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路径的职教精准扶贫内涵与策略

2019-12-16 01:39何思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信息化策略

摘  要: 职业教育具有“造血式”扶贫的功能。从实践来看,职业教育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扶贫工作。从信息化视角审视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实践信息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训项目、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化评价反馈体系等策略,实现精准扶贫。

关键词: 信息化; 职教扶贫; 精准扶贫;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5-000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贫困问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局”战略布局。但是,消除贫困问题并非易事,一方面是消除贫困本身任务艰巨,另一方面是建立长效机制,促使整体贫困人口不随扶贫离去而“返贫”、非贫困人口因为各种原因“致贫”。习近平在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可见,教育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提到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谋生的技能,实现了就业,甚至可以带动全家脱贫。可见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扶贫工作已步入了关键时期,从扶贫转向了精准扶贫,从宏观转向精准。如何做到精准扶贫,摒弃以前简单粗放式扶贫方式,就离不开信息化时代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多技术给予支持保障。从习近平“六个精准”扶贫思想出发,职业教育如何从传统的扶贫措施到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精准扶贫,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扶贫功能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它对受教育者接受能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教育。[3]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两重属性,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其目的不仅是要掌握技术技能,获取职业从业资格,也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两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制造业,制定“中国制造2025”,要求对现有的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并且进一步提升从业者的技术技能水平,需要職业教育发挥重大作用。(2)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需要。社会的稳定、安全、和谐离不开人民的高就业率,人民充分的就业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国家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转移大量的农民和数以万计的新增劳动力获得职业资格从而就业,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此重任。[4]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造血式”扶贫的功能,作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可以使贫困家庭子女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的能力,以就业从而带动家庭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为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受教育者技能水平,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二、目前职业教育扶贫的措施与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职业教育扶贫的措施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职业教育助力扶贫的相关政策,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解决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的后顾之忧。比如宁夏颁布了《宁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出台的职业教育协作脱贫攻坚的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在政府层面对职教精准扶贫打了一剂强心剂,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5]

二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不让学生因贫困失学。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免学费、国家助学金、顶岗实习报酬、奖学金、其他资助方式等都有相应的资助形式。

三是加大职业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让受教育者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摆脱贫困。近几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一系列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改善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硬件设施条件,新建教学楼和实训楼,购置信息化教学设备,促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

四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促进他们就业,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职业院校或机构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深入贫困地区,帮助愿意主观脱贫和学习业务技术技能的贫困家庭,让他们掌握一门足以谋生的技能,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据统计,2017年国家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1690万人次,其中2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接受职业培训。[6]

五是加强职业院校间协作办学,共建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东西部职业院校、城市和农村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差距明显,加强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扶贫,成立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招生工作站,让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和优质职业学院结成对子,建设职业院校学习共同体,让贫困地区的学子也能获得优质教学资源。

(二)目前职业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一,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目前职业院校中贫困对象的识别大多是基于学生来源地政府的证明或介绍信,或是根据班级同学或辅导员民主评议的推荐方式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这样的识别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缺乏学生或其家庭可靠的消费支出和收入数据,职业院校无法根据精准的数据来科学识别贫困对象;二是不论是学生来源地政府的推荐或是职教院校老师学生的推荐都存在一定的“人情味”,推荐出来的贫困的对象可能有一定偏差,并不是真正的贫困;三是个别贫困学生怕脱贫以后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比如政府或学校的免学费、助学金等,有意谎报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学校没有相应的信息化平台给予核对和认证。

第二,贫困地区信息化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尽管现在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加大了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比如提升了宽带网络和4G网络,购置了信息化设备,新建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但是一些学校迫于技术人员或经费的压力,缺乏信息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导致信息化设备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地区的学生属于“数字贫困”人员,处于“数字鸿沟”状态,他们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信息化素养方面差距很大,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和辅导,有的学生甚至从未使用過电脑。

