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2019-12-18 10:56
教学与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世界时代发展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时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注]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 2017年1月20日。习近平在这里思考的“我们从哪里来”是要弄清楚“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本来”是什么?“现在在哪里”是要弄清楚我们的历史方位,即我们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位置;“将到哪里去”要回答的是面向未来,我们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习近平的这段话道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要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要考察这一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弄清楚十八大以来时代发生的新变化,国际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风险和考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使我们的方针政策符合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仅就这一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展开分析。

一、当今人类仍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但影响时代性质的因素发生诸多变化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每一个时代面临的问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时代不断变迁,实践不断前行,我们认识真理、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步伐就不能停止。回望人类思想演化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犹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就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8年5月5日。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繁荣发展,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反之必然会迷失方向,落后时代,被历史所抛弃。列宁曾说过,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注]《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2、143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讲改革必要性的时候,曾特别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性。2016年5月,他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页。2017年7月,他又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一思想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到底有哪些不同?是这个时代的总趋势变了,还是影响时代性质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时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第一,虽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人类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2-63、66页。这是习近平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总判断,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总的时代背景。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经济社会形态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虽然资本主义在全球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社会主义仍然代表着人类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已经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技术社会形态看,人类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代,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并开始向信息社会过渡,但从整个世界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任务并没有完成,有的甚至还仍然处于纯粹的农业社会;从主体社会形态看,人类仍然处在从“物的依赖性”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的时代,虽然社会主义的实践对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球范围看,人类仍然没有越过“物的依赖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有十分漫长的路要走;从交往社会形态看,人类仍然处在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社会过渡的时代,虽然人类从单个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已经缓缓展开几个世纪,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真正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全球化并没有实现,有时甚至还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

正是因为我们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所以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我们仍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代,习近平立足中国,提出了“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因为我们仍然处于“物的依赖关系”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的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是因为人类仍然处于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社会过渡的时代,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等多种场合多次谈到他的全球化观,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第二,虽然我们仍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类再次面临着方向性选择。从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来看,中国改革开放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逐渐趋于缓和的情形下起步的,是在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形下逐步深化的。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次危机从虚拟经济发展到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进而演化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大,是世所罕见的。这次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冲击到资本主义国家,也冲击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打击了全球的右翼,也同样打击了全球的左翼。国际金融危机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十分纠结的时代。20多年前,苏联解体时,西方社会认为,社会主义不行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了。近10年来,当国际金融危机阴云不散时,人们又认为资本主义不行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同样要终结了。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先后都被认为无法摆脱人类面临的困境之后,人类突然失去了方向。人们在纠结,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有没有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更好的替代方案?人类再一次处在十字路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对事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给予回答。正是基于这种新变化,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6-67页。同时,习近平强调,“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注]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第三,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影响时代主题的各种因素却发生了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最早于1987年写进了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依然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

就世界和平来说,世界并不太平,全球范围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再加上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远未解决,恐怖主义阴魂不散,毒品威胁、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

就发展问题来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比20世纪更加突出。据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Oxfam)2017年发表的题为《99%民众的经济》报告,2015年以来,全球8个超级富豪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较贫穷的一半人口(36亿人)的财富总和。乐施会指出,“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比我们之前所担心的还要更大:财富聚集在富人手中,付出代价的正是社会上最贫穷的人”。与此同时,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也同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此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发展上的差距造成的“数字鸿沟”更是令人担忧。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曾深入分析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继续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80页。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指出,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注]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也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世界形势呈现出许多新特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描述过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十八大以来,虽然总体格局没变,但世界形势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习近平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2页。

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注]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经济全球化并非当今世界的特殊现象。如果把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作为全球化的开端,那么经济全球化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科技革命的大力推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正因为如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已经将经济全球化作为影响中国的一个重要变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经济增长对资源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之下,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去全球化”倾向,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也越来越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是不大可能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48页。

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态势,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中国必须拿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国际活动时,多次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他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注]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6日。正是顺应这种时代潮流,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各项措施充分展示了参与者、支持者和建设者的形象。

第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舞台上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逐步增强,美、欧、俄、日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等多个力量中心逐渐形成,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世界多极化对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从而壮大整个世界的和平力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失衡现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倡导“美国优先”,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2016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巴黎气候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定”“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等组织,并威胁要退出“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调”“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切预示着,旧有的国际秩序难以为继,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斗争是艰巨的,各种力量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面向未来,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及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全球发展的版图将有可能更加全面均衡,从而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注]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必须继续支持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作为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处理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关系,防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并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第三,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目前世界上2 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尚有6 000多种语言和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孕育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使世界文化百花园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景象。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化、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冷战结束后,原来在两极格局时建立的文化交流屏障被消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意愿更加强烈,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明的冲突”虽然没有像美国学者亨廷顿预言的那样激烈,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锋也更加频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推动之下,全球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一是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政治发展出现种种乱象之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更加频繁。在不同国家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形之下,文化市场的开放进一步扩大,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项目日益增多,文化交流也成为公共外交的一项重要形式;三是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更加复杂。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更加激烈,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四是围绕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纷争更加激烈。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长期主导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价值观念也出现相应的危机。西方国家统治者为了捍卫资本主义价值观,正凭借其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不断改变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加紧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激烈。总体来看,犹如习近平所说:“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2、328页。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上提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主张;在国内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制定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四,社会信息化突飞猛进。20世纪下半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再次大幅度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技术,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多次谈到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并于2015年底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注]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乌镇)》,《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17日。

第五,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习近平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注]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著名论断。他明确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2、198页。

总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处在何去何从十字路口的世界人民,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三、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考察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还必须考察中国同世界的联系。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国家,是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是国土面积第三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变革中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世界,使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习近平指出,把握国际形势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而且还要有正确的角色观。“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注]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

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未来前景最好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2、442-443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对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我国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8年8月30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仅为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29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货物贸易额稳步增加,居世界的位次逐步提高。2013年起,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利用外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小,方式以对外借款为主。198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22.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2017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自1993年起利用外资规模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对外投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走出国门。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2—2000年,我国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78亿美元。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 246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7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48万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从外汇储备方面看,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201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 39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中国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占行业世界总产量比重的40%—50%,其他行业也都在国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注]以上数据根据近几年来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这一切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危机的重要力量。从国内来看,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消费需求,内需逐步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们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大力度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因为如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能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而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中国的国际政策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措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引导全球经济议程,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参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参与国际贸易融资计划和金融合作,组织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向陷入困境的国家伸出援手,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上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以上事实表明,应对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与国家实力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国国内政策的调整必须关注国际局势的变化。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国际形势变化对国内政策的影响,那么现在必须考虑国内政策变化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第三,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注]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问题、北非问题、苏丹问题等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全面、深入参与多边军控和裁军事务。中国累计向联合国30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派出救援队,为打击海盗行为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海军护航编队。

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国家。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是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节能减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同12个陆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处理同邻国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以建设性姿态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尽最大努力维护南海、东海及周边和平稳定。

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为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贫困人口减半国家,并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积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 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 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 000个,举办11 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84页。

以上事实表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和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的局面。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责任,与国际社会共同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独立自主地处理中国的内政,制定中国的大政方针,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放眼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猜你喜欢
世界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e时代
e时代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e时代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