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价值探析

2019-12-05 02:43黄文艳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包容性中华文化价值

摘 要: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特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碰撞、交锋,竞相创新发展、激烈博弈的背景下,认识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及其价值,对传承文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化解文明冲突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华文化;包容性;价值

一、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和优势

“包容,其基本意思是宽容、接纳。具体是指行为主体在面对与己不同的事物或思想时,能够无偏见地容忍与积极面对,并与之互学互鉴、交流融合,共同提升与进步。”[1]从包容的内涵看,包容意味着对多样的尊重,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是包容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持续不断地吸纳着异域文化和域内各民族地域文化,“包容性”特征贯穿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始终。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对域内各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上。域内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共创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并非单一的汉族文化,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匈奴、契丹、鲜卑、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燕赵地区原有的地域文化;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坚持推行汉化,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不遗余力的吸收汉文化。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我们深深地感受道沉淀于5000多年的文明记忆,在传统文化“包容性”浸润下,各地域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体系。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异域异质文化的吸纳和同化上。在历史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也曾产生过文化碰撞与冲突,但终被原有文化所消化融合。其中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同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融合发展,在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吸纳、创新下,最终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衡山南岳大庙、镇远青龙洞的“三教合一”,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典型例证,人们各依其教,各求所归,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中华文化因其强大包容力,使我们的文化能够“博采众长”,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创造出最具生机活力、流光溢彩的中华古文明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是非常宽容的,秉承着包容思维,先哲们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思维方式,始终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欣赏接纳不同和差异,这是中华文化和其它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包容使中华文化呈现出 “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磅礴气势和雍容气度,造就中华文化强大的吸收和同化功能,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和文化”锻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质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核心概念和价值精神追求,是形成包容文化的历史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先后提出了 “和为贵”、“和而不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展示着中华文化包容万物的博大情怀和风范。那么,什么是和呢?“和”是指多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中不同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从“和”的文化意蕴看,“和”是以尊重“不同差异”为前提的,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孔子以其独特的智慧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尊重差异的整合下包容多样性,对不同文化群体和不同思想主张能给予尊重和接纳,和而不同”是对包容文化的最好诠释。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和谐、崇尚和谐”,“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协和万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思想,对天地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万邦之和,都凸显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可贵品质。把“和”作为一种道德追求,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文化,成就了“包容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

三、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时代价值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包容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的发展需要包容,文化的开放创新需要包容,包容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環境,包容的文化因其博大的胸怀而能博采众长,包容既是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先进文化文明在“传”与“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机制和自我更新发展的根本机能,只有包容才能确保文化文明发展的持久生命力。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传承至今的文明,就源于它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固步自封,而是开放包容,能够不断借鉴和吸收其它文化有益的成分为己所用,所以才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2]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证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正是这一特性激发了文化自身的创造潜力,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吸纳着人类一切文化文明的优秀成果,使文化文明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生机活力,文化文明因而能有序稳定的传承下去,保证了中华文化体系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对文化文明的传承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近代,由于闭关锁国,中国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遭遇重大挫折,从反面也证明了没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故步自封,文化也难以持续发展、突破和创新,失去了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能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包容文化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饥似渴地消化吸收着来自外部世界的一切优秀文明文化成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任何一种文化要想挺立潮头、历久弥新,都必须保持开放包容的品格和气度”,[2]这也是先进文化文明发展历久弥新的魅力之所在。

2.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我们的重建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关乎国运兴衰和民族未来的时代课题,事关民族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演化中,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从未中断过,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从文化的内在特质看,中國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一大优势就是它的包容性。“具有包容与融合特质的文化才是大气、厚重、有底蕴的文化,具有善于吸收与借鉴特质的文化,才是鲜活、强壮、有生命力的文化”,[3]这是我们民族得以存续和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也是我们重建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来源。新中国成立仅仅几十年再度顽强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应归功于中华包容文化的巨大影响。无论是邓小平为了解决国家的统一,以包容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见,提出的“一国两制”,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些年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无不是中国包容文化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延伸、运用和发展。经过苦难的时代之后,中国又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历史以自己的耐性证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所蕴藏的时代价值和功能,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实力增长功能,不仅不处于劣势,而且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建立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包容价值理念”的时代意义。

3.包容的中华文化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新的路径

“随着全球化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的问题日益凸显”,[1]多元文化的并存与碰撞已成为一种毋庸置疑的常态,全球化下的生存,不同文化间的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找到答案,强行推行一元价值观,试图用一元取代多元文明,否定文明的多样性,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今的现实都已经证明,它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冲突、对抗、战争甚至毁灭,而倡导“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观念的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的文化价值理念精神”为解决人类文明冲突提供了全新思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华文明以有别于西方世界战争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中印的洞朗对峙事件,中方以极大的耐心,包容的姿态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凸显了中华包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对“协和万邦”的治世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访问美国时就指出“太平洋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显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情怀;201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包容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凸显了中华包容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思考人类的未来,化解文明的冲突,推动世界的和平,治理全球性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最佳方案,一经提出就赢得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总之,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一带一路”的宏大实践,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跨越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对全球化今天的人类和平发展意义必定十分深远。

参考文献:

[1]张占仓、牟虹、蔺斯鹰、刘晓龙.中国包容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创新发展[J].中原文化研究研究,2018(2)

[2]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14(12)

[3]全柱.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4)

作者简介:

黄文艳(1968--)女,广西荔浦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包容性中华文化价值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