第三,贫困地区优质师资缺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要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要有优质的教师,但是因为贫困地区环境艰苦,教师待遇不高和自身发展具有局限性,导致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去贫困地区教学,而本地的教师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又不高,使得他们与发达地区优质院校的教师水平差距很大。虽然贫困地区的本地教师有一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但是总体效果不明显,信息化教学水平依旧不高。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很多教师对优质的网上教学资源并不了解,MOOC、微课、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从未自己使用,更谈不上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这种状况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很是不利。[7]

第四,扶贫对象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不积极不主动。一是对扶贫对象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宣传职教扶贫力度不够,导致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从思想上就不愿意参加教育或培训;二是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或培训项目质量不高,内容不接地气,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对接当地的产业,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或项目,而是以完成上级要求的培训任务数量为目标,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课程或培训项目,这就导致学员们对这些课程或培训项目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

三、信息化下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涵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职业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做到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8]2015 年,习近平提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9]所以为了做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就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职教精准扶贫,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

(一)识别贫困对象精准

要帮扶贫困人口,首先要清楚哪些人是贫困人口,这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并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分析学生数据,找出真正需要扶持的学生,找出不同学生的不同贫困原因,为后续的扶贫工作提供精准目标。

(二)项目安排精准

通过大数据的决策功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项目,制定扶贫措施。一方面,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情况,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需求,提供合适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做到精准供给。另一方面,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偏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贫困学生乐于接受,充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精准服务。

(三)资金监管使用精准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有配套的资金给予支持,怎样合理利用资金、怎样使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透明化,是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使用专门的平台对资金进行数据化管理,使资金不违规使用,并且使用过程中不虚报和作假,保证资金数据的真实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职业教育院校直接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和帮扶,而贫困学生的实际致贫原因又千差万别,难以统一衡量,因而不能采用固定的帮扶模式,在对贫困学生的资金使用方面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让对学生的帮扶资金落实到人,所以政府应该加大职业院校对资金使用的自主权,使职业院校可以更有效更精准使用资金。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决策分析,对扶贫中需要解决的方面进行追踪和评估,明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关于硬件设施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具体分配方式和分配额度,最大程度使资金得到高效率的使用。

(四)帮扶措施落实精准

要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对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保证合适的帮扶措施落实到了具体学生并顺利执行,比如对学生参与培训开展电子打卡考勤,判断学生是否按时参加了培训;通过移动终端让学生对每次的培训课程或项目进行评价,判断培训课程或项目是否吸引了学生,是否通过对该课程或项目的学习提高了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水平;让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开展实时帮扶。

(五)师资培养精准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贫困更容易导致物质贫困,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大小也决定了学生成长高度,所以教师必须要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教师要有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有信息化学生管理的能力,能使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进行高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教师要有信息化思维,才能带动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消除以往的贫困生活观念和方式,以信息化社会的数字新身份摆脱贫困。

(六)帮扶效果精准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保证扶贫效果真实有效,并具有持续性,而不是假扶贫、敷衍扶贫、短暂扶贫,所以对扶贫效果要有科学的信息化考核和评估,并对扶贫工作要有动态监测和追踪。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信息化推进,基于大数据构建扶贫效果评价模型,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化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并提供效果反馈。对受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学生,监测跟踪其毕业就业动态与家庭生活状况,并与从建档立卡的时候个人与家庭生活状况进行对比,用来评价扶贫结果是否有效。

四、信息化下职教精准扶贫的策略

信息化下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数字、网络、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技术为支撑,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过程,让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以实现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扶贫项目安排精准、帮扶措施落实精准、师资培养精准、帮扶效果精准。[7]

