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学CT的工作原理以及新应用探讨

2019-12-09 11:15刘全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窥镜线束器官

刘全胜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CT室 福建 三明 365000)

CT是指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也被称作是X线CT。CT机经过四代的优化,探测器数、X线束、扫描方式、扫描时间等优势更加明显,在虚拟内窥镜、CT血管成像等应用越发完善。并不断向着高速扫描、高质量图像、高检查效率、特殊扫描功能更加完善的发展目标努力着。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临床使用,在探测器排列、X线束、数据采集通道、三维成像、心脏CT扫描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单层螺旋CT所不能比拟,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1 CT成像概述

1.1 CT成像原理

CT成像物理学基础,主要是物体对X线吸收差异。高度准直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按指定厚度展开扫描。探测器接收穿过机体的X线束,经放大处理后,成为电子流。经过A/D转换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计算机运算后,确定出该断面各体素X线吸收值,排列成数字矩阵,经过D/A转换,利用各灰度等级,在显示器显示,最终获得该部位冠状面、横截面的CT图像[1]。

1.2 CT成像过程

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图像重建与显示、打印等几步。数据采集系统涵盖滤过板、A/D转换器、探测器、X线管等,将X线发生、数据信息获得的过程称之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包括线性化(X线束矫正由A/D转换器完成)、去除(探测器)空气值、修正零点漂移、正常化处理几个步骤。图像重建是指求解组织密度代表的线性衰减系数过程,处理过程中,涵盖了大量的数学运算,通常使用直接或间接法重建。最后一步是图像的显示、打印、冲洗,显示器显示重建后的图像,图像按照诊断使用要求进行调节,最后图像经打印机、照相机拍照,冲洗后获得CT照片。

1.3 成像系统组成

硬件系统包括扫描机架、X线管、准直器、楔形滤过器、探测器、模/数转换器(A/D)、高压发生器、计算机系统、扫描检查床,以及电源系统、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包括图像处理、扫描、图像存储、照相等基本功能软件;包括故障诊断、特殊扫描软件、定量分析软件等特殊功能软件[2]。

1.4 CT特征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密度分辨率高、能够获得理想的断面图像、实现定量分析;对此,病变检出率显著提升。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X线平片要高于空间分辨率、检查范围受限、定位与定性诊断不如病理结果、器官生化与功能信息不能反映薄弱。正常人体器官与组织的CT值,如脑白质CT范围为24~35,致密骨>250,钙化灶为80~300,肌肉为40~80,脾脏为47~65,渗出液为16~25,血液为13~32。

2 CT的新应用

CT机的工作环境,要求温度在18~22℃区间内,湿度在40~65%区间内,并做好防尘处理。首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控制室禁止无关人员进出。其次机器的启动、关闭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并在关机一段时间后在启动。使用前需进行X线管预热,使其达到工作要求温度,避免影响X线管寿命。最后定期空气校准,做好交接班与机器使用记录。

2.1 CT心脏成像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以及年轻化的趋势发展。随着患病率的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技术也随之优化,继而提高诊断的精确度与治疗措施的行之有效性,防止病情恶化。以往的CT影像,虽然能够显示解剖学情况,但脏器功能、生化信息反应,显的相对薄弱,甚至无法对运动器官展开常规影响扫描;对此,多层螺旋CT应运而生,有效的突破了这一发展瓶颈。如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可5s完成心脏扫描,图像分辨率,提高了将近40倍,心脏斑点、支架等清晰可见。同时具备信息量大、低辐射等优势,可清晰构建出逼真的解剖三维图像。多层螺旋CT的应用,实现了软硬件的有效结合,可完成低X线剂量、高速、大范围的扫描,数据精确度高。同时具备可视化工作性能,患者屏住呼吸时间短,感觉相比传统CT更加舒适。尤其是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可无创检查冠状动脉,为冠心病普查、筛选、诊断等,提供了快速、安全、低成本的检查方法。除此之外,能够实现心血管大范围的三维后处理重建,使其影像学检查地位显著提升[3]。

