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2019-12-13 02:01魏林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垃圾绿色生态

文/魏林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宝鸡市陈仓区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必须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找准核心点,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着力。

第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陈仓区按照“全面推进、标本兼治、城乡互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城乡管理有序。

铁腕整治,动真碰硬,提升村容村貌。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提升重点区域村庄清洁治理水平,实现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无残垣断壁、无暴露垃圾、无垃圾沉积物、无杂草杂物,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确保全部建制村水泥路通畅和通动力电,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以村庄主要街道两侧、群众集中活动场所、镇村、集市区、中小学校、镇卫生院等为重点,完善公共照明设施;严格控制新建民房体量和风貌,对已有农房结合质量安全改造推进风貌提升,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修缮传统建筑,加快改造农村危房;实施乡村绿化、美化。

陈仓区周原镇张谢村游园广场一角

科学规划,全面实施,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站,彻底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塘沟内、村庄周边散存的建筑垃圾和生产生活垃圾,规范整理农户庭院及房前屋后“三堆”(柴堆、粪堆、杂物堆);以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为基本模式,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按照“每户一个垃圾桶、每组一个垃圾收集车、每村一个垃圾保洁站、每站一个垃圾清运车”的标准,对各村合理配备垃圾清扫和密闭式收集设施,实现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全覆盖;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域推进、城乡联动”的保洁长效机制。

宝鸡市陈仓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

规范管理,强化机制,完善农村污水有效治理。将重点河道、干支流等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灌溉、排污渠道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完善农村污水管网,加快推进雨污分离;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推广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加快研发并示范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生态处理工艺;全区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实现有效管控,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厕所革命,补齐短板,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加强农村公共厕所规划、建设,推广适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农村改厕典型范例,整村连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推广“以商建厕、以商养厕”等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人参与厕具检查检修、粪污收运以及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农户厕所的改造与粪污处理同步进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65%以上的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废物利用,节约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沼气、有机肥等补助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粪肥科学还田利用指导,按标准实施畜禽粪肥还田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3%;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区域性秸秆收储运中心,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兴菜、强畜、优果、稳粮”的发展思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两园”和“六大特色板块”建设,示范引领全区农业高效发展;推广节地、节水、节肥种养技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依托地域多样和资源丰富的现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大批群众增收致富。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落实“互联网+”行动,促进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推进农业+旅游样板,致力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陈仓区充分挖掘村域特色、民俗文化,发展以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努力打造乡村旅游,进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第三,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空间结构,在容积率、产出率、利用率上下功夫,破解用地难题,维护生态环境,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理;强化建筑、交通节能,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进绿色城乡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工作,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2%,实现人均生态绿地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在西山打造以大水川、灵宝峡和九龙山为主体,集安坪沟、吴山为组团的自然风光生态游板块,建设西山旅游环线;在城区以北坡森林公园和渭河百里画廊为核心,开发休闲旅游项目,把陈仓区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城市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旅游目的地。

第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加快生态安全建设力度。继续加强渭河、千河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统筹建设渭河陈仓段生态景观带、千渭湿地公园;持续推进城、镇村、交通道路、河流湿地、台塬坡面、园区、景区等绿化美化和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农田防护林、生态林和用材林建设;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与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实行耕地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依法对吴山、大水川、九龙山、灵宝峡、蜂泉山等旅游景区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利用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双重手段,对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的15°-25°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使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对各类露天采矿区、尾矿堆积区、煤炭沉陷区,全面实施植被恢复工程,恢复矿区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

第五,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制度设计。明确主要领导是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切实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让制度体系合力充分发挥。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鼓励购买和使用低碳节能产品,推广普及节水、节能产品和器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深入推进禁塑工作;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积极倡导使用环保节能的绿色交通工具,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强化制度落实。要针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以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卫生村建设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镇街、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创建等工作,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引向深入,转向常态化。

大力培育和践行绿色文化。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鼓励创作优秀生态文化作品,推动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生活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从观念到行为全方位转变的过程。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

猜你喜欢
垃圾绿色生态
垃圾去哪了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倒垃圾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