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青年的历史担当

2019-12-24 01:17许晴
青年时代 2019年31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

摘 要:五四运动距今已有百年,一百年来,五四运动的影响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对国家沉沦的深刻体察和对国家出路的不懈探索,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开创精神应该代际相传。五四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走上了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为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且重任在肩,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并自觉团结于党的领导下,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方向前进,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历史担当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是青年对中国出路探索的必然结果

从1840年开始的各种运动,其实都是中国各个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他们渴望找到一条可以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对抗的道路,解决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甘当社会的脊梁,在内忧外患中救亡图存,接续探索中国的出路。他们认为正是由于一切旧的文化、思想阻碍了国人进步,导致国人思想麻木愚钝,国家变革才难以进行,所以他们力图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于是以陈独秀为首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传播新思想,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建立现代国家和民族独立的目标。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适宜的舆论环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青年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疑虑。战争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繁荣,而是毁灭与废墟,梁启超和法国留学生等亲眼目睹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灾难与混乱,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工人失业时常发生,所谓的自由、民主、正义不复存在,“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自己先生的奥秘,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1]。资本主义带给世界的不是和平而是灾难,这不能不引起知识分子的极大震动,中国人开始重新考虑道路的问题。正如李大钊所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虑。欧洲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2]

(三)十月革命为中国青年提供可操作的范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于迫切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国青年和工农群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俄国的困境和中国很相似,国内有封建主义的压迫,国外又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要革命,就需要革命的学说,要反帝,就需要反帝的武器。”[3]俄国究竟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抵抗这两大敌人,这引起了中国人对“俄国的路”的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目光开始从西方转向东方,看到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看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救亡图存的有力武器。

(四)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巴黎和会的失败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以深刻的教训,如果说五四运动以前,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他们的领导者都对资本主义国家抱有一定的幻想的话,那么从这时起,青年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彻底结束了。巴黎和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当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中国时,青年学生难以掩饰心中的怒火,5月4日,两千五百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准备游行,五四运动爆发了。

二、五四运动为中国青年运动奠定方向

五四运动以后,青年知识分子得出一个重要的启示:工人阶级力量强大,必须深入群众,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国家才能获得新出路。从这次运动中,青年学生发现了工人阶级和群众的力量,上海学联在告同胞书中承认,“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4]。这次事件教育了青年学生,因此,五四运动之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建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他们穿上粗布衣,到工人阶级中去,到群众中去,主动做宣传工作。这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邓中夏在北京的活動,便是这种结合的典范。邓中夏领导下的许多同学经常在长辛店和南口铁路工人中工作,那里条件很艰苦,邓中夏与工人同吃同住,过得很自然。他是湖南人,在与工人的交谈中却能突破语言上的障碍,谈笑自若。“我曾亲眼见他在车辆修理厂中活动,与工人打成一片”,他们之间“殆已结成了深厚的友谊”[5]。此外,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就是在与工人群众接触、在社会调查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向警予等。这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也为中国青年运动奠定了正确的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6]

实际上,五四运动以后,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选择了建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许多青年在实际锻炼中逐步成长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他们代表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三、新时代青年要有历史担当

站在新起点回望五四,我们不仅要重温那些历史事件,更要从这些事件中得到更有意义的启示。

(一)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承担民族复兴大任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7]。“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敏感的晴雨表。”[8]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这一代青年中实现,他们不仅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成果的享受者、拥有者,这意味着新时代的青年和五四时期的青年一样,都处在了国家发展变化的关键期。新时代的青年也要继承这种精神,顺应历史潮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9]。

(二)青年要自觉团结于党的领导之下

“中国共产党是五四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10]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传播,各种主义盛行,青年知识分子经过对比与斟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并于1921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1]青年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青年要铭记历史,理解历史,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今天的伟大成就和幸福生活,就难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今天的青年要自觉团结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放飞青春梦想。

(三)沿着正确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前进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际遇,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时代,离开时代主题的个人奋斗没有任何意义。”“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和方向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也就是说,广大青年只有将个人理想与时代潮流同向,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新时代的青年要沿着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深入群众,积极实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起来。

四、结语

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的一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新时代青年应该继承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团结于党的领导之下,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中开拓进取,不断探索中国发展之路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前进,2019(5).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9]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1999(10).

[10]闻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運动的时代主题[N].人民日报,2017-9-12.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基层党员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17CDJ004)

作者简介:许晴(199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青年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每周评论》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