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

2019-12-23 11:41
人文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时代

徐 望

数字时代,人们获取电影信息、挑选电影和观看电影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极为丰富的菜单面前,观众已不再对信息和资源感兴趣,而是更加关注专业细致、视角独特、切中要点的信息解读和资源筛选指导和服务。因此,电影评论除了对于电影创作生产具有反作用,还具有引导观众、引导市场的重要作用。电影评论能够帮助观众更加快捷、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各类电影信息,解读影片文化内涵。作为评判电影水准、改变影片影响力、帮助观众认知的有效载体,电影评论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获得了新发展。

一、数字时代来临

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延伸,可以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走过了这样几个时代:从口语时代到书写时代(文字时代),从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从网络时代到数字时代。当下,我们正处在数字时代。

理解数字时代,首先要理解数字化技术。对此,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数字化是把多种类型的信息转化为能够度量的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相对应的数字化模型,转变为二进制代码,输入计算机系统,最后进行统一分类处置的这一系列程序。”他进一步阐释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我们跨入数字化新时代提供了指南。依据他的观点,可以认为:自从电子计算机发明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无法摆脱数字化的命运,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类的一切生活形态都趋于数字化。

二、数字时代的传播特征

以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架构为基础的数字化传播,引发了传播媒介的大变革,最大特征是“去中心化”,逐步形成了媒体大融合、平台大运作、传播强互动、网络全开放、信息跨时空的数字传媒传播体系。新媒介的发展渐进式铸造了信息交易平台,互动与个性化服务的理念也被引入新媒介经济运营中,导致大众传播机制革新和传媒产业重构,促进媒介产业链和价值链重组。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驱动下,新旧媒介呈现一种多维的同生共存、融合演进关系。

数字化传播技术是文化全球化的重大动力引擎。其实质就是把图片、影像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一系列转化形成由0和1组合成的比特数据。由此,数据能够被复制、粘贴、组合、分段使用,形成数字化传播技术,信息不受地域的限制,实现“无重量”传播,既节约资源又节省时间。

虽然数字时代的话语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去精英主义”的“草根化”倾向,层次被削平的扁平化倾向,零散琐碎的碎片化、弥散漫布的无边界化倾向以及去历史化、去意识形态化、泛娱乐化、过度商业化等倾向,引发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但是数字化传播也有其天然的优势,包括传播成本低、传播效率高、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多、传播方式灵活和传播影响力大等。

三、数字时代电影评论的新生态

数字时代,电影评论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一不与数字化传播有关:第一,在传播空间上,以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的传播空间;第二,在传播载体上,更倾向于选择非主流媒体特别是微媒体、自媒体传播;第三,在传播形式上,呈现出碎微化(碎化和微化,一是细碎化/碎片化,即后现代式的碎裂解构;二是细微化/微观化,即微题材和微视角)、即时化(随时随地)、互动化、泼辣化(评论风格大胆泼辣,不拘一格)等鲜明特征;第四,在传播对象上,以80后为分水岭,主要定位于80后、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吸引新生代(也是网生代)的注意力;第五,在传播领域上,跨界化特征显著。

数字时代改变了电影评论的生态环境。随之产生网络、自媒体评论,并得到迅速发展,评论日益凸显出大众化、快餐化、娱乐化的特征。如今,影评不再是专业评论家或相关学者的专利,而发展成为观众表达观影感受,与作者、媒体产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产生口碑效应,形成社会反响的“草根化”活动。石文学在《数字化与商业化视野中的网络影评》一文中提到:“相比之下,传统的专业化、学术化影评在形式和内容、语言和风格上都显得曲高和寡,难以对广大观众产生实质性导向作用,服务社会的功能弱化,其传播对象主要是电影相关专业的圈内人。”不得不说,传统影评要切实发挥评价电影作品、引导观众选择、反作用于电影创作的作用,就需要迎接时代挑战,适时适度地转型,达到更加“接地气”的目的。套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评论,这个时代也有可能毁掉评论,评论正处在百家争鸣、众生宣泄的时代,也正处在与时俱进、泥沙俱下的时代。至于是好还是坏,主要取决于专业人士、观众和读者怎样审视这一时代。

四、数字时代电影评论传播体系建设探索

(一)坚守评论主旋律,正向引导社会公众

方向对于评论而讲,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对方向的把握和控制,决定了评论是否能够达到思想教育以及审美启迪的作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评论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对进一步强化评论活力、创新评论形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这个大数字时代背景下,只有把握控制好评论方向,才可以保障评论实现良好发展。而方向所指的就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总体要求。不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数字媒体而言,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这一原则来发展。除此之外,专业评论人员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在数字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内的积极内容。同时还要坚持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原则,在传播平台上发表正确观点,与大众展开朋友式的互动讨论,从而发挥电影评论应有的引导受众的积极作用。

在数字时代,不管是评论传播平台、评论传播形式还是人们接受习惯如何变化,高水准的评论还是要以尊重文艺规律,尊重创作实践为根本,真实反映作品品格,提出并解决创作中的问题,最终起到充实电影理论、指导创作生产、引导观众鉴赏的实际作用。

(二)适应新型传播环境,贴近大众接受习惯

当前传播环境急剧变化,媒介正在经历全面数字化的革命。电影本身的传播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电影评论的传播必然也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两微一端”的发展,让网络评论、自媒体评论的时效性优势更加明显,这类新型评论观点一般会第一时间让大众所熟知,成为“第一观点”,从而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传统媒体的评论极易受到新媒体舆论的影响,从而造成两种可能:一种是附和新媒体评论的观点,致使传统媒体评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降低;另一种是保持传统评论格调,虽然不乏独到深刻见解,但是由于传播力度和新兴媒体难以同日而语,受众有限,难以形成影响力,导致其本应有的权威性被大大削弱。因此,传统评论要发挥自身专业性强的优势,就必须改变传播定位,借助数字时代媒体大融合的“东风”,面向大众言说。

