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2019-12-23 11:41
人文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天津资源历史

陶 静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文化影响,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天津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立足于系统化、精细化开发的目标,对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对策,具体包括:组合开发,丰富产品体系;协同联动,优化空间结构;深度培育,游客参与体验;传播文化,完善解说体系;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全域旅游,深化城旅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文化影响。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近百年间,天津成为直面国际风云变幻的前沿地区、国内政治势力进退腾挪的缓冲地带,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近代化的先驱地带。天津目前保留下来的历史风貌街区有12片,历史风貌建筑近800幢,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具有极高的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早在《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规划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文化旅游品牌,包括大沽烟云、小站练兵、扶桑市井、老城津韵、意奥风情等12个主题板块,期望通过天津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使游客加深认识天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探寻中国近代历史脉络。但是直至今日,很多游客对于相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游览依然停留于“走马观花”的表面化、浅层化,文化层面的深层理解与深度体验较少,距离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与价值体现依然有很大差距。思考如何针对现有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不足,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精细化开发对策变得非常必要,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另外,随着中国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逐渐成为独立于乡村存在的异质实体,城市文化也显露出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深刻影响着区域社会风尚,在丰富、提升区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引领区域文化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体转型。因此,本研究更多针对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进行思考。

二、相关研究回顾

周俊旗在《天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体系及其开发》中梳理了天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体系及其开发思路,是较早涉及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文献。之后的15年间,相关文献较少,主要研究包括:高红在《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中通过分析天津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形成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沈长智认为,社会动力旅游发展模式是天津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较好的方式,并在《天津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分析》中论述了天津近代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双重特性。

2010年开始,伴随着文化旅游融合趋势的渐显,相关研究增多,具体包括:杨颖在《天津近代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中通过借鉴上海近代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天津近代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模式;刘菲于《论天津近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中,首先分析天津近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天津近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提出了构想;柏琪琪等在《天津近代私家园林保护利用探析》中总结了天津近代私家园林发展没落的原因及保护利用现状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吕璇在《天津近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研究》中提出了天津近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的策略。虽然近几年相关研究增多,但是对于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尚未成熟,缺乏系统化和精细化,这也正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必要性所在。

三、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天津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50多个主要旅游景点中近代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约占一半,其中17个景点被整合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特色旅游品牌,包括2A级旅游景点2个,3A级旅游景点6个,4A级旅游景点4个。整体而言,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空间:点线成面

1860年天津开埠后,列强在天津先后设立9国租界,天津成为旧中国外国租界国别最多的城市。租界内留存的银行、教堂、商业、住宅、娱乐和教育等各种建筑类型作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节点,通过街道、河流等串连成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轴线,组成了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街区,呈现出了局部范围内的点线成面的空间特征。《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所界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8片(一宫花园、赤峰道、中心花园、劝业场、承德道、解放北路、五大道、鞍山道)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中的2片(包括解放南路、泰安道)基本体现了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不同的片区统一呈现出的点线成面的特征。

(二)时间:古今交融

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很多历史事件发生地及纪念地,例如经历了多次反侵略战争的大沽口炮台、天津教案的主要代表地望海楼教堂、觉悟社旧址纪念馆等。这些历史事件发生地及纪念地本身就是历史回忆的承载体,具有古今交融的特征。另外,很多相关建筑、园林等与现代天津城市风貌相融合,也是一种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体现。

(三)风格:中西合璧

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小洋楼,包括了古典复兴式、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等西方经典的建筑风格,与小洋楼并存的租界内的园林、街道、雕塑等也体现出明显的西方风格与相关内涵。受西方建筑、园林等各种相关风格影响,近代很多国人的私宅故居和国内的公共建筑等在整体风格上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因此,天津的近代城市风貌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风格,这也成为了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所属:公私皆有

