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宁四勿”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运用

2019-12-08 14:41冯才权
中国篆刻 2019年1期
关键词:笔画书法教育

文︱冯才权

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当年春季开学伊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书法等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小学书法教育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中小学书法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符合中小学生年龄阶段及接受能力的教育原则,并以之来指导中小学书法教育,从而让中小学书法教育得到更好的实施,取得更好的实效。

笔者从事中小学书法教育多年,虽拥有过鲜花与掌声,也经历过彷徨与迷失,但更多的是掩卷沉思。在我看来,“四宁四勿”就是这样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且符合教学规律的教育原则。

一、宁少勿多。

初学书法,先要了解汉字构成的基本笔画,即点、横、撇、竖、捺、折、钩(永字八法)诸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以及不同的笔画在构字时的要点及作用。也即是要求入门时的学生每天在日课不断之时不要贪多图快,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的从正书的基本笔画开始,每天坚持花半个小时来练一种笔画,待八天练完不同的八种笔画之后再用2个小时来对临、背临八种笔画,并尝试着组合简单的汉字。

然后,对比原帖自己挑出差距,并请老师帮助把脉。这时,对比非常重要,特别是藏露、提按、使转、轻重、向背、俯仰、疾徐、方圆等等的矛盾对比,一定要如“庖丁解牛”般细致入微。

坚持两年后,相信良好的学书习惯便会形成,也为自己日后从事或学习书法奠定了高效的成长之路。所以,孔子云:一字未解,不读二书。即是要求我们先从质上求胜,再慢慢地从量的积累上去解决“外化于形,内化于质”的问题。要不,我们很难逃脱“学如累卵,伤一枚而失全局”的命运。

二、宁简勿繁。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就算有些学校开设了校本书法课,也只是国民书法教育中的初级阶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先贤的墨迹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所以,为师者不能要求太高,目的性太强。要尽量去掉理论或技法上的一些深奥的东西,通过直观地示范筛选,让学生能从科学的模仿开始,从简单的“一”字开始,并在教学中加入一些典故或形象的说明,使学生们明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乃大化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所以我们对祖先留下的文明之光一定要敬畏、维护和传承,千万不要今天一本帖学楷书,明天一张纸练隶书,后天半瓶墨挥草书,好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碑帖于一周半月之内便可纵览消化一样。

另外,有些聪颖者悟性较高,临帖时对外形也把握得较快、较好。此时,教师若不能及时地给予引导与校正,任其朝秦暮楚势必会毁了其前程。初学者若原点都不留,失足后想再回头都难。

所以,教师要告诫学生,在习书中应养成“向后看”的勇气与智慧,不要只想着进步与提高。其实,求进容易,求退更难。

三、宁远勿近。

眼下,中小学生在学习书法时求近贪快的现象十分常见。因为求近贪快,便以自己老师的“字”为蓝本。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要知道,站在巨人的头上看世界,你脚下便是巨人;你若求近贪快,以师为师,那你至多也就是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初学书法一定要师法远古先贤的传世法宝,规避直习在世老师“墨迹”的陋习。只有这样纵向舍近求远,才能“与古神会,矿源不断”,才能避免“取法近亲,而多生畸形后代”的悲剧发生。

四、宁散勿集。

集与散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一个人知识面宏阔,“满腹经纶”也不为散。“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者,就算再死守一隅,也会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放眼中国书法史,书法是“法天地之大观,纳乾坤之精华”的综合体,不是简单的笔画所能概括完了的。她是心性智显、历史衍承、文明源远及品格优劣等的体现。古人云:“字如其人,如其面,如其心,如其性,总之曰如其人也!”

中小学生学习书法,要从长远的发展来观照书法,要秉着以慈悲为怀、尚志崇文的心智来学习书法。当然,综合的文化素养若缺失,肯定是不能领略书法的神韵的。因此,笔者建议中小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要潜心学好其它科目的知识,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常读书,常临帖”,如此便能“常品常新,常悟常深”。若只知“死守一字一帖,一纸一墨”,也许“一生一世皆难逃樊篱”,甚至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未能起跑!此乃宁散勿集也!

总之,中小学生书法教育,要着眼于长远,切勿急功近利。上述“四宁四勿”教育原则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此。从“一”字的形、神、质始,后师繁杂,仰慕传统,并潜心字外功,再“厚集薄发”于书道。如此,将会“得道多助”也!

猜你喜欢
笔画书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书法
书法欣赏
题解教育『三问』
书法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找不同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