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经图》中的溺水人形象

2019-12-24 01:17殷燕
青年时代 2019年31期
关键词:宗教

摘 要:《九色鹿经图》中溺水人的形象被设计成捕蛇人,为什么与“蛇”密切相处的人,大都是反面喻象。这从印度佛教、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等都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被选定为溺水人形象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渊源。

关键词:《九色鹿经图》;溺水人;宗教

敦煌壁画《九色鹿经图》绘于莫高窟257号洞窟西壁中部,时属北魏。它是敦煌壁画的经典之作,是美术绘画史的参模,是洞窟艺术的巅峰。

这幅受人欢迎的连环画式的本生故事画,后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拍为众所周知的《九色鹿》动画片,于1981年完成。该片完全沿用敦煌壁画风格,线条流畅,人物清朗飘逸、画面色彩绚丽。

一、壁画内容

古印度恒河边,有只身着九种毛色的神鹿,光彩夺目、气势如虹。有天,一捕蛇人失足溺水,九色鹿闻讯救起,当捕蛇人要报答它时,九色鹿不要回报只求他保守见过自己的这个秘密。捕蛇人满口答应,谢恩而去。另一边的宫殿里,王后梦到九色鹿,被那流光溢彩的外表所打动,她心怀私欲想将鹿皮做褥子,鹿角做打拂柄。国王爱妻心切,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重赏之下,捕蛇人背信弃义透露了秘密,并替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得到森林里小动物的通风报信,但终究没来得及逃开。当它再次见到捕蛇人时,内心悲愤潸然泪下。它口吐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国王悔悟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捕蛇人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1]。

二、溺水人形象的设计

为什么溺水人的形象被设计成了捕蛇人,而不是其他臭名昭著的强盗、小偷、骗子、杀人犯等心理本身阴暗、贴着标签、怀着不同阴暗价值观的个体。

蛇本身作为冷血动物,无足却能疾步如飞,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存。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仑[2]。人们害怕它,躲避它。跟它打交道的捕蛇人,也“人即动物”的被贴上“狡诈”“邪恶”“心怀不轨”“忘恩负义”等反面标签。

古代,有罪之人的棺材上大多刻有蛇的图形。埃及神话中的阿培普蛇是黑暗之神;巴西神话中大蛇控制黑夜;希腊神话中大蛇假传宙斯命令,蛊惑人类并带来疾病瘟疫,自己却长生不死[3]。这些与蛇有关的人物形象,凸现了民族信仰的文化导向。

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三部曲《俄瑞斯特斯》中,克吕泰墨斯特拉这一具有道德批判色彩的角色,被作者比喻为一条缠住大鹰的蛇;《阿伽门农》中,对丈夫不忠并伙同情人谋杀亲夫的克吕特美斯特拉,被诅咒为“两头蛇”;在莎士比亚剧作中老哈姆雷特称克劳狄斯是“毒害你父亲的蛇”,李尔王称自己冷血女儿是“无情,比毒蛇的牙齿还要多么使人痛入骨髓!”,安东尼称埃及女王克莉奥帕特拉为“充满吸引力,却不牢靠,是尼罗河畔的花蛇”,多处以蛇喻人;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在《蛇》中对蛇的秉性进行揭露讽刺:“不管毒蛇如何伪装,它始终是可憎可恶的。”歌德的《浮士德》中靡非斯特就是蛇一般的魔鬼形象:狡猾冷酷,厚颜无耻,是一个“粪土与邪恶合成的畸形怪物。”[4]西语古典中“美杜莎的头”也被比喻成恐怖或丑恶的事物(美杜莎本是貌美的希腊少女,因与海神波塞冬私会,失去贞洁,被雅典娜得知,恼羞成怒,将其头发变成了一堆扭曲密集的小蛇,任何看到她的样貌男人都会石化)。这些描写蛇和与“蛇”密切相处的人的反面喻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三、被选定为溺水人形象的宗教文化渊源

(一)佛教

从传入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来说,佛教由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其对敦煌壁画、经书的影响至深。印度教对社会行业划分最大的特点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祭祀和文化教育。刹帝利(武士)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吠舍(平民)为第三种姓,从事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奴仆)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体力手工劳动等。同时,各种姓还派生出众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5]。

除过身为奴仆的首陀罗,捕蛇人属于种族中的吠舍,地位低贱,被高等级歧视,“低种姓=低道德”成为普遍观念,这种等级制度世袭,可逾越。而九色鹿是鹿王本生,是婆罗门,是地位最高的种姓。