上述中西合璧的近代城市建筑中,既包括服务于金融、宗教、娱乐、体育、教育等领域的公共建筑,也包括很多国内外名人的私宅、故居、园林等,从当时的产权、用途和价值而言,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公私皆有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归属方不但影响了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建造背景、文化内涵、建筑细节和保护状况,还对后续的科学保护和旅游开发产生了一定作用。

(五)内容:软硬并存

在空间上点线成面、时间上古今交融、风格上中西合璧、所属上公私皆有的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园林等硬件设施与配套,更是这种硬件设施与配套代表与体现的建筑、园林等风格与文化,还包括从近代直至今日在这些硬件设施与配套内居住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交汇的民俗、发展的文化,这些都是硬件设施与配套所承载的软实力。与硬件设施相比,以民俗、文化等为主体的软实力成为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成为后续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所在。

(六)产业:工商融汇

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还印证着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承载着时代的产业变革与行业风貌,造就了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工商融汇的特点。其中,工业遗产包括天津机器局、大沽船坞等,商业则体现在解放北路两侧的银行建筑、集中在和平路的商贸性建筑等,这种工商融汇的特征不仅是近代城市实力的体现,也是现代旅游开发活力的保障。

四、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天津已经具有对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意识,并且规划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文化旅游品牌,五大道风情旅游区、意大利风情街等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也在天津旅游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整体而言,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产品要素单一,系列化不足

产品要素单一,系列化不足是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本体的问题,也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横向产业融合有限,相关旅游产品在依托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现代城市休闲设施等城市旅游要素的融合不足,导致相关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产品内涵不足,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纵向产业链条较短,与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图书、影视、艺术、文化创意等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依托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视野仍较为狭隘,无法通过系列化、多层次的旅游开发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

(二)空间结构破碎,整合度不够

尽管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点线成面的基本特征,但是这种点线成面是局部的、在不同片区范围内的。从整个天津城市空间范围整体来看,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格局呈现出空间结构破碎的特点:金融类建筑主要坐落于解放北路,商贸性建筑集中在和平路、古文化街,居住建筑分布于河北区、河西区大营门、和平区五大道地区及中心花园附近,而仓库建筑则位于海河沿岸。

和平区五大道英式风情区、和平区中心花园法式风情区、河北区意式和奥式风情区、河西区奉化道德式风情区、和平区鞍山道日式风情区等典型的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区彼此之间并未形成紧密的空间联系,未能形成网络化的旅游产品线路。旅游产品开发并未在空间上充分整合相关资源,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开发、内耗竞争等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相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若不有效解决,将成为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升级发展的瓶颈。

(三)缺乏深度开发,体验性不强

深度开发与体验产品是让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活”起来、“动”起来,而目前的旅游产品开发更多的停留于静态开发、浅层开发,缺乏深度开发,导致游客难以对相关文化深度理解,降低了游客旅游体验的文化收获与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而“活”起来、“动”起来的旅游产品对于青少年、亲子游、国外游客等群体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与展现力。

体验性不强的旅游产品是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大忌,因为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本身就有一定的枯燥性,且很多游客难以很快地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间下与相关情境中去认知资源、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近代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尤为如此,因此需要通过体验产品的设计开发帮助游客认知资源、理解文化,进而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充分体现、内涵充分传播。

(四)忽视解说体系,系统性不足

旅游解说体系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极为重要,全面、准确、易于理解、吸引眼球的信息传递才能使游客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有正确到位的认知和理解。在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中,旅游解说体系极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导游员的服务意识与知识储备有待提升,他们的外语能力与讲解技巧普遍不高,很多导游词更新不足;其次,旅游标识牌缺乏足够的创意,未能针对不同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外观具有特色的旅游标识牌,部分标识牌的信息有待完善,多语种的旅游标识牌有待增加;再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旅游解说配套设施不足,智能触摸屏、二维码乃至专门的APP等开发、利用、推广不到位,难以满足游客对于信息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基于游客空间位移的解说体系还有很大差距;最后,解说体系未能实现与游客情感的相融、与游客思想的相汇。

