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针刺治疗内痔湿热下注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2-18 07:48伟,李丽,吕瑛,陈越,陈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泻法内痔大肠

李 伟,李 丽,吕 瑛,陈 越,陈 蓓

痔疮是指齿线部的血管性肛垫发生病理性下移、肥大及肛周皮下血管扩张瘀血、或破裂、或血栓所形成的团块。中医认为内痔多属湿热下注所致[1]。在中医治疗方面,除了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痔疮机制探索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疗效肯定,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合各年龄阶段[2]。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从肺论治针刺治疗内痔湿热下注证这一新思路,本研究选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针刺治疗符合内痔湿热下注证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64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同仁医院中医肛肠科门诊患者,按门诊先后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32例,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项临床观察。治疗组男71例,女61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4±8.2)岁。对照组男74例,女58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1.5±8.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4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成都会议“暂行标准”)拟定。症状及体征:间歇性便时肛门部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染纸、滴血或射血;大便或劳累后,有囊性肿块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复位或需手法复位或不能复位;肛门部异物感,伴有坠胀不适和疼痛。齿线上见红色囊性肿块,常见于右前、右后、左侧,表面黏膜充血、糜烂或有纤维化病变。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3]拟定。湿热下注证: 符合中医湿热下注证,可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治以清热燥湿。

1.3 纳入标准 (1)患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性别不限;(2)符合西医诊断标准;(3)符合内痔湿热下注证候。

1.4 排除标准 (1)混合痔外痔、炎性外痔及结缔组织外痔(前哨痔);(2)痔合并肛周脓肿肛瘘,直肠息肉,直肠恶性肿瘤或肠道感染性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对针刺疗法不能适应者;(5)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口服地奥司明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每天两次,每次2片,使用7天。针刺选穴:(1)基本穴:二白、承山;(2)大肠经相关取穴:天枢、大肠俞、曲池;(3)辨证取穴:湿热下注证取丰隆、阴陵泉。治疗组加用肺经相关取穴:中府、列缺、尺泽、肺俞。针刺方法:取适当体位,皮肤常规消毒下取40 mm×0.25针灸针,除列缺、中府外均直刺进针1寸,列缺迎经与皮肤成15°角斜刺1寸,中府向外平刺0.8寸。行针采用爪切进针法,基本穴行平补平泻法,其余均行泻法,列缺取迎随和小幅度捻转泻法,中府、肺俞、大肠俞小幅度捻转泻法,曲池、天枢取大幅度提插和小幅度捻转泻法,辨证取穴行小幅度捻转泻法。小幅度捻转时以见到拇指和食指前后运动趋势、捻转角度不超过180°为宜,大幅度提插以手腕运动带动肘部运动为宜。提插捻转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指针柄,在肺俞、天枢、大肠俞、曲池穴位置,中指侧压针身使针身弯曲成弓弩状,使针尖朝下腹腹腔肛周方向,令针气向此方向扩散。行针和导气时间每穴1 min,留针30 min。针刺隔日一次,每周四次,针刺八次为一个疗程,分别于针刺治疗第3周记录治疗结果,随访期分别为针刺治疗结束后2周和针刺治疗结束后1个月,记录随访结果。

1.6 疗效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临床痊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显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5%;有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无效:相关症状、体征积分减少不足30%。积分变化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观察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按4级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主要症状、客观体征进行评分(详见表1),并统计总分及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观察指标及评分记录

1.8 统计学方法 临床观察病例结束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治疗后,两组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肛门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在治疗结束2周、1个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比较

2.4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内痔病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约占门诊的70%~80%,是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痔疮,初期无症状时不易被发现,待血管扩张日久,出现肛门不适、疼痛、便血等临床症状[4]。痔疮发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如今医学界普遍认为,发生痔疮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及直肠末端黏膜下屈曲,从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5]。而《血证论》中云:“痔生于肛部,肛部与大肠直接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不足,则大肠秘结;肺气不畅,则大肠气机不利,气滞则血滞;肺脏有热时,则邪热下通大肠,均可发生痔疮。”不但道出内痔实证病因,还明确指出了痔的发生与肺的异常有着密切关系[6]。另外,《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医精经义》提出“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也为从肺、大肠联合作为切入点共治内痔提供了理论依据[7]。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通过俞募相配、表里共治取穴针刺治疗,来调节脏腑阴阳,“釜底抽薪”,引热下行,治疗内痔湿热下注证[8]。

针刺治疗内痔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针刺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并促进直肠静脉的血液回流[9];又能促进局部的血管收缩,加快血凝止血,同时促进痔核消肿复位、减轻肿胀疼痛等[10]。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表一里,气血相通,病气相传,本实验根据相关研究[11-17],以二白、承山为针刺基本穴,大肠经取穴天枢、大肠、曲池,肺经取穴中府、列缺、尺泽、肺俞,湿热下注证辨经取丰隆、阴陵泉。《肘后歌》记载“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别行经脉络于肛,二白为临床治疗痔疮的经验穴,取二穴用平补平泻法,能疏导膀胱经气,从而疏导肛门局部气血,清泄肛肠湿热、消淤止痛;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临床报道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配伍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大肠穴、曲池穴,能清大肠之火,手太阴肺经取中府、列缺、尺泽、肺俞,具有泄肺热调畅气机之效,足太阴脾经穴阴陵泉搭配丰隆穴利湿化痰,共凑清热利湿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5%、8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痔核充血情况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针刺治疗内痔湿热下注证患者疗效显著,从肺论治,脏腑合治,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猜你喜欢
泻法内痔大肠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内痔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内痔一般如何进行诊断呢
经肛周彩超与经直肠内彩超对内痔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对比分析
太阳穴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温和灸治疗嵌顿内痔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