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2019-12-20 03:04赵新影张曾曾
锋绘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素养思政教育

赵新影 张曾曾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还要求这些人才具备超高的职业素养。本文基于思政教育角度,分析职业素养培育中大学生存在的缺陷,探讨大学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对湾区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加强高校高素质人才的输出,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打好坚实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素养;大学生;思政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的重要任务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国家实现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一流人才是湾区建设的基础,一流人才不仅要具备与职业相匹配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其巨大的素质培养作用。

1 良好职业素养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是人们工作在岗位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从业者的主要表现是:在工作中,具备丰富职业知识技能、较高的职业道德、成熟的从业心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大湾区建设亟需大量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了重要部署,提到我们要在湾区内建设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新产业、新领域,湾区新行业大量涌现,尤其是新能源开发、先进制造业、大数据服务业、生态环保产业及海洋资源开发业等,这些领域都需要大量掌握创新技术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拥有良好职业操守,这对湾区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建设湾区的人才更应明白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也是湾区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首先,专业知识技能保证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湾区建设涌现大量高技术产业,从事各行业岗位都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否则工作难以进行,会延缓湾区发展速度;其次,良好的职業道德操守维护建设稳定安全,从事各项工作人员都应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会坚定立场,选择正确价值取向,湾区建设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知识才不会在国际意识形态交锋中受到威胁;最后,稳定的从业心态是不断探索的重要条件,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是世界上的第四个湾区,但是却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可供参考的经验有限,大量领域还需我们自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种种困境和阻碍,需要我们保持稳定心态,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进行湾区建设工作。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缺陷

由于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相应做出较大调整,但教育改革却相对落后,就业供需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企业招聘也非常困难,这就导致企业在招聘时尤其注重实践能力,高校为适应社会条件需求,一味追求应用型专业发展,往往忽视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作用。

2.1 轻视思政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影响

以往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尤其重视实用性专业,轻视了人文专业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个人品德、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都严重影响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品行,难以在社会行业中立足。高校思想政治课设置了五个科目,包括思想法律基础,党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代史和形势与政策,主要内容集中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上,其目的主要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知晓道德价值标准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正确的价值导向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肩负起建设湾区、复兴祖国的重任,并在职业生涯中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2 大学生就业指导片面化问题严重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主要为了解决大学生毕业求职中的盲区问题,如择业渠道、职业选择、面试技巧、劳务合同签订等,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了思想素质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思想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心理状态的不稳定不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而且,这门课程往往设置在毕业前夕,课时量少,但课程内容复杂繁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化课程内容。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间联系不紧密,融合性低是导致学生在从业中缺少部分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

2.3 教育理论与就业实践联系不充分

教育改革已大大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模式,尤其是应用型院校,但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仍不够充分。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灌输为主,教育改革促进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但在这类实际操作课程上学生人数多,课时数量少,指导教师有限,教学器材较珍贵,学生未能全程或全员实际操作,仍是以眼看为主,动手为辅。并且高校与专业对口的企业间合作不充分,无法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习资源,这也成为阻碍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原因。缺乏具体实践环境,职业素养只依靠思政理论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职业素养还须在实践中培养起来。

3 以思政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还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主要手段,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变化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本身与社会实际的关联性,强化思政教师的教学素养,以推动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

3.1 融合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课程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高校理论教育的指导,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无论是就业指导理论还是思想素质培养,都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为能使这两种教育的作用极致发挥,我们应积极进行两者的融合,构建思政教育就业指导平台,在开展敬业、诚信、和谐爱国等思想教育中融合就业指导理论,使良好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的工作言行中,并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加强思想引导,尤其是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更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无论是哪种职业,无论是几线城市,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职业,思政教育指导平台应有具体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更好规划职业生涯,消除心理落差感,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3.2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需要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师自身素质需过关,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及时与就业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做到两种理论融会贯通,以便为学生打好坚实就业思想基础;其次,教师自身应有良好职业素养,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为人师者必须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自身不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没有美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无法让学生信服,培养高素质人才即是一纸空谈。最后,高校应严格制定教师考核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必须依靠严格的考核制度,缺失制度就缺少标准,缺少标准就无法提高整体素质,高校除科研考察外,应更注重教学考察与师德考察,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及作风情况,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

3.3 打造大思政环境下校企合作新模式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还须在从业实践中实现,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启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模式,这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也能使他们在真正的工作中慢慢形成自身职业素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应加强对合作企业的考察,尤其是企业文化考察,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发展理念,很多企业发展理念与高校思想教育背道而驰,如不公平竞争、极端销售、洗脑模式等不健康思想大量存在。我们应严格把关这些企业,考察其思想是否符合社会主流,让学生到与思政教育理念一致的企业中培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导向作用,让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好自身职业素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湾区建设中,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R].2016-12-07.

[2]刘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159-160.

[3]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2017-03-05.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素养思政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