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精神源流探究

2019-12-24 01:17王佳乐
青年时代 2019年31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摘 要:“五四精神”是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意识形态力量,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对诞生于中国的“五四精神”的分析解读,就既要把握其偶然性,也要把握其必然性,这样才能将五四体系科学地构建起来。厘清“五四精神”诞生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去深度把握“五四精神”。因此,“五四精神”及其源流探究旨在理清“五四精神”形成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通过对其力量源泉的分析、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理论与现实依据,使“五四精神”的精神源泉得到保证,进而使得“五四精神”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彰显与弘扬。

关键词:“五四精神”;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引言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了“五四精神”的科学内涵,认为五四运动凝结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此后,国内学术界对“五四精神”这一概念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讨论与研究,对“五四精神”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内在逻辑等方面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作为一种特定时代下中国人民所凝练出的社会意识,历经100年依然鲜艳如初的“五四精神”必然有着使其茁壮成的根源所在。仅仅结构化的去了解“五四精神”是什么、怎么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使其得到最好的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所蕴含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它所展现出来的这些,我们应深入其中去“溯本求源”,将其蓬勃发展的精神源泉去发掘出来并加以使用。这不仅能使“五四精神”得到更合规律的发扬,而且其动力源泉同样可以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伟大力量。所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背景,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去结构化分析,可以将“五四精神”产生并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归纳为如下三点。

二、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民族精神的根本认同

“五四精神”诞生于中国绝不是偶然的。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依存乃至交融,最终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而这就是“五四精神”能够形成的底蕴之所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外来侵略者漫长的剥削和压迫,中华民族的制度遭到破坏,文化受到冲击。许多国人对中国产生了焦虑和怀疑。与此同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了对文化的自觉和对现实的反抗,而这就蕴含了“五四精神”诞生的契机。“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了先驱们的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情怀。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贫穷落后的祖国遭受欺凌之时,在生死恐怖之下依然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自觉地将“个人的出路与整个民族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解决自己民族文化的出路问题视为解决个人出路问题的基本前提和首要内容”[2],将解决自身祖国的前途问题视为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前置条件和首要因素。用行动表明了其对于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彰显了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爱国情怀。以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作为“五四精神”的创造主体,更是自受压迫以来便自觉进行创办报纸、宣传思想、领导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寻找救国道路的探索,体现出近代中国青年深深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这种自觉和认同,在五四运动爆发之时,更是达到了一种顶点,催生出了伟大的五四精神,并进一步使其迅速的成长起来,使之激励着中国青年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敢为人先、勇于奉献。

三、源于对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真理的坚定追求

中國人民在探索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真理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因为他们深知单纯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改变不了近代中国面临的磨难,而是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引,才能使精神转变为物质力量,才能使中国人民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给中国人民的思想牢笼打破了一道缝隙。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一声炮响“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3]。马克思主义的到来,给面临困境的无产阶级带来了最崇高的理想和最科学的理论。自此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看到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在何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伟大之处在就在于它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这一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4]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五四精神”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使得许多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情得到了理论的承载,也开始探索到了正确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五四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核心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灵魂核心。她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5]。马克思主义的到来给“五四精神”的力量发生提供了理论载体。“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其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更是“五四精神”得到发扬的现实载体。五四运动的爆发得以“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各种新思想的传入开辟了道路”[6],所以马克思主义才能冲破思想的牢笼,来到中国人民面前。正是有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会有诞生于中华民族的中国共产党,“五四精神”才得以继承和弘扬。可以说,因为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的传播,所以在其中国化道路的不断探索中,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在抵抗侵略和压迫中得以承载;“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得以弘扬:“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在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道路上得以彰显。

四、源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坚定信心

在漫长的寻求救国道路的过程中,有人失败放弃,也有人恐惧投降,但是更多的中国人依然走在寻求复兴的道路上。虽然历经了许多磨难,但陈旧的中国依然诞生了一些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未放弃过对祖国自救之路的探索,而是始终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新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其科学的理念使得这些先驱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在这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五四精神”能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大众不畏牺牲,甘于奉献。这是因为这些伟大的中国人民始终坚信中国必将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国家必然会实现独立富强,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巨大的牺牲昭示着近代历史对待中國的残酷,但也宣示着共产党人从未动摇的信心:占了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古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并深知“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停止。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面前”[7]。对中华民族未来的信心使得“五四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些革命精神能够得到凝练和升华,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其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流就在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这种希望不是空的,全世界社会经济的形成已经接近了这一点,只须加上多数人的努力,几十年功夫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新时代下,习近平强调:“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进步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已经进入了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把握“五四精神”凝聚和弘扬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一名“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并“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王文兵.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变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永春,张新洲.毛泽东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佳乐(1995—),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