(五)公共服务乏力,支撑度不够

公共服务已经逐渐成为衡量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来说,公共服务乏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城市公共交通与旅游交通方面,轨道交通尚未覆盖、旅游公交尚未开通、停车配套严重不足,是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的“通病”;其次,商业服务方面,高端商业服务不足,而低端商业价格虚高、质量难以保证,很多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字号”商业品牌如“狗不理”“泥人张”等也逐步在城市化、商业化、信息化等的冲击下发生异化;再次,智慧城市服务方面,相关的设施配套极为不足,具有车辆提示、无线网络、充电端口、自助购物和信息查询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公交站仅设置在天津滨海新区等部分地区,智慧化的城市标识牌系统等均有待完善;最后,城市志愿服务方面,志愿者的微笑也成为很多城市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需要一批具有主动服务意识、知识文化储备和讲解技能技巧的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

(六)城旅融合欠缺,全域化不强

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本身就是立足于城市本体的旅游开发,其旅游开发不能脱离城市,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城旅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对于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而言,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都点缀有缺乏保护与久未维护的相关设施,一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背后隐藏着脏、乱、差的破旧街道、民宅等,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因为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成为了拥有更好的外在风貌和城市配套的“城市文化孤岛”,而与之一墙之隔、一街之邻的非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却在视觉感受和城市配套等方面与其产生了明显的“界限”。

五、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策

基于上述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问题与不足,立足于系统化、精细化开发的目标,本文对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出以下对策。

(一)组合开发,丰富产品体系

依托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该是一种系列化、综合性、无边界的产品开发,应该是以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心,横向融合多元相关产品资源,纵向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形成组合化、立体化的开发路径。

一方面,将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现代城市休闲设施等城市旅游要素充分融合,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特别是选择在空间上相邻的多元要素进行横向融合,形成主题可以集聚、内涵足够丰富的旅游线路,如可以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与美国《时代》周刊发布的“2018全球最佳目的地TOP100”榜单榜首的天津滨海图书馆所在的天津滨海文化中心综合体相组合,形成“古今交融、时代变迁”主题的旅游线路,从当年闭关锁国、国力衰退被列强敲开国门到如今改革开放、主动作为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对于游客形成精神教育与内心震撼。

另一方面,延伸与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图书、影视、艺术、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链条,形成“历史文化+”的开发思路,形成一系列围绕某种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圈,并通过电子商务手段进行整合式的宣传与营销,将相关产业链条的产品销售与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宣传相耦合,形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综合产业链。

(二)协同联动,优化空间结构

整体统筹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以五大道风情旅游区为核心、以海河为主轴线、多组团式的网络化旅游空间结构。其中,以海河南岸为重点,形成以五大道风情旅游区为中心的集赤峰道、中心花园、劝业场、承德道、解放北路、五大道、鞍山道、解放南路、泰安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网,作为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中心区;在海河北岸则以意式风情街为中心形成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副中心区;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霍元甲故居等为中心形成不同的旅游组团,与主、副中心区相互呼应,整体构建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开发结构。

网络化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旅游开发在地理空间上的最佳模式。通过将以小洋楼为代表的单体点、以风情街为代表的步道线、以租界区为代表的文化面充分融合联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的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同时,在空间上充分整合相关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内耗竞争等非良性现象,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体验价值。通过整体性串联与局部性精致的开发思路,将慢行步道、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等理念充分融入,让游客慢下来体验历史、停下来品味文化,协同联动,在旅游空间上提升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

(三)深度培育,游客参与体验

根据不同的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游客,策划与之对应的体验活动,如在霍元甲故居可以策划易于领会且规模适中的公益性武术技艺体验活动,定点定时举办,在游客欣赏故居内陈列的霍元甲使用过的农具、兵器、生活用品、家具、文房四宝以及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会会旗等实物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游客参与武术技艺体验活动,深刻领会霍元甲作为中国武术迷踪拳的传人和发扬者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和强烈的爱国精神。通过体验活动的策划,让静态的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同时,还可以通过节庆活动来引导游客深度体验,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在一定时间内举办的主题明确、吸引力广泛的体验活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游客的集中性、交互性、情境性体验。如在秋季可以策划举办“秋之五大道”摄影大赛,通过游客在五大道旅游风情区的游览体验,拍摄秋季风光与风情建筑相融合的美图来参与大赛活动,引导游客停下来寻找镜头,细化多元的欣赏内容、探索独特的欣赏视角,进而深化体验。

