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小组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2019-12-24 01:17侯世武
青年时代 2019年31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献综述

摘 要: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重要专业方法之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理论和实务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重点阐述中西方对小组工作各自的概念界定、在实务领域运用的工作模式和服务范围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小组工作发展的期望。

关键词:中西方;小组社会工作;文献综述

一、小组工作的界定

关于小组工作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观点。M.Murphy从小组的作用出发把小组工作界定为: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来增加人们的社会功能性。H.Trecker认为,小组工作是一种方法,它由知识、认识、原则和技巧所组成,通过个人所在社区机构中的各类小组,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引导小组组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促使组员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旨在达成个人、小组和社区发展的目标。G.Konopuka定义为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提高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性,并协助每个人更加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和社区问题(席小华,2009)。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的教材《小组工作》中将小组工作定义为小组工作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

二、中西方小组工作的发展

小组工作在欧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小组最初是一种社会服务形式,在教会主持下开展各种活动。最早由基督教男青年会(YMCA)和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在19世纪50年代建立,成为正式组织,并提供小组服务。

十九世纪后期,睦邻组织运动发展起来。1884年在伦敦成立汤恩比馆,1886年在美国成立睦邻公会,简·亚当斯1889年在芝加哥成立赫尔馆。这些睦邻组织旨在为贫困者提供去的地方,并丰富他们的生活。

20世纪初,波士顿内科医生Joseph Hersey Pratt最早开始使用开展小组的方式进行教育和精神健康活动。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方法开始出现在医院、家庭中,并逐渐从医院转到有情绪问题的人群中。这一时期对小组工作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的研究也开始增多。20世纪3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快速发展,关于小组的研究趋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实务领域则在医院中开展的小组较多。1946年,美国Grace Longwell Coyle(格蕾丝·朗威尔·考伊尔)在全国社会工作年会上提出“小组工作应是社会工作方法”被大会接受,从此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20世纪50~70年代,小组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实务层面来看,小组工作应用到家庭辅导和治疗、个人成长等方面;从研究层面来看,50年代主要关注小组工作的治疗功能,60年代出现了“对质小组(encounter group)”等新型小组工作方法,70年代开始出现针对小组工作实务的专业机构,1973年美国成立了小组工作专家协会,即the Association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ASGW)。20世纪80年代至今,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50年代关于咨询研究的文章只有5%是关于小组工作的,70年代小组工作研究文章占比上升到20%,80年代上升比例更加迅速。理论文章大量出现的同时,不同形式的小组也涌现出来,如自助小组、发展性小组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小组等。

中国小组工作发展历史不长,但是以小组形式开展工作的做法历史悠久。最初是通过基督教青年会进行传播,除了发挥传教的功能外,同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1885年,中国出现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20世纪初,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带动香港地区小组工作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五种类型的小组工作,包括私人办的社会救济福利小组、官方办的社会救济福利小组、宗法性的社会救济福利小组、宗教性的社会救济福利小组以及外国人办的救济福利小组。这几种小组之间存在交叉。小组工作的正式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高校教育开始,逐步向社区服务领域延伸。1972年,中国社会工作整体走向专业化。从2007年开始,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必考内容。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

(一)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用到许多小组工作模式。历史上Papell和Rothman(1966年)概念化了小组工作实务的三种工作模型,它们代表了小组工作模式的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目标模式认为每个组员都能够影响到社会的改变;二是治疗模式通过小组参与促进个人的治疗;三是互惠模式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到1980年,帕佩尔和罗斯曼引入了小组工作的“主流模式”,其核心要素是互助、共同目标和非合成经验,为小组社会工作提供了定义。

中国目前的小组工作实务主要采用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以及发展模式这四种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是通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适用于各种弱势群体。这一模式目前多用于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组织机构开展社区工作,如开展扶贫工作、帮助社区中的残疾人、团结社区妇女等。互惠模式认为在助人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过程中,个人一直被塑造,同时也一直在塑造别人。互惠模式要求组员之间在工作中充分溝通与理解,但由于中国人较为含蓄的性格特征,这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并不显著。

实务研究发现,这一模式在推动儿童及青少年成长、解决工作生活压力、降低老年人孤独感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效果。治疗模式是以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治疗模式多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在一些医疗机构的服务中较为常见,但是严格意义的治疗型小组社会工作还有待发展,可较为广泛地运用在偏差行为矫正、医疗和精神病服务、社区特殊群体以及学校社会工作中。发展性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宣泄阻碍个人有效完成社会行为的负面情感,促使个人有效完成社会行为。在中国,发展型模式通常用在学生成长小组、退休人群适应新生活以及外来人群适应社会方面。

(二)应用范围

《Social Work with Groups》一书界定了社会能力较差的人群特征,并梳理出容易发生社会失调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似性,通常包括发展性亲社会儿童、家庭中有酒精依赖成员的儿童以及因生理和(或)发育障碍而社会功能受损的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地社会工作实务机构的成立,“小组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CNKI检索显示,截至2019年,以“小组工作”为篇名的中文文献达到3500余篇,英文文献达到8900余篇。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也出版了小组工作的案例汇编,以记录基层社会工作者的小组工作实践经验。中国运用小组工作的领域主要有自我成长、拓展训练、生命教育、婚姻家庭问题处理、亲子关系、特殊儿童治疗、特殊家庭支持、失业贫困支持、人际交往学习、就业辅导、疾病治疗和康复、离退休适应、社区矫正、戒酒戒赌戒毒服务、灾后重建、育儿技巧学习等。小组类型主要有学习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互助小组、自助小组、治疗小组以及兴趣小组等。

