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人的角度研究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的意义

2019-12-09 13:23
关键词:非遗手工艺技艺

陈 佳

(吉林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研究应从传承人的视角进行。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多采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国家文化构建、地域产业、传统民间工艺传承等为研究视角进行研究。但美术类“非遗”传承人造物的过程、身份等问题未受到重视。现有的保护方式缺乏对传承人生存发展权利的保护,社会公众多关注“非遗”资源,而忽视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经济负担以及在开发实践中的努力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研究议题在逐渐细化,但传承人个人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较少。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的不足,源于工艺美术史中对工匠的忽视。从历史溯源来看,在工艺美术史中,存在着对美术工匠史研究的缺失,在美术类“非遗”研究中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工艺美术史中多以工艺品为线索,忽视工匠、传承人相关的叙述。即使有传承人的记载,也很少有传承人的艺术履历及传承脉络的探究。长期以来,传承人对美术类“非遗”传承发展的认识与建议被忽视。更少有关于各地传承人之间文化交流与技艺借鉴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传承人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以美术类“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考察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经历与美术类“非遗”发展之间的关联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将更精准地完善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研究。

从传承人的角度进行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研究具有以下价值:其一,手艺是美术类“非遗”的艺术本质,由此入手研究传承人群的文化精神,能够从工艺行业内部,自内而外地清楚判定美术类“非遗”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二,面对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的问题,体察传承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样的解决办法更加切合实际、“接地气”。将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当时当地“行业规约”“讨生活的活计”中进行考察,能够更好地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创意开发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回答一系列重要问题,如“传承人创建的工作室”“‘非遗’文化体验吧”等“非遗”创意开发的初级形式,这些努力是否有利于改善“非遗”发展现状?传承人还需要哪些有利条件?

一、凸显工匠精神有利于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

“非遗”文化实质上是工匠自身的文化。从工匠文化的角度进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能够在新的层面上发现“非遗”工作中的不足。美术类“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深刻的认识。传承人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精神层面及物质层面的依恋关系,决定了传承人在“非遗”创意开发中的主体性地位。美术类“非遗”创造者具有传统匠人的共同特征: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精湛的手工技艺。《说文解字》释:“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义。”[1]工匠之作是自然与人文的合作,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2]“以人为本”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已然成为一种特殊的“非遗”[3]。这很好地揭示了美术类“非遗”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绝伦的文化内涵。传承人的精神文化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心理层面,工匠借助“专注”“持久”“严谨”“细腻”“精益求精”“坚守”“不急不躁”“精致”“敬业”等心理品质或心理素质完成了他们的造物行为,这些工匠的心理品质的聚集便构成了“工匠精神”。工艺品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作品反射出的这些复合的心理品质。传承“非遗”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传承匠人生涯中锤炼的内化自我的精神之核,尤其是注重匠人个体的生命维度内化。因为在本质上,工匠文化的精神核心是指向内在的生命归宿及对自我行为的肯定之中。桑内特认为:“匠艺活动给获取技能带来的情感回报有两个层面:人们能够在可感知的现实中找到归宿;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4]可见,生命的自我归宿与骄傲是工匠手作的情感化回报。因此,工匠文化的传承要注重自我内化的传承方式,从而使工匠精神被广泛介入人类生命文化谱系,并向内在的生命情感场展开[5]。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传承人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业”的依恋、道义责任认同,应受到学者的重视。在工匠精神中,传承人借助“专注、恒定、笃信、不断自我否定、持久、不急不厉”等敬业的心理品质完成造物行为。传承人所具有的这些复合的心理品质在稳定心态、规范行为、提升行业精神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起到平衡竞争者心态的重要作用。

二、唤起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是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的必要前提

当今,受时代经济影响,美术类“非遗”文化走向衰微。国家及各地区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但多数美术类“非遗”发展受到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需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就单个“非遗”项目内部发展来看,唤醒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尤为重要,这是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的必要前提。

