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目光中的历史风景—油画《高峡平湖—长江三峡工程纪实》创作谈

2019-12-09 13:23刘玉龙
关键词:三峡工程大坝美术

刘玉龙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00)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习近平

2017年暑假,听杨参军老师谈起国家即将实施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举办创作研究班。我马上准备材料报名。非常幸运,我最终被选中参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进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开始长达两年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学习。

国家组织实施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重大项目。工程不仅将结合中国美术馆等重要的国有美术馆的馆藏状况,弥补现有收藏中缺失的相关题材的作品,完善国家美术收藏,填补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空白,而且将结合主题性创作任务培养中青年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以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集中开展创作和辅导,切实加强对中青年创作骨干的引导、培养和扶持,在推出优秀作品的同时,培养一批主题性美术创作青年人才。

我赶上了好的时代,在全国众多优秀的美术创作人才中,能被选中实属非常幸运,更幸运的是国家选题中有我比较擅长的《三峡工程建设》。此选题和我20多年的创作研究方向完全一致,所以,在征询杨参军老师意见之后,我就和班主任孙景刚老师、何红舟老师确定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创作。

选题确定以后是解题,抓住题目中最能体现特征内涵的东西,寻找切入点。这既需要有国家主题创作层面的思考,也需要有艺术表现的探索。通过对资料的反复分析研究,我认识到长江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这项工程凝聚了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心血。从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到三峡大坝正式建成,历时17年之久。三峡工程谱写了世界大坝工程史上新的纪录,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于是我与一直指导我创作的杨参军老师研究、探讨了主题及切入点,并初步确定了艺术表现风格。2017年11月,著名党史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刘金田先生,国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阳雪梅先生、吴超先生,以及曹光章先生等来杭州指导创研班教学。我们讨论了对这个选题的主题思想表达的不同可能,基本确定本次创作应围绕两条线进行规划:第一,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及令人热血沸腾的建设场景;第二,持续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几代人由渴望建设三峡工程到最终实现的历史进程。

我之前的创作题材一贯以描绘祖国大型工业建设场景为主,所以表现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及令人热血沸腾的建设场景是我的强项,而如何表现出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性进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也是作品能否画出深刻历史性内涵的关键。

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推敲,我准备选取三峡工程建设第三阶段中的场景为主体来进行创作。第三阶段的三峡大坝初具雏形,已经具备了三峡大坝的气势和形象特征,而正在建设过程中的场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非常适合我一贯的创作表现方式。同时,它在绘画上也拥有较大的表现空间,创作名称也根据内容确定为《高峡平湖—长江三峡工程纪实》。

在接下来的草稿构图中,我选择了大坝建设工地瞬间的热闹场景,来表现祖国广大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愿望、能力和激情。画面采取横构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已经建成的三峡最重要的泄洪坝段和三峡左岸大坝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正在建设的三峡右岸大坝工地作为前景,辅以吊车等建设大坝的工具及设备。一直向远方延伸的大坝和建设工地上的吊车、塔式起重机,以及顺序摆放错落有致又极具层次感的钢材支架、高低起伏的混凝土结构,可以营造出一种繁忙的景象。为体现出建设中热情的气氛,画面基调基本确定以暖色调为主,整体上营造一个大的空间效果。在具体细节处理上,我准备在尊重客观景象的前提下,增强画面的冷暖、明暗的对比,在坚持写实性描绘的基础上,注重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用奔放、果断的笔触让画面能够体现出力量与历史的厚重感,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壮观景象。

因为对主题的把握比较准确,加之我前期的创作经验积累和资料较多,所以国家组织的几次草图评审都顺利通过了。但是,我自己知道草稿中还有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首先是三峡大坝的气势,人的视觉是奇怪的,当我去采风时站在大坝下面,感觉它的巨大对我有一种压迫感,感觉到的是宏伟壮观。但当我站在周围的山上远眺大坝时,它就变成一条长长的坝子,没有了扑面而来的气势。而在草稿中,因为我画的场面较大,大坝在画中就显得气势不足。其次是大坝横在长江之上,因为画面中的大坝只建成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宽度需要画成工地,所以长江在画中就比较窄,不见那种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高远。第三是整个画面令人热血沸腾的建设场景有余,而反映历史沧桑的感觉不足。

我把这些问题向指导老师们请教,他们分别给出了建议。许江老师告诉我,把前面部分的钢架、吊车画细一些,大坝作为一个整体增加明暗对比,这样大坝的强烈、整体、厚重和前面部分的细碎、繁琐形成反差,把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导在主体的大坝上等。杨参军老师让我把大坝前面提高,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大坝的透视,以增加大坝的雄伟,另外,和许江老师提的类似,他建议我把前面的部分画虚,统一在暗部里,这样大坝的主体会更突出。吴长江老师觉得远山要最大程度地降到最低,这样既可以衬托出大坝的大和壮观,又可以增加江面的宽阔,一举两得。全山石老师、曹意强老师、陈坚老师、代大权老师、高云老师、井士剑老师、尚辉老师、殷双喜老师等也都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建议。

