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候鸟老人社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2-24 08:53陈佳琦
山西农经 2019年20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

陈佳琦

摘 要:在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候鸟老人群体不断扩大。作为兼具老年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重属性的候鸟老人,他们的社会融合状况既关系到自身,又影响着迁入地。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探索了候鸟老人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解决候鸟老人社会融合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候鸟老人;社会融合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0-005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669        文獻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相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20%;到204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最高峰。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富裕的退休人群倾向于追求更高品质的养老生活。人口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变化催生了候鸟老人这一新社会群体。候鸟老人是一个特殊的老年流动群体,他们追求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根据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迁徙。他们在温暖的南方过冬,在凉爽的北方过夏。这些老人区别于同子女随迁的老人,他们独自前往南方,以租房、购房或者入住老年公寓的形式在南方度过冬季。数量庞大的候鸟老人在流入地聚集,对流入地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候鸟老人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合状况并不乐观。候鸟老人兼具老年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双重性。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和政策保障因素等多个方面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融合,使其难以融入社会生活。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多而愈加重要,而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候鸟老人作为流动老年人口中的特殊群体更是极少进入人们的视野[1-3]。

2  候鸟老人面临的社会融合挑战

2.1  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现状

随着社会融合问题的发展,不同学者对社会融合的解读愈加深化,他们将社会融合维度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四维度的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融合、行为融合、身份认同。基于四维度的社会融合,分析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的现状。

2.1.1  经济融合

有研究认为,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程度与其他维度的融合程度相比极为落后。但是,候鸟老人作为特殊的流动人口,衡量其经济融合程度不能采用与流动人口完全相同的衡量指标。据文献资料显示,候鸟老人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受教育水平,很多人的退休金和各种福利保障高于同龄人平均水准,这为他们选择“候鸟式”养老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些候鸟老人在经济融合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他们与当地的经济融合程度较高[4]。

2.1.2  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包括语言、饮食、风俗等方面,是流动人口与流入地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候鸟老人与迁入地影响巨大。在语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显著,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不同的语言。语言是社会交往的载体,但候鸟老人基本听不懂方言,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老年人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语言不通阻碍了候鸟老人的交往,使候鸟老人与流入地产生文化隔阂。在饮食方面,我国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南方耕地以水田种水稻为主,而北方则多为旱地种小麦,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而南北的气候差异也导致了“南甜北咸”的口味差异。由于入住老年公寓的候鸟老人无法自行安排饮食,而老年公寓的饮食更多是迎合当地老年人的口味,所以饮食差异对于自行租房、购房的候鸟老人影响较小,而对于入住老年公寓的候鸟老人影响较大。在风俗方面,南北方对于节日以及红白喜事的庆祝方式有所差异,例如在海南当地的社区中,当地人习惯用鞭炮或其他响器制造声音以示庆祝,而这对于非本土的候鸟老人来说则难以适应。

2.1.3  行为融合

候鸟老人的行为融合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行为和社会交往行为上。在社会参与行为上,一方面,进入老年阶段的候鸟老人已经退出了劳动领域,其智力、体力和技能退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他们在原居住地与流入地之间周期性的往返限制了他们社会参与的时间、地点与长期性。在社会交往行为上,候鸟老人离开原居住地,与其亲人、朋友分离,导致地缘关系隔绝,但语言、习惯和价值观等差异导致候鸟老人不愿意且难以与当地人建立亲密的交往关系,社会交往呈现出贫瘠状态。

2.1.4  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属性、社会位置和标识,代表着社会融合的最高水平。候鸟老人既不在原居住地定居,又不在流入地定居,而是保持着“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他们认为自己归属于原居住地。与此同时,流入地居民未将“候鸟老人”视为当地居民。候鸟老人与流入地双方的不认同导致候鸟老人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差,身份认同程度低[5-6]。

2.2  影响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的因素

2.2.1  气候、文化等客观因素差异影响候鸟老人社会融合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北方冬天寒冷干燥,但供暖设备齐全,室内温度高,南方冬天温暖潮湿,室外温度适宜老年人户外活动,但室内无供暖设施。对于北方的候鸟老人来说,长期的潮湿天气加上室内温度偏冷,极易引起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候鸟老人原居住地文化与迁入地文化难免碰撞摩擦,不同的习惯、文化使其虽然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却不能在生活方式上达成共识。气候、文化等客观因素成为了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的天然屏障。