具体应用的方面包括行为不良学生教育(席小华,2009),农村留守儿童(冯亚荣,2011;贺燕,2011),社区矫正(杨彩云,高梅书,张昱,2014),城市流动人口(彭佳慧,2016),青少年抗逆力(于文宏,2017)、问题青少年(洪丽娟,2016)等青少年小组,大学生新生适应(高梅书,高松燕,2010;史立伟,2017),大学生成长(高云娇,郭兰亚,赵跃华,2010),老年人社会工作(付再学,2007;周献德,沈新坤,2009)等。

此外,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将小组的形式运用到了其他方面,如社区兴趣活动小组、志愿者培训(王婷,2019)、第二语言学习等。关于这些领域的小组是否和社会工作领域所定义的小组工作有所不同还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运用到小组形式的工作领域都强调小组合作、成员参与以及积极的情感氛围。并且小组的形式都在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关文章与研究报告都表明“小组工作”方法效果明显,并受到了组员与机构的欢迎。

四、展望

在西方国家,一些学者提出希望采取通才取向来要求社会工作教育。通才取向社会工作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在不同的领域应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工作者尽早了解他们的案主,以便在开展工作中尽快进入助人的状态。

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如前文所述,现在对小组社会工作可应用的范围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探索,从实务效果来看,不少机构、高校在各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案例。但是,小组工作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地方。本土小组工作还处在初始阶段,小组工作者训练不足,在过程中较为被动,依赖因游戏或活动而产生的组员间自然交流来发挥作用,还无法做到运用团体动力带动组员转变(张宇莲,2009)。因此,中国的小组工作需要多结合中国的政治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对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培养小组工作人才,总结出更加适合中国的小组开展模式,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梦,张和清.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小组工作(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方煜.小组社会工作在改善隔代教养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3]于文宏.小组工作介入城市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探索[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31(6):67-70.

[4]史立伟.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7(3):117-120.

[5]洪丽娟.农村留守自伤行为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小组社会工作干预[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6.

[6]彭佳慧.来深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小组工作模式的探索:基于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实地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1):25-32.

[7]杨彩云,高梅书,张昱.动态需求取向:小组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探索性研究——以N市C区社区服刑人员角色认同小组为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1):1-8.

[8]冯亚荣.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9]彭善民,顾晓丹.“生命之美”:疾痛视域中的乳癌小组工作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39-47.

[10]贺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青年探索,2011(2):76-80.

[11]高梅书,高松燕.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实务探析:以南通大学“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9):34-36.

[12]徐选国,陈琼.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模式建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新领域[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7):53-55.

[13]高云嬌,郭兰亚,赵跃华.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成长实务探析:以武汉理工大学“扬帆远航”自我同一性成长小组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3):36-39.

[14]席小华.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过程研究:以某工读学校的夏令营为例[J].青年研究,2009(5):60-70,95-96.

[15]周献德,沈新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操作技巧[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9):28-30.

[16]芮洋.小组工作在中国之实用性及限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3):10-11,36.

[17]付再学.小组工作方法在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15.

[18]張宇莲.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的小组工作[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

[19]Jane Thomson,Ros Thorpe.Powerful partnerships in social work:group work with parents of children in care[J].Australian Social Work,2003,57(1).

[20]Mark J.Macgowan.A Measure of Engagement for Social Group Work[J].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997,23(2).

[21]Ronald W.Toseland,Kimberly P.McClive-Reed.Social Group Work: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J].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09,32(1-2).

[22]Marcia B.Cohen.Group Work Practice to Advance Social Competence:A Specialized Methodology for Social Work by Lang,N.[J].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1,34(3-4).

[23]Simon,Kilbane.The Current State of Group Work Education in U.S. Graduate Schools of Social Work[J].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4,37(3).

[24]Comer,Rao.Transforming Social Group Work Learning into Competencies for Interprofessional Teams[J].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6,39(1).

[25]John S.Wodarski,Marvin D.Feit.Social Group Work Practice: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2012,9(4).

[26]Bronwyn Hyde.Mutual Aid Group Work:Social Work Leading the Way to Recovery-Focused Mental Health Practice[J].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3,36(1).

[27]Skolnik.Coming Together:Factors that Connect Social Workers to Group Work Practice[J].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9,42(1).

[28]Grethe Backer.Social Group Work in a Group Practice Group Work with the Retired Elderly in Copenhage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Care,1985,3(1).

[29]?zlem Cankurtaran ?nta,Melike Tun? Tekindal.The Effect of Group Work on the Self-efficacy of Social Work Students[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4.

作者简介:侯世武(1997—),男,满族,河北沧州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研究方向:青少年、小组工作。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献综述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