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

2019-12-12 02:26吴海春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学龄前儿童;传统文化;图书馆;阅读推广

摘 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习惯,让传统文化在小读者心中扎根。文章介绍了公共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现状及必要性,构建了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提出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的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1-0004-03

自仓颉造字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各种载体与形式得以保存并流传,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反观当下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有些人崇洋媚外,甚至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面对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局面,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服务中心,有必要做好传统文化推广工作,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强化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作为公共图书馆特殊的服务对象,学龄前儿童在早期阅读方面有着自己的规律与特点[1]。公共图书馆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探索面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

1 文化自信视域下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1.1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成果与历史记忆的载体,在存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资源,体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要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文化自信。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应重视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以优质的服务提高小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深刻感知人类社会记忆的精华,这不仅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措施,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1.2 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可以让不同年龄的读者享受到均等化的服务,是除家庭、早教中心之外培养儿童早期阅读习惯的场所。学龄前儿童尚未接受义务教育,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在阅读行为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培养和强化儿童的早期阅读习惯,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法规也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儿童阅览专区[2],主动承担早期阅读教育工作,强化学龄前儿童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工作,是公共图书馆主动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弥补家庭和学校教育不足的必要手段。

1.3 促进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研究表明,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达到100%,则4岁左右就可以达到50%,这就表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公共图书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早期阅读活动,有助于启发儿童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龄前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大脑发育较快,神经元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连接,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早期阅读对于婴幼儿的语言、思维等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见图1)。在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过程中,各类信息会刺激儿童的神经中枢,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将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思维转化和认知的形成。

2 我国公共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的现状分析

公共图书馆是学龄前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延伸。然而,我国很多图书馆在面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分级阅读引导机制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只有经过父母或馆员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需求,采用科学的沟通、引导和教育方式,以有针对性的阅读服务帮助他们获取知识[3]。但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图书馆缺乏分级阅读引导机制,缺乏针对6岁以下低幼儿童的服务项目,或者不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导致学龄前儿童难以获得有效的阅读引导。

2.2 服务方式与内容单一

当前阅读资源迅速增多,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移动阅读以便捷、友好、互动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成为学龄前儿童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早期阅读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需求特点,也要提高馆员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4]。然而,当前很多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方式单一,虽然设立了亲子阅览室,但多以提供纸质图书为主,缺乏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电子阅览设备,难以满足孩子们的移动阅读需求。

2.3 阅读推广宣传力度不足

公共图书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其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龄前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于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5]。公共图书馆应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家长对图书馆服务的认识。然而,《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显示,很多家长并不认可早期阅读活动,他们对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阅读能力发展认识不足,且执着于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再加上图书馆的对外宣传力度不足,致使很多家长对图书馆服务项目并不了解,除基礎借阅服务外,很少带孩子接触其他阅读活动,这直接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成效。

3 公共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构建

将学龄前儿童作为服务对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必要手段。笔者针对现阶段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从机构、人员、服务等要素入手,构建了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服务模式(见图2)。

3.1 机构建设

作为阅读推广服务的主体,公共图书馆有必要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阅读需求制订科学的规划,确定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阶段性目标,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切实保障服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好馆藏建设工作,制订可行的优秀文化资源采购方案,明确阅读推广的流程与服务标准,保障馆内设施设备、服务内容等符合规范。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要求馆员根据不同阶段的服务情况,及时补充绘本、故事书、益智玩具等资源,更好地满足低龄儿童的需求[6]。在对外合作方面,公共图书馆需要强化与政府、家庭、学校和出版社的合作,多方拓展资金与信息来源,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支持。

3.2 人员建设

公共图书馆有必要为学龄前儿童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并安排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阅读指导。很多低龄儿童无法独立开展阅读活动,需要家长或馆员的指导,这就对馆员的专业能力、服务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图书馆员不仅要深刻理解阅读推广规划,熟悉早期阅读指导的相关方法与技巧,也需要具备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组织与推广能力。例如:图书馆员要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制订合理可行的阅读推广策划方案,为他们提供优质可靠的阅读资源,让学龄前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感知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3.3 服务建设

公共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只有突出趣味性和科学性,才能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新知识。在服务主题设计方面,图书馆员可以加入海洋、花朵等元素,让低龄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学习能力。

4 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策略

将传统文化引入阅读推广活动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龄前阅读推广服务方式,有助于培养小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4.1 营造良好的分级阅读服务环境

良好的阅读服务环境是吸引家长和学龄前儿童的关键。在内部环境营造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行为特点设置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对1岁以下的儿童可以设置听故事服务区,让他们在良好的听觉体验中感知外部世界;对2—3岁的儿童可以设置绘本阅读区,指导他们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小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阅读能力;对3岁以上的儿童可以设置游戏专区,指导他们独立阅读。公共图书馆对不同功能区的设备、装饰等都要进行合理设计,尽量选择大小适宜、避免儿童磕碰的桌椅,体现对学龄前儿童的人文关怀。

4.2 鼓励亲子阅读以提升服务效果

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由于很多家长并不重视早期阅读,不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公共图书馆有义务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家长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指导他们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阅读资源,发挥家长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作用。此外,图书馆员可以定期安排专家为家长讲解亲子阅读的技巧,及时解答家长的困惑,并适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4.3 打造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品牌

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优质服务,让传统文化阅读推广规模化、品牌化,将极大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利用“全民读书日”、儿童节等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学龄前阅读活动,如故事会、知识展览、才艺表演等,让学龄前儿童在阅读和游戏中学到知识,在团体协作中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另一方面可以与早教中心、幼儿园合作,共同举办“亲子共读一本书”“宝宝讲故事”等活动,精心设计活动细节,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例如:广州图书馆以“亲子读书会”作为传统文化推广平台,自2009年以来共举办亲子读书会200多场,旨在让家长与孩子在绘本阅读中增进交流,让学龄前儿童在故事中体验喜怒哀乐,提高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以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服务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而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艳冬.连接式学习视角的青少年创客空间及教育研究[J].晋江学刊,2016(2):54-57.

[2]张蔚然.“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65-68.

[3]覃翠.多元智能阅读与多元合作相结合的少儿阅读推广模式探讨:以广西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3):58-60.

[4]罗铿.融合地方文化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2):10-14.

[5]张岩.从经典阅读到返本开新的文化建设:以深圳图书馆“南书房”经典阅读空间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1):61-66.

[6]楊沉.消解与建构:基于文化视角的微阅读考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102-105,109.

[7]王丹,范并思.图书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流派及其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23-29.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0-10

作者简介:吴海春(1982— ),琼台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文化自信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