这种种族制度还带来所有权、债法、婚姻、家庭和继承、刑罚等方面的一系列不平等。例如,低级种姓冒犯高级种姓的刑罚处置,特别残酷而野蛮,首陀罗若在婆罗门面前放屁,会被切去肛门;如果他抓婆罗门的头发、胡须或脖颈,就会被斩断双手。这样就不难理解《九色鹿经图》中“低种姓=低道德”的捕蛇人由于恩将仇报、不守诚信,出卖高种姓的九色鹿,最后被惩罚的浑身长疮,满口腥臭的情况了。同样在印度传说中也能看到,与“蛇”和“捕蛇人”有关的形象。例如,亚穆纳河中叫迎梨耶的蛇妖危害于民,最后被英雄黑天所除[6]。

再次,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元素也在其中——蛇与报应。“捕蛇人”因私欲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种下“业”的恶果,所以他要忍受“口舌生疮,疾病缠身”的报应。例如,盂兰盆节的源头便是来源与梁武帝超度他犯了“嫉妒心毒”的妻子的“业”,他的妻子身为皇后“生前最妒,凡帝所幸宫人,百般毒害,死于其手者,不计其数”“死后变成蟒身,受此业报。因身躯过大,旋转不便,每苦腹饥,无计求饱”[7]。梁武王念夫妇之情,为了超度“化为蟒蛇,深受其苦”的妻子而写了《梁皇宝忏》。此卷在佛教流行甚广、盛行不衰,是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读本。

(二)《圣经》

从《圣经》中“蛇”的隐喻来说,“蛇”被指认为魔鬼撒旦的化身。《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听信“蛇”的谗言,吃下了善恶树的果子,有了羞耻心,人类开启了七情六欲,最终被耶和华赶出伊甸园,并对蛇和夏娃都进行了惩罚。蛇这个魔鬼使者,口蜜腹剑将人类拖向黑暗堕落的罪戾行为,将永远受到诅咒和惩罚。

从《圣经》创世纪三章十四节开始,耶和华神这样诅咒蛇:“你既作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耶和华神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蛇从此就变成的蛊惑人心,诱人步入邪恶的化身。捕蛇人长期与蛇打交道,受到蛇的蛊惑,或者是捕蛇人“同流合污”,同化成蛇一样的蛇蝎心肠、恩将仇报、反咬一口的恶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

从中国古今文学、传说、成语谚语、梦的解析等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古代和现代名家对蛇也多有邪恶恐怖描述。

从先秦古籍《山海经》书中出现的珥蛇、操蛇、践蛇[8]。《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的“食象”;战国《孙叔敖与蛇》砸死两头蛇;《蛇和雷神》雷神劈蛇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中钩蛇“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西晋张华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的蝮蛇“哲啮草木以泄其气,草木即死亦杀人”;朱熹的《小学·嘉言》中:“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明代《绣谷春容》篇下《卖妻果报录》中的妇人“化形为蛇”进行复仇,“一日,(此妇)忽长吁而逝,黑氣弥漫,口有巨蛇跃出,居人甚骇”;再到民间《农夫与蛇》的农夫救蛇,反被蛇咬的寓言,反映的都是蛇毒、丑、恶的卑鄙“小人”的特征。

人是动物这一隐喻,在文字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关于蛇的现代成语和谚语:地头蛇、蛇头鼠眼、蛇蝎心肠、佛口蛇心(比喻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牛鬼蛇神、三蛇七鼠(比喻为害一方)、龙蛇混杂(场面混乱)、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皆反映出蛇的阴险奸狡和狰狞面目,以及人们对蛇的恐惧。

同样,蛇与迷信和巫术搅和在一起,也被赋予了不吉祸兆。例如迷信认为,梦中被蛇咬,朋友之间会有矛盾,会被朋友恶意陷害;梦见跨过蛇行走,会疾病缠身,会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梦到蛇钻进家里或怀里,婚姻会出现波折等。在中国台湾,梦见蛇意味着破财;梦到被蛇缠腰,将会遇到很多麻烦事,会给他带来烦恼和忧虑。

四、溺水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早时大量壁画和雕塑,大都传达一种阶级统治思想,换言说,封建阶级统治者利用这些与民众密切接触的媒介,创造出符合上层建筑思想的艺术形象,是为了更好教条大众,统一思想,以达成维稳的目的。艺术中但凡与蛇息息相关的人物,大都被各国统治者定义为邪恶、多变、冷血的化身,而广泛传播内容的壁画雕刻、书卷文稿、口头故事等,就更不用多说了,所以《九色鹿经图》中溺水人形象被设计为捕蛇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倪怡中.佛经故事传说与敦煌壁画[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2]倪正芳.中西蛇文化审美[J].求索,2001(2):89-91.

[3]朱玲.图腾、神话主角与原型置换:“鹰/蛇”文化符号的人类学阐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90-95.

[4]来炯.蛇在日耳曼文化中的形象:蛇年说蛇[J].德语人文研究,2001(1):11-15.

[5]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美]塞诺克雷默.世界古代神话[M].魏庆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8]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殷燕(1987—),女,汉族,甘肃敦煌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宗教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宗教文化交流在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且虔诚,且宽容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