带着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开始了正稿的绘制。尽管经历了一年的草稿打磨,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都了然于心,但真正到2×2m的大画布上去画还是非常困难的,从构图开始,每一个形体的大小和他们之间的比例特别难把握,站在这么大的画布前面,当你画一个具体的形时,没有办法看见画面的其他部分,所以几乎是画几笔就要退很远去看和比较。特别是这样大型场景的透视,画面上成百上千、横七竖八,散落在不同地方的钢架、吊车、各种工具等,任何一个小的透视线都不能出错。它们把我弄得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以至于那段时间特别沮丧,一种挫败感始终笼罩着我。

面对这样大尺寸的创作困难,我们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因为之前的创作经验不同,可能困难的形式会有不同。但是,画还是要继续,孙景刚老师和何红舟老师经常来与我们沟通和指导,我们同学之间也互相鼓励,关键是不要气馁,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于是我先把视线聚焦于大坝上的某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开始向前推进延伸,像蜗牛一样慢慢向前爬一点,再一点……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困难,因为每前进一步,就会有无数根线穿过来,横着的、斜着的,弯曲着的,它们把我的透视线引向其他的方向。我无法专注地顺着一开始设定的方向继续,只能返回,再从原地重新开始。如此往复,渐渐地可以连成一条线了,我充满欣喜,这真是重要的一步。恍惚中一条条时隐时现的线连接成了一张网,结构起了我的整个画面。现在看来,那个过程真是太困难了,但它却磨练出我坚毅与理性的目光。

接下来就顺利多了,沿着我自己建构起来的框架,纷乱的信息在我眼前开始变得清晰和有序起来。我也可以轻松地驾驭我的视线在各种元素间自由转换。我用笔把他们描绘在画面上,像蜘蛛网一样,从一点辐射开去,布满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望着画面上的阡陌纵横,一种成就感自心底升起。我发现了它们的规律和秩序,并把它们描画了出来。随着一切按部就班逐步推进,大坝及周围的物象慢慢丰满与清晰起来,大坝的气势和热闹的场景也开始日渐强烈。

但另一种困惑从内心升起,大坝真是我描绘的那样吗?或者说这个自然空间境域中的大坝和各种物象,真的是我描绘的那样吗?我很懊恼,因为答案是否定的,我的画太清晰了,一览无遗。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它首先不是一种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方式。我的画绝不能只是对空间中对象的记录,也不能是对事物表象的形与色的简单摹写。我需要尽量避免停留在流畅、帅气的笔触和造型,漂亮的色彩等,于是,我抹去那些清晰的笔迹,让画面变得模糊起来,一团雾气从画面中弥漫而起,物象变得遥远了,不可见了。

我又重新把它们画清晰,但又感觉太清楚了,于是我再抹去……每次抹去都保留了残存的视觉体验的痕迹。在反反复复的抹去重画之中,有与无之间的空间变得“丰满”和“充溢”。我体验到一种状态,眼与心融入我与面前的物共处的同一个空间境域中,并在自身、对象与作品之间“不住两边”地“归去来兮”,藏匿和开启着自身。

生活中的我喜欢笑,因为笑可以让我的感官享受轻松、快乐,从而忘记烦恼的心事。但我知道经过时间沉淀的力量才最深刻,我希望画中具有这样厚重的力量、沉着的重量。所以在继续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加强色彩的深沉与厚重,把画面近景部分的色彩统一在一个大面积的投影中,尽量减少色彩对比,而在视觉中心光线较集中的受光部分,保持对象固有色的基础上,降低色彩的鲜艳程度。这样画面整体笼罩在一个极其浓郁的色调中。杨参军老师中途来看画的时候提出:“按照你一贯的绘画风格,画面整体还需要暗下去,除了前面的部分,包括江水和天空,都应该再加强暗和厚的程度。”杨老师的意见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反复增加画面的厚度,用刮刀一遍遍地反复把颜料覆盖在前面的颜色上,再透出一些原有的底子,每一次覆盖都是时间积累的沉淀,一层层的像历史留下的痕迹。如果只看局部,绝对的抽象,但是这些抽象的痕迹叠加在一起,让画面主体元素的形象丰满和厚重,透着内在的明亮。渐渐地,我觉得画面终于有了些历史的感觉,恍惚中透出如“洪钟大吕”般的“深厚的响亮”。

经过了几百个日夜的努力,创作几近尾声,望着汗水浇灌出的成果,感触多多。做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艺术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触最深。在这个伟大变化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时时刻刻在感动我,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讲清楚这些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艰辛。我想,经历过这次国家现实题材创作的洗礼,今后的艺术创作实践应该是坚持和努力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建设中发现创作主题,从身边平凡的人和事中捕捉创作灵感,深入生活,到建设现场、到劳动者中间,真诚地用眼与心去观察、发现那些表象下温暖与动人的美,用自己的画笔创作深刻反映时代巨变、能历久弥新、具有震撼人心永恒力量的油画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猜你喜欢
三峡工程大坝美术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美术篇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大坝利还是弊?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