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

2019-12-10 09:28袁卓暴文婷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四个自信中国梦

袁卓 暴文婷

摘 要:“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实践前提和心理保障,实现中国梦是“四个自信”的终极目标、应然结果和价值旨归。“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梦;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18-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四个自信”,是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夙愿。其中,“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持续性保障。同时,中国梦的实现充分彰显“四个自信”。离开“四个自信”,中国梦就只是憧憬、蓝图,缺乏心理基础和行动效力,最终将难以实现;没有中国梦这一伟大奋斗目标,“四个自信”就缺少价值方向和目的归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背景和历史场域之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成为助推中国梦如期实现的重要一维,中国梦的实现则是充分彰显“四个自信”的最佳例证。“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一、“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持续性保障

“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心理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7。“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四个自信”认同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保障。“四个自信”的认同就是要实现情感上的同一化,基于这种同一的感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便不会给人们带来压抑的、强制的、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是一种自由的、有尊严的体验。在这种自由和尊严感的基础之上,人们进一步获得情感上的归属,并回馈以尊重、信任和自觉维护,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变成强大的现实力量,持续性地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从另一层面讲,坚定“四个自信”以及“四个自信”认同是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持久心理基础和深刻内在动力,贯穿于人们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而建立在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上的“四个自信”,又反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它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制度、文化、价值的持久认同,这种认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心理保障。

“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内因和实践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内因外因原理,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发展。如恩格斯所言:“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人的需求是人们追求目的活动的动因所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样可以解答这一问题。就公共事务而言,人们的社会心理积极健康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系统性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内因在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心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知认同程度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度。认同程度高,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度则强;认同程度低,则意味着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度弱。可以说,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原因是人们对“四个自信”认同度的提升。“四个自信”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国的全新精神状态和时代风貌,它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聚合作用,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推动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四个自信”认同的笃定和提升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前提,对中国梦的如期实现发挥着“润滑剂”“助力器”的重要作用。如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自信,对“四个自信”不自信,中国梦就不会顺利实现。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如果没有“四个自信”,这一“圆梦”的过程会断层、会流变、会艰难重重。可以说,“四个自信”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更关键的前提基础。

“四个自信”从四个维度供给并确保中国梦的实现。道路自信是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前提。理论自信是旗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检验了的伟大真理,坚定理论自信,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有方向指引。制度自信是保障,是根植于中国发展历史、熔铸于中国具体国情、服务于中国人民的制度优越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文化自信是根基,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昂向上的红色文化、充满活力的先进文化中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这个活水之源、力量之泉,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根基性的文化底蕴。

二、中国梦的实现充分彰显“四个自信”

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隐含和彰顯着“四个自信”。中国梦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的,对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事实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信。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四个自信”的自信。要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就要倍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74。从这个角度看,“四个自信”也是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坚定自信,即认同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然,“四个自信”的提出及对“四个自信”的笃定和认同同样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自信。这样的自信又是党自身建设的动力源泉。“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2]74“伟大工程”的实现需要“伟大梦想”的目标指引,更需要“四个自信”的心理鞭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实现中国梦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是坚定中国共产党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统筹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基本遵循。显然,对“四个自信”的笃定和认同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必然前提。另外,“四个自信”认同的目标指向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四个自信”的认同与坚定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经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最适合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是全体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也就是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向之一,中国梦的实现则是充分彰显“四个自信”的最佳例证。

坚定“四个自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是“四个自信”的终极目标、价值应然。对“四个自信”的坚信度与中国梦的实现呈正相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越是自信,越能聚合力量办大事、圆梦想。反之,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自信,甚至于不赞成、不认同,则会导致整个社会力量如同一盘散沙,方向不定、民心不齐、力量不聚,中国梦便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无法变成现实。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是印证“四个自信”效度的重要指标,是评估“四个自信”程度的测量器,是“四个自信”结果的重大体现。为此,全党全社会要在坚定和增强“四个自信”的积极状态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走向更深程度的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具有内在契合性

“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性共同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从抽象-实践-具体的逻辑角度看,“四个自信”是个体或群体由内而外呈现出来的胸有成竹的、底气十足的、非常坚定的、自然而然的积极心理状态。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精神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客观映象,是抽象存在的,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四个自信”与中国梦在心理层面上达到一种观照。“四个自信”映照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积极评价和肯定性认知,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意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通过社会实践集中表达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赞赏、肯定和认同。唯有这样的实践才会一步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自信”与中国梦之间紧密关联的中介或桥梁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使“四个自信”从心理层面转化到实践层面,才能彰显其现实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中国梦由精神旗帜变为现实领地,由蓝图成为现实。

从主体-实践-客体的逻辑角度来说,个体是“四个自信”的承担主体,“四个自信”是个体自信的客体和内容,通过实践使得个体内在的“四个自信”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表征。中國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人民的梦,人是中国梦实现的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中国梦的实现首先惠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梦与“四个自信”经由实践实现双向互动,产生共振效应,切实发挥中国梦的强大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激发“四个自信”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力量。实践是“四个自信”和中国梦各自内部之间转化的途径,也是“四个自信”和中国梦相互之间推动与强化的重要中介。

中国梦在认识论层面同“四个自信”相观照。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四个自信”与中国梦都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规律。“四个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四个自信”在实践中淬炼而出,进而指导实践、深化认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滋养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科学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道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践,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序运行,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血脉。也正是在“四个自信”这样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确证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继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实践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不走“歪路”“邪路”,不走“回头路”。这体现的是“四个自信”这一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由浅入深、永无止境的科学思维逻辑,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梦是人们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脉络的清醒认知、对中国道路光明前景的殷切盼望、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热切期许。这样的认识来源于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中国梦的提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党和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得出,长久以来我们要实现的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中国梦,这一认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中国梦从实践中来,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行奋斗的精神旗帜,又时刻召唤和警醒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来完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不可偏离方向和主题。这是对中国梦这一理性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理与方法。

“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契合,具有价值共意性。“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85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为行动指南。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保障,人民对“四个自信”的坚定与认同体现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自身的发展需求。“四个自信”与中国梦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92。

“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导向契合,具有实践同在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极端重要的是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征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坚定“四个自信”。因而,培育“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当务之急和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寻梦-筑梦-圆梦”的实践过程中重振了自信,淬炼了“四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坚定和增强“四个自信”的过程,二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四個自信”与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契合,具有理论共享性。“四个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理论根基来涵养。同时,“四个自信”理论本身也具有显著的科学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践发展的实然产物,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具有人民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是中国梦这一伟大成果的享有者;人民群众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体,是“四个自信”认同培育的主要对象,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要造福的对象。人民群众对“四个自信”的笃定和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综上所述,“四个自信”与实现中国梦之间有着联系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9(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19-05-22

基金项目:宁夏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YXW201707);宁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新时代“四个自信”认同的培育研究(GIP2018016)

作者简介:袁卓(1993-),男,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暴文婷(1993-),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四个自信中国梦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科学性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