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现实体验与虚拟体验相结合,开发以游客为中心、以空间为载体、以游程为线索的旅游体验互动与分享平台。游客可以在来到旅游目的地之前,就在旅游体验互动与分享平台上通过官方推广与其他游客分享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信息了解相应的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信息,孕育进行深度体验的知识储备水平与情感基础;游客在来到旅游目的地之后,可以通过该平台实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可以将旅游体验中的所见所想等分享给其他人进行互动;游程结束后,游客可以通过该平台的论坛、小组等形式继续深度分享或与他人分享交流、深度认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这种全流程的旅游体验互动与分享平台可以将文化体验开始于来途、高潮于进行时、升华于归途,将近代城市历史文化体验深度化、连续化。

(四)传播文化,完善解说体系

建立完善的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解说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传统的导游员解说依然是基础,通过培训、行业竞赛、轮岗等多种形式提升现有导游员的服务意识与知识储备,并促进其外语能力与讲解技巧提高,从旅游高等职业院校招聘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导游储备人才,通过专家修订、导游词创作大赛、游客创意等多种形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游客的导游词;其次,通过专业团队设计、社会公开竞赛、游客与员工灵感汇聚等多种形式创意旅游标识牌,针对不同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外观具有特色的旅游标识牌,确保旅游标识牌的信息准确、完整且具有多语种形式,提升旅游标识牌的艺术性与吸引力;再次,开发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旅游解说配套设施,特别是智能触摸屏、二维码、APP等,满足游客对于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最后,探索开发可以与游客情感的相融、与游客思想的相汇的智慧解说平台与资源库,立足于感情、融合入思想,将旅游解说逐渐演变为互动性、实时性的信息交互与多元演绎,将历史传播的形式活泼化,将文化传播的形式丰富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资源解说体系,实现全面、准确、易于理解、吸引眼球的信息传递。

(五)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

作为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与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相配套的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势在必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完善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内部及周边的公共交通与旅游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并设计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车体装饰与车站风格;开放旅游公交并设置专业旅游讲解员;完善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周边停车设施,形成在历史文化资源区域外停车而通过步行体系或者共享单车进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区域的游客流动模式,规划安全、便捷、舒适的步道体系和共享单车停车位。其次,适当布局高端商业服务,合理引导低端商业提升服务品质与转化经营理念,重塑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字号”商业品牌。再次,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旅游发展的融合,完善智慧城市服务相关的设施配套,建设包含智慧化城市标识牌系统、智慧化信息查询设施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以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为样板,将建设具有车辆提示、无线网络、充电端口、自助购物和信息查询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公交站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最后,与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周边社区等合作,建设一支具有主动服务意识、知识文化储备和讲解技能技巧的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队伍。

(六)全域旅游,深化城旅融合

改善目前在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存在的“城市文化孤岛”现象,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与良性的城旅互动推倒“虚拟围墙”,将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置于城市大格局中进行融合性、共生性开发。通过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带动周边城市配套设施的发展升级、提升周边区域的对外形象,进而推动周边区域的综合性发展。同时,通过多元路径提升整个城市特别是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区域周边对于历史文化旅游和城市旅游的支持,通过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宣传与正确传播,提升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等个人与组织对于相关近代城市历史文化的认知直至认同,进而引导个人与组织通过社区参与的形式支撑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通过深化城旅融合,实现依托天津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旅游和城市旅游对于城市发展的带动及城旅融合,进而实现全域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天津资源历史
如果天津有“画”说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天津卷
《天津之眼》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天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