复方面提出疏浚清淤,拆除高架桥,还原河道自然面貌;铺设截污管道全面截污并结合再生水净化处理城市地下水及汉江的地表水作为水源补充,增加了清溪川水体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彻底贯彻执行了设计师希望水清可触、营造场所亲水性的初衷,达到场地长效保持水质优良的效果。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为增加场所的参与感与体验性,除了运用生态技术保持水体清澈和鱼鸟栖息地的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上运用不同形式的水体表现形式、利用桥下空间光线较暗的特点设计缓坡阶梯状的亲水平台预置河道空间,创造既可容纳大型活动又为日常所用的平台。此项目周期虽短但并非只满足场所之外城市大尺度的宏观设计,而是处处着手于小尺度空间质感、考虑场所内人与水亲密触碰尺度的详细设计,更重要的是Mikyoung Kim事务所一个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平面设计师、艺术家等组成的团队,比起设计风格,更注重挖掘不同场地的不同特性,为每个新的场地和项目找到专属的解决方案。提出分形景观设计理论“大尺度环境下的人体细部尺度在空间的融合”,在围绕项目展开的设计前期工作没有初定愿景,而是在深入场地收集前期信息、生态、水文、文化、历史和植物类型,共同塑造项目的最终愿景,以生态学和艺术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视角共同塑造都市的滨水空间。

二、基于滨水空间营建的景观设计

(一)对于河道功能的定位

项目的规划将清溪川按照河道流域所处区域的经济状况及周围市民的生活需求,在前期多方协作、收集和反馈公众意见后,对同一段河流以西、中、东三段进行差异化定位,定位的主题分别为“过去、现在、未来”。西段“过去”的定位主题反映在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清溪川广场起点是以一座外形螺旋状的地标性雕塑以及以河流蜿蜒为原型的特殊地界面装饰,均借用清溪川源源不竭喷涌的水流预示着首尔未来的进步和发展。下沉式水源的八石潭设计由从韩国八个地区开采出的地区石材塑造,入口的隧道人工瀑布从断面直跃而下与八个源头融合而成的水中,日间行走在堤底如同置身在水帘洞一般,夜间3D水雾影像表演使得光纤光源在水面反射形成霓虹幻彩,为清溪川河流及周边营造了活力。中段“现在”的定位主题反映在创造都市有参与感的活力场所。由于地处城市建设密集地区,河道蓝线用地紧张且要留出两侧各两条车道,同时考虑到人的亲水活动需求,利用桥洞昏暗的空间及溪流两侧河岸用花岗岩砌成阶梯形式的亲水平台,为工作日周边政府办公人员开展社交式的聊天、周末亲子游嬉玩耍、夏日河畔音乐会的举行、夜晚西洋音乐的水边演奏乃至首尔市民与外来观光客提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休闲空间。东段“未来”的定位主题反映在重建自然与生态的景观风貌。在保持和恢复原本场地沿岸连续的野生植被和水生植物被的同时加入柳树湿地、浅滩和沼泽,以便留出足够的草地和将来供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濒危动物白头鹤栖息于此,为清溪川带来一片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风光。

(二)对于河道形式的设计

清溪川河道复原工程设计标准为满足200年一遇的洪水过流需求,断面为不透水铺装,且整个治理河道的断面设计呈复式断面的形式,由于项目位置地处城市建设的密集中心区,基于将亲水场所作为都市公共空间宝贵的城市聚会场所,拆除原本场地的高架桥以增加场所附近交通的可达性,同时建立城市公交系统和下沉的河道步行系统,使城市主干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车分流,提高各自的通行效率,保障通行安全性。清溪川上共建成22座桥梁,造型各异,各具特色,既有现代感十足的桥梁,也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古桥。从功能上看,这些桥分为人行桥和人车混行桥,以桥为纽带,形成高密度交通网,提高城市车行速度,缓解交通压力,让步行者在水滨自然漫步与城市道路交通间便捷切换。

(三)对于河道堤岸空间的设计

人们对于亲水性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接近水体和观赏水体,开始转向将亲水空间即咖啡馆外作为都市自然空间的社交场所。一直以来Mikyoung Kim设计团队以设计作品给人们带来参与感为设计目标提供丰富体验的场所,也在此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对于驳岸形式的处理尊重场地历史,遵从区域河道景观的带状空间特征与带状空间因其水流作用形成的空间形态。两岸堤岸空间的亲水驳岸形式的设计构思,提炼于原有场地历史文化“浣衣石”,采用倾斜角度设计的石材用花岗岩砌成阶梯形式的亲水平台,不仅能使人们直观看出不同时间与季节下水位的高低,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其中与河流产生亲密触碰。清溪川修复工程以古桥重建为纽带,不仅保持了首尔市民对于过去生活记忆的连贯性,还利用桥洞昏暗的半围合空间与台阶式亲水平台形成了空间序列,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散步、嬉水、社交、聊天的场所。设计团队为较缓的下游河段在每两座桥之间设一道或二道跌水,为靠近上游较陡的河段处在两座桥之间采用多道跌水,使得清溪川河流水面既有涓涓流水又有小小激流的自然河道景观。为增加场所的参与性,设计师对于景观跌水的材料选择采用表面平整的大块石修筑间隔布置,并用垂直木桩将大石块加固在河道内,这种作法完全激活了场所活性,尤其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得儿童自发性参与其中。整个堤岸空间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河流带状的形态将活力空间节点以序列状串联起来,并配合便利设施既导游信息发布点设计和布置墙面处处再现区域历史文脉的细节处理,在空间尺度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对功能充分利用,在空间尺度饱满的条件下注重细节的人性化设计。