2.2.2  受传统思想影响,候鸟老人在社会融合上表现不积极

中国农耕文化影响深远,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如果离开故土,就会产生思乡之情。持有传统思想的候鸟老人将自己归属于原居住地,而对迁入地则表现为不愿积极主动融入。

2.2.3  公共服务需求供给矛盾凸显

候鸟老人涌入迁入地的数量庞大、时间集中,使得流入地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凸显。一方面,候鸟老人对娱乐、医疗、交通等设施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迁入地居民原本充足的服务资源被占用,导致候鸟老人难以真正融入。

2.2.4  缺少可以促进候鸟老人与当地居民交往融合的平台

候鸟老人在社会交往上呈现出地域上的排他性,他们喜欢与来自相同地域的居民交往,与本地人的交往互动较少。人际间互动的缺失使候鸟老人与当地人难以相互了解。在两类人群主观上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又缺少可以促进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社会融合成为难题。

2.3  候鸟老人社会融合困境亟需突破

社会融合对于候鸟老人和流入地来说,影响巨大。一方面,候鸟老人已退出劳动领域,他们将重心转移到生活。候鸟老人社会融合度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拉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流入地的社会团结、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都需要候鸟老人融入。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候鸟老人角度出发,还是为流入地考虑,候鸟老人的社会融合问题都亟需解决。

3  积极老龄化为候鸟老人社会融合提供思路

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思想是“积极”,它既要求老年人本身以积极的态度解决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要求社会各界重视老龄化现象,积极为老年人的健康、参与、保障出谋划策。以积极老龄化为载体,从候鸟老人自身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的途径。

3.1  候鸟老人自身方面

候鸟老人要改变自己的思想,以开放、积极主动的心态与流入地居民交流、交往。要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度,发挥余热,为当地社会作贡献,主动寻找归属感,不断适应迁入地,与迁入地居民共同努力,良性互动,互相配合。

3.2  社会方面

3.2.1  迁入地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化解供需矛盾

迁入地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注重候鸟老人需求变化的灵活性,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矫正要素配置,扩大候鸟老人的有效供给,以化解候鸟老人涌入而给当地带来的供需矛盾。同时,满足候鸟老人与当地人的需求,并在更深层次上化解候鸟老人与当地人因需求竞争产生的隔阂,最终使候鸟老人融入迁入地。

3.2.2  发挥社区的作用,建立交流平台

社区是候鸟老人与当地连接的纽带,发挥良性作用的社区可以拉近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力。候鸟老人缺乏与迁入地居民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交流平台。候鸟老人的社会交往多以地缘为基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社区可以趣缘为基础,建立交流平台,让候鸟老人与迁入地居民以共同爱好为话题,拉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加强候鸟老人的社会融合。

3.2.3  加强激励,为候鸟老人增设合适的岗位

社会参与是消除候鸟老人孤寂、缺少归属感的有效途径。社区应当采集候鸟老人信息,建立档案库,设置适合候鸟老人的工作岗位,对有需求的候鸟老人进行系统培训,激发候鸟老人的积极性。候鸟老人利用余熱加强社会参与,一方面提升了候鸟老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又为迁入地减轻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芬,肖慧敏.海南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现实困境与理论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95-101.

[2]王郅强,赵昊骏.“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分析——以三亚市为例[J].行政论坛,2019,26(2):103-109.

[3]陈恩,李丽.“三社联动”:候鸟老人社会融合的治理模式[J].新东方,2017(2):54-57.

[4]谢秋山,岳婷.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9,37(4):10-16.

[5]耿童,胡静.“候鸟老人”在海南“原生社区”的社会融合[J].知与行,2016(8):107-110.

[6]黄诚.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候鸟老人”养老方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12):114-117,145.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
国际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经验及启示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现代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
互助养老新模式唱响最美“夕阳红”
老年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探究:媒体开办老年教育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与弹性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