从传承人的角度更容易摸索出突破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瓶颈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美术类“非遗”传承人虽坚守技艺,但却无法提高生活水平。在公众眼中这些传统手艺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以注重学历的社会眼光看,那些无文凭、生活境遇差的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是“不求上进”。部分美术类“非遗”项目的艰难生存处境扼杀了传承人的自信心与创作动力。一件纯手工艺品从开始创意构思、制作到最终完成,一般需要一周或一个月时间,完成后不能立即售出,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致使一些“非遗”传承人背负着“不务正业”的内疚感坚守着传统技艺,偶尔的售卖机会,只能让坚守的传承人以微薄的收入度日。这样的“非遗”发展的维持状态也阻碍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意开发,传承人的生存现状让许多有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唤起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的目的,一方面,使得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体树立自信,投身技艺的钻研,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让“非遗”传承人成为社会中传播“非遗”的火种,树立为社会中人们推崇的楷模。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年轻一代投入到美术类“非遗”的事业中,就没有美术类“非遗”的活态发展。日益变革的现代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急切需要社会成员中有识之士参与其中。目前社会中存在认为手艺低于正规学历的社会观念,这严重影响了“非遗”传承。大众文化意识中的不利因素影响着“非遗”传承的承继脉络,本土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数骤然上升。就业压力使得传承人的命运几经沉浮,这种传承的危机虽然悄然无声,暂时对文化发展没有过多的影响,但却是不可逆转的文化流失。所以需要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注“非遗”、尊重“非遗”传承人的公众意识,唤起美术类“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

三、扶持传承人的小微“非遗”文化企业有利于推动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

传承人创立的小微“非遗”文化企业是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必然存在的过渡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存在既有利于“非遗”传承,又为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的初级阶段注入活力。这种初级形式虽然还不具备一定规模与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这种形式是美术类“非遗”健康稳步发展中较为适宜的形式。传承人创建的工作室、家庭作坊、都市休闲吧等小微“非遗”文化企业,是美术类“非遗”产业进一步扩大的过渡形式。这些过渡形式在传承方式上保留了传统的学徒制,有利于扩大传承面,有利于拓展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非遗”传承人创建的美术类“非遗”过渡形式即是这种形式的拓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美术类“非遗”传承人有了多元的身份,他们要以自己的努力开拓创意开发的道路,这其中有着重重困难,有时传承人必须采取迂回策略,因此出现多样性的生产活动[6]。如传统手工艺的旅游商品化、传统手工艺社区服务、民俗节日活动体验活动、都市休闲生活的传习活动等都是这种多样性的具体形式,并不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相冲突,应该被包容并鼓励发展。

从传承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传承人在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中所做出的有限努力是十分有效的。政府应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工作室、传习所、传承基地等,是“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上的过渡阶段,是萌发期的表现形式,社会舆论应给与积极的肯定。

传承人所创建的工作室、都市休闲吧等是宣传“非遗”文化的载体。不仅有利于唤醒都市人们的文化记忆,而且在追求快餐式的现代生活节奏中给予都市人们安顿心灵的愉悦。当现代工业机械化生产达到极致的时候,在心理层面上都市人需要宁静的心理归宿,更依恋旧有的文化形式,“非遗”传承人创建的“慢生活”“DIY”应运而生,成为美术类“非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特殊形式。如满绣手工坊、青瓷手工坊、泥塑玩吧、鱼灯制作坊、传统旗袍手工室等,这些凝聚着民间智慧的纯手工技艺,让现代人目不暇接,调动起现代人对传统“非遗”诗意的向往。正像许多“非遗”不是因为经济目的而留存一样,这些民间技艺的魅力在于人们对于一种工匠精神与古老记忆的迷恋。非遗原始的DIY手工过程使都市人们感受到鲜活状态的“非遗”。让有经济头脑的人看到巨大的创意空间,也使我们看到脱胎于“非遗”的中国作风、中国做派的创意产品如此接地气,这种创新是用现代语言表达非遗的内容。手工制作的人文印记、个人经历的情感吐露是内行人所看重的。繁复的技艺往往凝聚着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总结,是典型的智力活动。这些过渡形式虽然没有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已经在营造适于“非遗”创意开发的文化空间。从某种角度看,这些过渡形式比短期经济效益的开发形式更有潜力。支持这些过渡形式,是在经济上和心理上扶持了数量巨大的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体,有利于推动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

结语

在众多美术类“非遗”文化企业中传承人是品牌的创立者,传承人在美术类“非遗”创意开发中有自己的规划,政府与社会各部门应给予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持,这样有利于美术类“非遗”在现代社会以新的活态面貌继续留存与发展,有利于保持美术类“非遗”艺术精髓的同时实现美术类“非遗”的创意价值。

猜你喜欢
非遗手工艺技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