三、基于PSPL調研法对于河道堤岸空间活力度调研

(一)区域活力度调研及行为流动性观察

调研时间为2019年5月24日至2019年5月26日包括一个周五工作日及周六周末,时间节点分别为:中午12:00-2:00,下午3:00-5:00和晚上7:00-9:00。分别在(图1)点1(清溪川广场)、点2(清溪川广场左侧楼梯入口)、点3(第一个桥洞)、点4(过河跌水)以每个时间节点10分钟为一个单位测算人流量及其中通往滨水公共空间的人数,整理分析所得数据平均每10分钟途经的人流并以此为依据得出该区域形成活力辐射的节点绘制表格(表2)。

(二)区域活力度调研及亲水性场所使用情况

基于区域(图1)地段人流活力度参考空间品质的评价及使用状况的调研,记录年龄阶层、人数及人在空间中的使用情况及各种活动类型,并结合对人在河道堤岸空间中的活动状况的观察绘制成表(表3),证实韩国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的成功性:平衡生态景观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通过对其景观、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构建城市内河对周边地区在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景观维度和人文维度正向作用,阐述了都市亲水性场所营造的重要性。

四、项目回顾与思考

韩国清溪川在日间河流两岸的堤岸空间及桥洞提供首尔上班族午间休息除咖啡馆外更好的室外聊天社交场所,夜间堤岸空间聚集大量首尔市民及游客欣赏都市亲水场所的自然美景,基于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与悠扬的小提琴成了年轻情侣的约会圣地,周末利用场地堤岸空间举办的市民音乐会与夏季集市更将人流活力推向了高潮,此外每年的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会在首尔清溪川上举办传统花灯展更成了首尔市民的庆典与城市名片。其滨水空间活力度无间断体现,真正满足了项目初衷,清溪川河流改造后建成的外部空间为首尔市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活动空间,营造了活跃的城市场景。

剖析国外优秀案例在对于城市外部建成水系环境的设计中,外方团队将社区拓展、利益相关方参与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愿望始终贯穿整个设计进程乃至城市规划的基础步骤。因此整个滨水空间的复兴工程或是改造设计都是在最初调研中掌握不同变量,即无论是基地自身还是在基地生活的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而耗时为期20年至50年的长久蓝图,可以说自项目开发愿景建立之初,整个城市都在努力主动或者被动接纳层进式的景观设计理念,利用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来紧密联系城市与河流市民活动与亲水空间的关系。而我国目前对滨水空间的研究与实际设计应用,与西方相比,虽都为市政工程,但区域建成空间经济效益辐射范围与前期设计调研深度、投入成本以及地域文化都相差甚远。

五、结语

韩国清溪川河流改造项目的成功并不单单归功于Mikyoung Kim事务所的业务能力、当时的首尔市市长李明博为首的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体系的推动以及前期调研工作的深入,而是从这个项目背后,引申出设计师主动营建与使用者被动接受对都市滨水空间来自于意识与表象的态度。设计师对亲水空间的营造不但要围绕设计应用策略上的物质表层空间、界定区域的环境设计,更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先借助意象后营造空间,这种借用类比为空间赋予含义及意义的设计方式往往风格元素统一大气但缺乏打动人的细节,所呈现的形式感与空间特性会因为缺乏生活气息、不满足使用者对空间的需要、无法解决生活上琐碎细节与社会矛盾而失去价值,沦为城市网格中的“真空地带”。当前基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背景对城市空间的营建,除了仅凭借景观设计的应用去满足使用者的预想,还需要找到最佳的途径去平衡当前物质条件和期望精神目的,将设计的视角着眼于日常生活,落于城市市民的实处,需要考虑各个功能使用的时间及使用的饱合周期,特别是各个空间功能是否同时满足并随使用者的变化而进行自适应,满足使用者与空间共同的成长性,为每个新的场地和项目找到专属的解决方案。而要想设计落成满足预期效果及可持续性,仍需依托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建立配套机制扩大宣传面,在社会中利用媒体和网络产生影响力,形成社会监督对政府的权利予以制约和完善,并在宣传的过程中扩大影响,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和归属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以达到设计初衷的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参考文献:

[1]李荷,杨培峰.城市内河空间生态化维稳规划策略推演[J].城市规划,2018(5).

[2]林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城市开发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4(12).

[3]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J].中国园林,2007(4).

[4]李京鲜,曾玲.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恢复和保护[J].中国园林,2007(7).

[5]郭军.韩国首尔构建人水和谐的清溪川重建工程[J].中国三峡,2007(2).

[6]张文明.“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内涵与路径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7(2).

[7]王桢桢.多元共治格局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探求,2011(5).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改造设计
成都市高新西区道路景观现状及改造对策探讨
论述给排水管网的改造设计
乡村民宿改造设计本土化理念研究与应用
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锅炉节能降耗的改造设计研究
公共建筑给排水改造项目的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