另外,电影评论要真正起到引导社会公众审美判断的作用,就必须贴近当前大众的接受习惯。数字时代的大众越来越倾向于浏览和阅读“碎片化”“视觉化”“动态化”的信息,传统型的长篇大论式的影评已经难以被大众接受。数字时代的影评应逐渐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图文并茂的样式呈现,以提升可读性,甚至可以直接以短视频方式呈现。

(三)紧盯媒体技术前沿,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时代呼唤优质的电影评论,优质的评论呼唤优质的传播平台,传播平台的升级离不开对前沿技术的应用。行业内大量领导专家都提出要充分借助移动科学技术,利用网络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拍摄等现代化技术,不断强化信息传播效率,借助H5语言等技术,形成多元化传播方式,不断提高信息表现质量。还要创建一批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的网络社群平台,拉近评论者与受众的距离,加强粉丝维护,发挥粉丝效应。

此外,还要加强对于传播平台的监管。一是强化意识形态监管,确保评论基调,在增强评论活力,倡导评论观点、形式、内容多样化的同时,注意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监管,强调评论的原创性,防止“洗稿”等“二次开发”现象发生。

五、挖掘培养数字时代新型电影评论人才

(一)尊重人才的个性与才华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分享的时代。网络上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将自己的才艺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展示。比如:PaPi酱快语速、言辞犀利幽默、针砭时弊,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对文化现象、社会状态的理解认识;回音哥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布歌曲,通过戴面具展示给众人另一面形象,以好歌曲吸引了众多粉丝追捧;人民日报“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主创团队转变时政评论话语体系,运用灵活多变、内容生动、讽刺泼辣的语言撰写文章,让人们亲身体会到政治其实也很有乐趣,完成了“做让年轻人爱看的时政报道”这一目标。同样的,新时代的电影评论需要有个性、有才华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不是板着脸严肃说教,也不是没有任何责任心地吐槽、调侃,而是以真切的体验、真实的感受、真诚的表达为基础,以不羁的个性来展示创新才华,使得受众耳目一新。

(二)注重新型评论人才的厚积薄发

网络媒体中不乏仅靠颜值吸引眼球、靠制造文化事件成名的,这些人往往最后成为过眼云烟。只有专注于原创性内容生产,较好地把握住受众心理,并在内容的呈现上渐趋理性的网络传播者才能保持长久优势,优质的内容才是立身之本。新型电影评论人才要抓住市场需求,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迅速客观解读电影文化现象、影片故事、影视圈事件的碎片化内容,在革新外在形式的基础上,持续提供优质内容。

影评人需要同时抓住长期、重点的电影文化现象和近期、焦点的电影文化事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让每次评论既有时效性又有普适意义,在传播效果上胜人一筹。同时还要有很强的信息甄别和提炼话题的能力及相应写作功底,只有这样,才能让评论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够产生指导借鉴意义,彰显评论正能量。

(三)强化全媒体评论人才培养储备

当前,我国电影评论才人十分匮乏,队伍建设步伐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发展需求。尤其是处在时代新旧媒体迭代和融合之际,新媒体的冲击造成传统评论阵地急剧萎缩,而在新媒体上发声的新型评论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储备现状堪忧。

对此,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基于现有人力资源,着手培养符合现代新媒体发展特点的评论人才,用开放的胸怀吸收一批有影响的草根文艺评论者,“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群众离社会最近,离艺术的本源也最近;另一方面,新媒体要对新型评论人才开展的专业化的培训,提升其评论水平,使其能够言之有物,而不是通过出位言论、奇葩言行去哗众取宠。如今新媒体平台实现了网民的畅所欲言,比如“点赞”“吐槽”“拍砖”这些词汇都来源于网民在评论领域的发声,在影视领域已经有一些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成为颇有影响的草根艺术评论者,也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庞井君在《网络文艺:焕发青春力量,培育审美场境》一文中表示,传统媒体可以进行有效筛选后,将其作为评论人才储备,适时登上主流媒体的平台。比如编剧史航,在以犀利言论对峙郭敬明处女作《小时代》后引发网友关注,目前在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多次对文化现象、事件发表评论。这样的评论人才库一旦建成,可以在“中央厨房”优化生产流程的供需部署下,有效拓展评论节目,让评论人才的交流形成良性循环。

(四)以专业团队为专业人才保驾护航

术业有专攻,如果说电影评论人才需要在全媒体思维的基础上着力于评论内容的精益求精、评论形式的推陈出新,那么,分工精细化的专业团队则会为名牌节目、著名评论员保驾护航,包括网红评论员形象包装、官微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粉丝群维护等。专业的团队和分工协作有助于媒体机构使用多种工具和手段,第一时间推出评论节目,并随时更新、互动,在各个网络传播平台上推送,借助好形式让好内容不被公众错过,为树立评论品牌,进一步开拓品牌价值夯实基础。

结语

在数字时代,人们发布评论和阅读评论的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少数人评、多数人读转变为多数人评、多数人读。今天,人人都是评论者,但并非人人都是评论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电影评论传播的新发展,要关注影评体系、影评媒介、影评人才等的新发展,要研究如何使得新型影评既能点评电影作品,又能传播电影文化;既具有专业水准,又能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不至于流于说教。总而言之,这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一些理论空白亟待填补。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时代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