(一)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首先,应该设立大数据收集中心,在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和法律的规定下,收集政府部门关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信息,同時收集职业院校各部门关于学生的各项综合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数据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汇总,以便政府、学校、教师根据信息制定有助于扶贫学生的政策。其次,布局大数据收集系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行为信息进行数据收集,比如收集学生日常饭卡的消费额度、就餐次数、快递收寄的次数、图书馆借阅书籍的信息、出入校园的信息、上网账号的信息、学生财务信息等,还可以在符合规定并且学生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校提供的手机app确定学生的位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关系分析,以图示化的形式展现给相关干系人或决策者,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最后,根据大数据分析统计精准识别贫困学生的结果,职业院校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帮扶手段帮助贫困学生,比如对他们直接进行饭卡补贴,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提供教学资源,提供企业实践机会等。[10]此外,信息化管理平台还要把扶贫资金数据化,精准把握资金的流向,做到每一笔资金都能方便地查到源头和用途,让真正需要资金的项目和学生得到资金。由此可见,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数据说话,可以最大程度对贫困对象进行识别和资金精准管理。

(二)探索实践信息化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相融合。立足“互联网+”,让远程职业教育和本地职业教育相结合,利用远程教育构建学习共同体,搭建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优质职业院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加强自身学习,也能获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远程信息技术与发达地区优质职业院校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师资水平。

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促进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深入研究贫困地区学习者特征,开展符合学习者特征的混合模式教学,以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产品、服务和教育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在线化、定制化、柔性化、精准化、个性化水平。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课堂”,对学习者进行课前引导、课中教导、课后辅导,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构建泛在学习网络。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要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仅接受学历教育,还要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使自己拥有一技之长,获得生存的技能,消除贫困。

(三)开设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训项目

要实现扶贫项目安排精准,必须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情况,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开设的课程或项目要与当地的就业岗位切合,做好就业工作,切实做好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若本地课程资源缺乏或师资力量不足,自行建设课程非常困难,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其他地区职业院校的优质课程,用混合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培训模式是项目培训教师与培训人员面对面教学,这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培训人员缺席,培训教师前往实地参与次数有限,项目与学员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上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课程,实行“私家定制”,而培训教师也能通过网络及时对学员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

(四)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化评价反馈体系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价反馈。第一,要构建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组成的综合性组织架构,三方面各自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扶贫效果,并以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评价反馈指标体系;第二,要引入第三方评估,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大数据挖掘,行为决策分析,数据对比分析,开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评估信息系统,用该系统对贫困对象参加职业教育之前、之中、之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数据包括技术技能水平、信息化素养水平、就业能力水平、收入水平等,观测系列指标数据是否有提升,判读脱贫效果是否有成效,并且动态跟踪贫困对象连续几年的个人收入情况和家庭生活状况,观测扶贫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第四,通过评估系统的数据反馈总结扶贫经验,为下一步预测职业院校应开设的专业或培训项目、当地所需的岗位技术技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2015减贫与发展论坛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EB/OL]. (2016-12-26)[2019-05-0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6/c1001-27706189.html.

[2] 刘清. “职业教育”视域下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湘西扶贫为例[J]. 职业,2018(31):19-20.

[3] 元三. 职业教育概说[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姜大源. 职业教育要义[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网. 我区职业教育六项措施助推精准脱贫[EB/OL]. (2018-02-01)[2019-05-01]. http://www.nx.gov.cn/ztsj/zt/tpgj_1542/201802/t20180201_6838

45.html.

[6] 我国将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EB/OL]. [2019-05-0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4/content_5

285318.htm.

[7] 肖力. 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8(21):35-40.

[8] 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 [2019-05-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_1179842

36.htm.

[9] 李婧. 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OL]. [2019-05-01]. 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508/04/t20150804_6121868.shtml.

[10] 彭飞霞.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扶贫机制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16(22):17-18.

Connotation and Strateg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Path

HE Siqiao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 We find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hematopoietic”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carried out some effec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the aspects of policy support, capital investment, hardwar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finds some problems.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puts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n information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ring a new mode of practicing informationiz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etting up a target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project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feedback system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evalu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ize;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責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19-05-08

基金项目: 2017 年度重庆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17YBWT09);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以产教融合为视角的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研究”(2018-GX-412)

作者简介: 何思桥(1986-),男,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技术。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信息化策略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