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用研究

2019-12-11 10:10吴志兴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

吴志兴

[摘 要] 谋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本身所学的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以凯里学院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做法,着力解决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 创业基础;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04-02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要想一毕业就能顺利就业就显得越发困难,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在大学开设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SYB培训课程、创业大赛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在一些省级和发达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许多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加之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商业氛围不足,教师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使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發展相对滞后。不同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一致,加之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本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以凯里学院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做法,着力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以来,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失,专业特点不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双创”教育的实效与社会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授课效果欠佳

长期以来,尽管教育部把《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必修课程,由于重视不足和创新创业师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长期处于只设不开的状态。虽然有的地方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授课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由于长期受传统惯思维的影响以及市场意识的薄弱,很难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去,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授课内容单一、狭隘,形式化与虚拟化比较严重,而关于“专创融合”和创新方式方法的内容极少,效果欠佳。

(二)学生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片面,忽视其重要性

大多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时,认为自己以后又不创业,只是就业找工作,不需要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理念,认为创业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拿学分而已,从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殊不知,创新创业教育中“三创”思维、团队精神、整合资源、发现机会、价值实现等知识和理念的学习,无论学生是否创业,都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许多的地方高校,专业是以师范为主,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就是考老师、考公务员,创业与他们无关,很难真正理解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未能系统、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与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对象的范围较窄,创业比例低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是以讲座、模拟创业、创业大赛等形式进行的,往往只能少数有创业梦想和创业能力的同学参加,难以吸引绝大部分毕业就业找工作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师范为主的地方高校,商业氛围和市场意识本身就不足,想开公司的同学比例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下来,大部分的学生很难学到其中的内容,而毕业后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学生就更少。凯里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让所有二年级的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弥补了长期存在的不足。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授课缺乏专业针对性

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师资的缺乏,往往是不同专业的大班制上课,教授内容也往往是怎么开公司赚钱,利用经管知识授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加之许多教师备课缺乏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协同,这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之后形成两个极端:要么认为专业课一无用处而潜心钻研创业知识;要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假大空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都存在先天的缺陷和不足,二者分离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专创融合发展,二者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创业以及就业发生作用,才能为人才发展提供原动力。结合凯里学院近年来的实践,专创融合的主要路径探究如下: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长期以来,高校日常专业教育在知识传授时,强调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学习与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现实人和社会人的创新技能的培养,脱落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角度、多方面的,造成了学生离了专业后较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偏弱,毕业后难以较快融入社会,导致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如果能够在专业教育中较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理念和方法,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原动力。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三创”思维,结合社会的需要发现专业领域的新机会、新方向,这样可以更好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学习空洞的、枯燥的、无关联的理论知识。所以,教育部明文规定必须把《创业基础》课程列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对专业教育的不足形成较好的补充,这对提高学生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较好积极的作用。

(二)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专业教育的课堂中

对于一些非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创新创业的理念缺乏认同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虽然专业课教师专业素质高,专业性也很强,但许多专业知识过于理论性,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学生对于如何运用知识,发现专业存在机会却是很迷茫。所以,专业教师如果能加强自身创新创业思维的学习与训练,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告诉学生专业知识点在当前社会中应用现状和存在机会,就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三创”思维的训练和创业素质的提高,不至于让学生片面地认为专业知识是毫无用处的。

(三)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融入专业教育的学习中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创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的约束,整合资源,懂得寻求、发现、利用和评估机会,会利用团队的力量,实现价值的创造。这些知识和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到专业教育的学习中,将会使学生更加努力地、有目标地、主动地去学习,他们会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未来就业和发展方向,不断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甚至不被当前资源约束,不断寻求专业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的机会,不断对专业进行探索,从而实现专业理想,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学生就会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去参加各种实践,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而加强理论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双促进的作用。

(四)成功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领导重视是关键

高校的领导层面,更应该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全体教师和学生才有专业改革的动力。高校的领导应该是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带领全校师生推动各项事业前进发展。学校的职能部门应该为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推进创造条件,予以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保障,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创新创业教育做得好的高校,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地位和专业教师的认同度。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更多机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需要具有极高的实践性,更多应该把学生带出去,让学生在现场了解企业是如何创建、如何成功的,让学生总结共性和成功经验,而不是学校一些部门为了避免外出实习中安全责任,层层设障,斩断了外出实践的机会。所以,真正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去,高校领导才是问题的关键。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淘宝的马云、小米的雷军他们的成功给自己毕业的大学带来诸多的荣誉和价值,这说明大学的教育对学生的成功、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毕业学生的创业成功也能给毕业母校带来无数的荣誉,反哺自己的母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相辅相成、不断融合、相互衔接、相互渗透,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懂得利用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方法,在所学专业领域中进行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兄武,连达军,徐銀香.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9).

[2]杨峰,杨新娟,王艳花.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16).

[3]贺孝忠.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7(7).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
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解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堂参与式教学干预研究
普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参与式教学在“旅游与生活”植入式在线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