2.2 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属于新型成像项目,归于功能成像范畴。与传统CT有着较大差异。以核医学中心容积定律、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的理论为主,借助去卷积模型、非去卷积模型两种数学模型,评估组织灌注状态。借助多层螺旋CT,可良好反映毛细血管染色状况,扫描器官、组织后,可反映器官功能指标,综合分析数值后,能够掌握器官运转状态,继而评估患者器官功能异常性。

在实践中,需要借助造影剂(静脉注射)展开多层、连续扫描,获得其时间密度曲线,建模分析密度曲线,可得到血流量、峰值等技术指标,最终了解该扫描对象的功能情况。CT灌注成像具有操作简单、计算便利、绘制器官血流灌注动态曲线、显示解剖细节、显示灌注定量信息、判断弥漫性病变程度、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等特征,优化后的图像重建,能够获取类似灌注参数图像,被广泛应用于活体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探究。其临床应用,主要在肿瘤学、腹部与脑部病变研究方面,可诊断出急性脑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肝脏、胰腺、肾脏的病变。在肿瘤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可根据肿瘤新生血管情况,评估肿瘤转移、生长等趋势,也是良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程度、分期、分级的重要指标。控制好射线辐射、造影剂副作用,可有效获得痴呆、精神疾病等诊断信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灌注软件的不断优化,CT关注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态、功能的同时反映也会成为可能。

2.3 虚拟内窥镜

虚拟内窥镜技术,实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高效利用。其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以及医学领域相关知识。规避了光学内窥镜侵入性操作问题,属于无接触式检查技术。虚拟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借助二维医学影像参数,直接重建血管、呼吸道、胃肠道等器官的三维实体模型,在虚拟三维内空腔组织中,展开漫游观察。也可以利用交互方式,在器官结构内,展开成像检查。人体组织器官特征、空间定位关系的清晰显示,能够为医生诊疗提供价值依据。其应用主要在心脏、结肠、支气管、内耳等空腔结构器官上,与以往的光学内窥镜比较,具有非侵入性、低危害性、可重复性、可贯穿性、操控灵活等优势,可实现对胸动脉、大脑的内窥。结合体绘制、面绘制技术,可强化器官组织漫游交互功能,以及动画回放。

虚拟内窥镜凭借自身无创、安全等优势特征,借助调节透明度、颜色的功能,能够清晰观察到器官内外状况,可为穿刺、手术等操作,提供更加精准的解剖信息。弥补了常规内窥镜的各种不足,在某种情况下,可完全取代传统内窥镜。同时在狭小空间范围内的有效内窥,也是传统内窥镜所不能比拟的。

2.4 血管成像

在对比剂静脉内注入后,可行CT血管造影扫描,通过图像重组技术,获得立体血管影像。扫描方向应与血流方向一致,动脉施以离心扫描,静脉施以向心扫描。多层螺旋CT的应用,能够扫描到颅内到颈部,还可扫描心脏主动脉弓,至下肢大范围血管。可明确了解血管阻塞、畸形等情况,以及病变组织侵蚀血管状况的立体图像,为手术等提供了价值依据。在颅脑中的应用,多用于评估血管,如动脉瘤、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栓塞、肿瘤术前评价等。其对颈部血管狭窄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其敏感性、特异性可达到94.6%、92.3%;可准确反映斑块隆起、溃疡,以及内部软硬程度的密度判断等。胸部血管系统的检查,可反映肺动脉栓塞、心脏及血管变异等情况。也是肾移植供体术前有效检查方式,在肾脏肿瘤供血检查中,有着不错效果,副肾动脉敏感性高,可高达100%。

3 总结

CT影像学技术,能够借助数学方法,展开物理量投影处理,实现病变信号、三维图像的转变,从而为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提供重要参照。心脏成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等的临床应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带动下,CT技术的使用会更加便利,作用功能更加多元,图像更加清晰,应用范围也会越发广泛,从而实现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内窥镜线束器官
线束工业软件应用之中线CAD标准版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类器官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ORGANIZED GIVING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汽车线束设计及线束用原材料的选取
某轻卡线束设计方案
老年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