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2019-12-17 08:03张媛郝晶晶李文斌张璞
科技风 2019年33期
关键词:学分制体系建设教学管理

张媛 郝晶晶 李文斌 张璞

摘 要: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新的需求。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学分制管理效果,基于学分制管理需求,讨论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原则、主体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推进学分制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从“学籍制”向“学分制”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现阶段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随着“学分制”在高校的推广应用,原有的一些理念、方法、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活动有效运行,需要寻求高效、便捷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一、学分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需求

(一)学分制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信息顺畅

学分制从根本上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自由规划学习进程的一种管理形式。要完成自由选课,就要求课程相关的各类信息要能顺畅的集中到一起加以利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教师、教室、上课时间、教材、课程大纲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选择修读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学分制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有效

学分制与学籍制的一个不同就是在相对灵活的学制上,有效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对学业懒散,这就需要灵活、有效的学籍管理规定。基于学分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自主修读计划的满足,要求学校对课程开设、学分管理、选课退课、教学过程监控、学习成绩考核等制定灵活的管理制度。

(三)学分制要求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多样

建立多维教学管理渠道是学分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充分利用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师、辅导员的多主体、多时段辅助管理,充分利用各类网络信息平台,结合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学分制的自由选课制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课堂管理上更加科学、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效。

二、信息化建設对学分制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学分制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集中收集、处理大量数据、信息,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减少信息滞后和数据缺失。有利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形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规范学生,提高学生到课率和上课积极性,目前有很多手机APP应用,如雨课堂、蓝墨云等,在实际使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学分制的重要性

“学分制”对信息化管理能力也提出了相应需求。功能完善、个性化强的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完成数据收集、共享、使用。目前,商业开发的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在高校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虽然软件开发公司能够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或者高校也可以自己组织团队进行软件研发,但由于软件开发者不能真正了解高校实际教学运行需求,高校教学管理使用人员大多又缺少软件信息方面的知识,大多数高校的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很难满足管理需求。

(三)信息化数据的应用对学分制的重要性

健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可以为高校提供准确、全面的教学活动数据,高校应该重视数据的提取、分析工作,正确的数据反馈分析有助于发现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帮助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法改革、管理规定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改进,进而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学习条件和个性化服务。

三、基于学分制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体系

(一)构建原则

基于信息化建设对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性,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要以信息化思维为基础。主动将信息化意识引入教学管理各项工作中,围绕学分制,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平台,从信息化的角度分析情况、制定制度、寻找本质、解决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信息化管理。

学分制管理的目标是对学生个性化的创新培养,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自主性是学分制管理先进性的重要特点,推进学分制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将学生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将学生发展意识放在首位。

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要重视信息的关联性。信息数据的集成性越高、关联性越强,运行使用的效率也就越高。因此,要集合学生学习全过程相关的各要素,形成信息关联网络,才能有效促进学分制运行。

(二)体系主体

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要突破以往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的传统理念,把学生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自理”。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应该具备自我认知、自主管理、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毕业条件及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选择修读课程,完成学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教学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是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的中坚主体。学分制管理虽然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制度,但也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大量的辅助、服务工作,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活动运行的重要中间环节,是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服务主体。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构成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是“学分制”管理制度高效的运行的保障。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角度分析,可以将涉及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各项数据信息划归为五大基本类别:基础信息数据、教学运行数据、资源保障数据、监控考核数据、综合辅助数据。大部分高校在基础信息数据和教学运行数据方面都做的比较完备,数据关联度好,使用效率高。但是在资源保障、监控考核、综合辅助数据方面做的比较欠缺,存在内容不健全、信息数据割裂、数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比如实验室及设备、试剂的使用数据很少得到统计、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很难做到数据量化。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关联性,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各主体要素,发挥各要素的协调、互助作用,才能有效推进学分制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应对.惠州学院学报,2019.01.

[2]王婷.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科教导刊,2015.9.

[3]张弘,伊松.“互联网+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创新探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284)

猜你喜欢
学分制体系建设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