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2019-12-24 01:17李兰刘通
青年时代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教与学对策建议

李兰 刘通

摘 要:当前,初中语文阅读难度系数较大,给小学过渡到初中的新生带来诸多困扰。本文分析了其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此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要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致;其次,制定科学化的预习题目,将题海战术弱化,部分知识分流到预习题目中。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与学;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17年9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从其变化来看,新教材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这对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走马观花地读,教师也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填鸭式教育。久而久之,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也没有提升,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顺畅地过渡到初中语文学习。因此,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基本的“教”与“学”抓起。此外,一份科学的阅读预习指导也是相当必要的。

二、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为主导中的“教”

1.教学目的不清晰

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现如今的教学趋势下,往往存在教学目标过多、教学时间较少的矛盾现象,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会选择性地省略一些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内容花费时间比较少,教学目标开始模糊[1]。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过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央,下面的观众却听的不是那么认真。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阅读理解的兴趣,阅读理解能力随之下降。

2.教学深度不够

当前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深度较浅[2],如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的做法都是带领学生分析重点字词句、剖析人物形象、最后进行文章情感的升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学生只会机械式地记住所谓的“阅读套路”,根本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只是停留在“表面功夫”。

(二)学生为主体中的“学”

1.缺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学习生涯中,因为个体差异的不同,所以对于学生的直接兴趣培养很难达到一致,能控制的因素只有间接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阅读是觉得阅读“没意思”、拿捏不准阅读理解后面的答案、对于老师讲的方法不理解,等等。

2.缺少更多的交流机会

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最主要的特点是实用性。要想把阅读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价值,就必须进行说的训练。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尊心越来越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因为担心说不好就不敢说,小学阶段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六年级学生中。

(三)“题海战术”盛行

在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成为了最受老师欢迎的一种提高学生成绩的办法。“题海战术”这种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其中影响最深的是语文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短期时间内看不到成绩的进步,所以很多学生都占用阅读时间进行做题,造成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从根本上被忽视。

三、对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

“部编本”语文教材小学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不难看出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所以对教与学之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4],教师讲解文章时不要进行思路引导,先广泛地收集学生的意见。例如,在学习《别了,国语课》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回答作者陈小允对待语文课的态度,再让学生选择同意哪种观点,最后每种观点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辩论。这里是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运用,教师不需要做总结性的发言,让各种讨论最后都悬而未决。学生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产生了亲密关系和热烈气氛,与一般课程的那种非人格化的课程内容恰恰形成对比。

2.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还提出“阅读与写作和读、写于听、说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却是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其实对于“说”的训练不光只有口语交际这一种,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堂一开始的几分钟进行简单的阅读比赛,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谁读的错字更少。最后,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要吝啬夸奖,通过“正强化”的训练能逐步加强学生乐于读书的兴趣。

(二)制定科学化的预习题目

随着碎片化、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学生开始注重“量”的积累。这固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并没有打好“质”[5]的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没有预习的阅读不是完整的阅读。因此,需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手段,即从科学的阅读预习指导着手,将“题海战术”进行分流、弱化,分一部分给预习题目,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预习,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镇江市某补习机构的阅读题目做出具体分析。

1.初步感知,把握脉络

题目设置首先提醒学生第一遍读,即快速读每个自然段,进行初步感知。例如,布置《穷人》这篇阅读预习时,题目中要让学生填写文中有多少个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谁,究竟谁才是最主要的人物,渔夫还是他妻子桑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抓住文中的重點人物,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着桑娜写的,便于学生提前感知人物形象。人物作为记叙文六要素之一,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构成记叙文的基础框架,了解人物间的关系、分清主次,有利于接下来的阅读学习。

进入了小学高年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阅读教学篇章段落的研究,而对“品词析字”[6]意识出现了弱化,学生对字词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传统的生字词教学多是教师进行范读,这其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授《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圈画出文章中不认识的字,如“卿”“颇”“廉”“庸”等,再用查字典的方式在文中标出拼音或写出解释,接下来由字和词的练习过渡到动词和形容词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圈出自己认为好的动词和形容词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最后老师检查學生的填写情况。由字过渡到词的学习是“下位学习”原理的运用,即要将概括程度较低或包容范围较窄的新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原有的概括程度较高的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对于词的辨析能力[7]。

2.深入理解,体会情感

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时题目中要学生再读课文,即流畅、有感情地读文章,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找出描写主要人物的段落,以及从主要人物的身上能够看到他的什么品质,这就是所谓的“中心词”。中心词是表示人物品质的形容词,整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词写的,把握好这一点,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更加深刻。

通过最后一遍阅读,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写《穷人》的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格。

3.预习检测,进行巩固

巩固策略也叫做复述策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采取的学习策略,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复述策略包括过渡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预习内容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然而,当今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对前面预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也就是忽视了预习中的巩固性原则。但是,如果学生能在预习时就对文本内容有充分的认识,这样不仅在后期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从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小学教学中多强调教师的引导,而在初中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

因此,提前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技能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六年级学生不再像中低年级学生那么听话,所以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后面设置一道“预习检测”的题目,迫使学生完成这部分练习,作为对前面预习题目的巩固。但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和阅读检测题目进行区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让学生对前面的预习题目进行巩固,另一方面是检测学生的预习能力,方便老师在评讲文章时因材施教。

四、结语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结合部编本改革现状,不仅可以了解其问题存在于“教”与“学”,更有题海战术的盛行。通过具体的对策建议,将题海战术弱化、分流,最终给出了一份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的预习题目,从而大大减少六年级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深度思考能力,从而使六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吴亮奎.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模糊性问题及其解决[J].教育科学研究,2017(4).

[2]孙志国.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

[3]李贞祥.“题海战术”与精讲多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4]陈婷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

[5]佟姝瑶.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6]姚菁.“品词析字”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7]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8批科研立项资助项目(18C645)。

作者简介:李兰(199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刘通(199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统计方向。

猜你喜欢
教与学对策建议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