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健脾和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性分析

2019-12-18 07:48杨胜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胃轻瘫主症理气

刘 旭,杨胜荣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可伴发多系统并发症,如胃轻瘫等,其属于一种植物神经病变[1]。2016年8月—2018年7月我院应用补气健脾和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0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2~71岁,平均(52.0±8.6)岁;糖尿病病程7~28年,平均(9.1±1.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3~71岁,平均(52.6±8.4)岁;糖尿病病程8~28年,平均(9.8±1.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⑴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的相关标准。⑵参照《胃轻瘫临床管理指南》(ACG,2013,1)诊断标准,①具有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痛等症状;②排除幽门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出口梗阻;③确诊胃排空延迟:X 线检查餐后4 h胃内仍有标志物存留。

1.2.2 中医诊断及症候分类标准 参照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脾胃虚弱型胃痞主症:胃脘痞满,餐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次症:大便稀溏,恶心欲吐,舌淡,苔白,脉沉细。

1.3 纳入标准 ⑴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⑵年龄30~75岁之间;⑶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遵医嘱服药、进行相关检查,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4 排除标准 ⑴伴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等;⑵具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者;⑶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服药及按时检查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宣教,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给予降糖药物治疗(降糖药物应避免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及双胍类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空腹<8 mmol/L,餐后2 h<11 mmol/L。

1.5.2 对照组 口服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03)每天3次,每次10 mg,餐前20 min口服。

1.5.3 治疗组 患者口服多潘立酮基础上辅以口服补气健脾和胃理气中药2次,具体方药为:白扁豆30 g,黄芪30 g,茯苓30 g,砂仁20 g,陈皮20 g,半夏15 g,山药15 g,太子参15 g,白术8 g,乌药8 g,木香7 g,枳壳7 g,生姜6 g等。由中药房煎制,共300 mL,早晚各150 mL,分两次口服。

1.5.4 疗程 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并随访8周观察复发率。

1.6 观察指标 ⑴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疼痛、脘腹胀满等临床主症评分进行评定;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中医证候积分表,记录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舌苔、脉象,计算证候积分;⑶13C-辛酸呼气试验测定胃固体排空。

1.7 疗效评定标准

1.7.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⑴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⑵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⑶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好转,甚至加重,证侯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7.2 胃固体排空时间测定 参照Ghoos 等[4]方法进行。患者在禁食12 h以上空腹状态下,口服实验餐:蛋黄与蛋清分离,将100 mg13C-辛酸与蛋黄混合,蛋黄与蛋清分别煎熟,患者食用2片配餐面包及煎熟的蛋黄、蛋清,并饮150 mL水,总热量为1046 kJ。基础呼气样本在服用实验餐前收集,进食实验餐要求在10 min内完成,在接下来4 h测试期内,将13CO2测试的呼气样本收集在100 mL呼气袋内,前2 h每15 min收集1次,后2 h每30 min收集1次,即分别于餐后15、30、45、60、75、90、105、120、150、180、210、240 min各收集1次,收集在呼气袋中的13CO2用选择性同位素红外线能谱分析仪(IRIS)进行测定,利用计算机拟合曲线及非线性回归法计算胃半排空时间(GET1/2)和延迟项时间(Tlag),GET1/2>150 min为胃排空延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主症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疼痛、脘腹胀满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疼痛、脘腹胀满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疼痛、脘腹胀满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ET1/2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GET1/2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ET1/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ET1/2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主症评分变化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ET1/2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66.7%(20/30)(P<0.05),具体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3.3%(1/30)显著低于对照组16.7%(5/30)(P<0.05),具体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临床较为常见,相关医学研究表明[5],其发病率为56%,其中一个就是胃轻瘫,糖尿病病程长,缺乏理想的血糖控制,均极易引发胃轻瘫,对血糖进行长期持续控制是首选治疗方法。目前现代医学大多采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物,联合甲钴胺、腺苷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6],糖尿病胃轻瘫属于“食滞”、“痞证”范畴,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中医病理基础,肾、脾、肺是其病位,阴损及阳随着病情进展发生,造成患者具有虚弱的脾胃,无力运化,因此饮食不化、纳呆腹胀,进食后进一步加重。补气健脾和胃理气法基本方中太子参、白术、扁豆、山药、茯苓、黄芪的主要功效为引起健脾和胃,半夏、生姜的主要功效为温中降逆,木香、枳壳、砂仁、陈皮、乌药的主要功效为和胃理气醒脾,诸药合用主要功效为补气、除浊、行滞、调气[7]。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8],中药健脾类药能够调整胃肠运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对植物神经功能进行调节,而一些行气中药,如枳壳、木香、乌药能够兴奋胃肠平滑肌。动物实验证实,乌药、陈皮等能够为消化液分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对消化功能进行改善;太子参、山药、黄芪、白术、茯苓等能够对血糖进行调整;吴茱萸、肉桂、生姜等温中药能够缓和刺激胃肠道,促进胃肠道张力、蠕动的增强。而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具有异常的胃肠平滑肌运动是其主要临床表现[9]。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0],在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中,补气健脾和胃理气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最终有效恢复患者胃肠运动。而补气健脾和胃理气法辅助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将二者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对二者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相关医学研究也表明[11-15],在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能够优势互补,将最佳效果发挥出来,一方面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早饱、上腹疼痛、脘腹胀满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随访8周,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轻瘫主症理气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糖尿病性胃轻瘫发病特点及对患者影响的调查研究*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对症治疗糖友胃轻瘫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理中化痰丸加味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