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设计研究

2019-12-05 03:19刘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绿色化城市

刘林

摘 要:绿色化的提出是对我国“新四化”概念的提升,是对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发展等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绿色化的相关要求和内涵,文章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角度切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规律,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性、社会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四个角度出发,研究其绿色化的设计路径与方向,并重点探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在规划、营建及后续使用的全过程中绿色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城市;公共环境;绿色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中原城市群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18A630017)研究成果。

一、绿色化的提出与城市绿色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3月2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与之前的“新四化”并列,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

绿色化的内涵,首先,在经济领域,它是一种生产方式——“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经济绿色化”的内涵,而且有希望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并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取向——“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社会持续发展,而城市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绿色化发展要求把城市经济转型的立足点放到提高经济质量、生态效益上来,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建设、环境优化的持续优势与核心优势,从战略布局和方向定位上将城市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动力。

目前在学界对于城市绿色化的研究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绿色化概念的狭义理解,包括刘加平、董靓等(2010)在《绿色建筑概论》中所提到的“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理念,对营造宜居健康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城区具有深远影响,以及简子菡、李凌子等(2018)所提出的基于绿色化概念的狭义理解,即区域生态环境“绿量”水平的提升、城镇生态环境“绿量”水平的提升、“蓝天白云”綠色天气质量的提升、生态环境“绿色”治理措施的不断增加四部分。

在广义的城市绿色化研究方面,刘凯、任建兰等(2018)认为其指的是特定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政府治理等不同子系统交互耦合、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同时李欢欢、沈海滨也指出,绿色化是生态文明的进行时,是价值认同、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绿色化的进行时,在践行城市绿色化的进程中必须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多层次的规划设计。李波、张吉献(2015)则认为城市绿色化指标主要从低碳绿色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宜居的生活空间方面进行评价。此外,黄一如、廖凯等(2017)以美国亚特兰大环线改造为例,指出绿色化海绵城市视角的城市更新应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打造、土地性质整合、生态修复、绿色公共空间营造、生态网络系统构建等方式,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从上述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狭义的绿色化概念主张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指标解决城市发展及城区居民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提升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广义的绿色化概念则主张建立一套城市绿色化发展体系,并在此体系指导下,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解决城市绿色化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政府治理问题,最终达到城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研究现状

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地方政府完善公共服务的途径,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放眼当今世界各发达城市的城市建设,无不把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改造作为改善城市污染、提升居住环境质量、打造城市名片的解决之道。因此要实现城市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就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

目前对于公共环境设施绿色化层面的国内外研究在微观层面有沈康亮(2010)提出绿色设计具体表现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应当注重体现天然性、节能性、实用性、简洁性、组合性、季节性、交通性等原则。钟蕾、张妍(2011)认为建立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型公共设施应当遵循模块化设计理念与共用性设计原则。张晓燕(2014)强调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要充分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或者科学合理地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废弃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肖永杰(2014)认为,生态化公共环境设施应当在材料的选择、结构、功能、外观、能源消耗和心理需求等六个方面促进人、公共设施、环境三者彼此间的和谐关系。

在宏观层面的相关研究包括杨晶晶、吴示昌等(2013)提出生态城市概念指导下的环境设施生态化的设计方向,即生态公共设施应从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打造整洁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态化环境几个角度入手。在国外,则有Uffelen、Chris van(2014)在其专著中提出建设生态城市要从规划绿色公共环境设施、打造生态景观建筑、营造公共活动空间三个角度来具体实现。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基于绿色化、生态化要求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深化,从过去的对于单一功能层面的生态化、节能化、实用性的注重,逐渐发展到注重设施与人、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演变至今已经发展到将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扩展到对于全社会的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性影响层面。

三、基于绿色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基于绿色化理念的公共环境设施体系构建必须在广义的绿色化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环境设施自身的功能特点,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及规划。因此本研究在综合原有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的绿色化要求基础上,结合公共环境设施在形式表现上的多样性特点,综合提出绿色化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及生态性原则。

(一)公共环境设施绿色化的审美性原则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点着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现媒介,其在城市空间的绿色空间营造、城市地域性、文化性的展现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环境相互协调融合的公共环境设施,特别是公共花坛、公园步道等设施的绿色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市民亲近城市绿色空间,接近自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市民的绿色生态观。而公共环境设施的特异化设计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主题空间营造,在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将城市地域文化、民俗等融入到整体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提升市民的城市荣誉感与认同感。

(二)公共环境设施绿色化的社会性原则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单元,其在丰富居民公共生活、营造健康绿色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绿色化的公共环境设施应当能够最大化程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社会生活需要,如公共休息设施、公共照明设施、饮水设施,以及针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设施的合理配置等。其次,基于舒适性与便捷性考量的公共环境设施可以为市民打造开放、包容、惬意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提升市民公众活动的参与感,继而推进市民的业余公共活动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向发展。

(三)公共环境设施绿色化的经济性原则

除审美性与社会性原则外,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同样要基于产业经济性角度进行考量。这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设施开发规模的适合性、功能的复合性、配置的效率性和资源的再利用四个方面。即在公共环境设施在规划阶段,应当依据其区域规模、功能定位和地域地勢特点进行合理配置,确立适当的配置规模及密度,同时应当在满足基本设施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设施的多功能化,打造集居住服务、商业服务、公共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公共环境设施系统。在公共环境设施营建阶段,则应当尽量采用防腐防水的耐久材料,考虑设施零部件后续更换和维护的便捷性等,同时应当最大化地利用周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改造和再利用。

(四)公共环境设施绿色化的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是检验城市绿色化程度的核心标准,因此绿色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必须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产、生活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约设施能耗、保存和保护城市现有生态资源。具体表现在绿色化的公共环境设施在设施的制造及运输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在资源消耗型公共设施(路灯、景观照明等)设置之后也应当尽量采用清洁能源和可循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电能源等。此外,绿色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开发应当最大化地保存和保护城市现有的生态资源,在不破坏城市既有的绿地、湖泊、公园等景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和改造,促进城市居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结语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不仅是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基础途径,从国外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的绿色化、生态化必须首先通过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绿色化、生态化来实现。而在开展我国城市绿色化公共环境设施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将我国具体的城市绿色化要求同公共环境设施的基础特性与发展规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

因此本研究基于大量前期研究,提出公共环境设施绿色化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将其细化到公共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营建及使用的全过程当中,保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在提升城市生态形象、保证城市公共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维持城市既有生态平衡、丰富城市公共活动等方面能够满足绿色化的基本要求,最终促进并催化实现城市整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价值取向的全面绿色化。

参考文献:

[1]刘加平,董靓,孙世.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简子菡,李凌子,丁志伟,等.中原城市群县域绿色化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J].河南科学,2018(11).

[3]刘凯,任建兰,穆学英,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评价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1).

[4]李欢欢,沈海滨.绿色化,生态文明进行时[J].世界环境,2015(4).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绿色化城市
以绿色化理念引领城乡林业发展转型升级
化学实验教学中尝试“绿色化”观念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研究
城市绿化面积规划管理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谈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和微型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