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一例

2019-12-25 08:06吴建洺马新华陈仕胜全和和金宛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抗酸麻风皮肤科

吴建洺 马新华 陈仕胜 全和和 金宛宛 高 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浙江温州,325000

第0108号

图1患者面部及大腿多发米粒至黄豆大呈肤色的半圆形结节,边界模糊,少数皮疹溃疡结痂,双侧眉毛外1/3稀疏图2大腿部组织病理:表皮与真皮间有一无浸润带,真皮内含有大量泡沫细胞(红色箭头示麻风球),浸润细胞主要为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2a:HE,×100;2b:HE,×400)图3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分支杆菌(抗酸染色,×400)

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因全身多发结节半年于2019年4月1日至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多发的米粒至黄豆大呈肤色的半圆形结节,边界模糊,少数皮疹有溃疡结痂,双侧眉毛外1/3稀疏。皮疹缓慢扩展,逐渐在四肢、躯干出现类似新发皮疹,无痛痒,自诉全身乏力。曾于2019年2月初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节病”、“肉芽肿”,予以“沙利度胺25 mg日两次,盐酸多西环素100 mg日两次”治疗1个月,皮疹稍有好转。停药1个月后,面部皮疹逐渐增多。否认麻风及结核患者接触史。个人史和家族史:久居贵州,1年前来浙江务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均见多发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呈肤色的半圆形结节,结节有光泽、质硬、边界模糊,部分有融合(图1)。皮损处针刺反应提示浅感觉减退,少许皮疹有溃疡结痂。患者面部双侧眉毛外1/3稀疏,左侧颈部可及一肿大淋巴结0.5 cm×0.5 cm,光滑、活动度好,有轻微触痛,未触及肿大神经。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梅毒血清试验和HIV均无异常。大腿部组织病理HE染色:表皮与真皮间有一无浸润带,真皮内含有大量泡沫细胞,浸润细胞主要为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图2)。颈部组织病理抗酸染色:抗酸染色(-)。大腿组织病理抗酸染色(6+)(图3)。

诊断:瘤型麻风。转贵州疾病控制中心,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结果及特殊染色同意瘤型麻风诊断,现继续随访中。

讨论麻风在全球有2000多年的流行史,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麻风已被基本消灭,但是近年来全球仍有近20余万新发病例。我国每年报道的新发病例在1000例以上,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本次病例为贵州籍青壮年男性,1年前来浙江务工,根据皮损特点、病理结果和特殊染色可确诊为瘤型麻风。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病理组织来自颈部新发皮损,抗酸染色(-)。由于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麻风高发地久居史,我们高度怀疑麻风的可能,在与患者沟通并取得同意后,进行了第二次病理活检,病理组织取自大腿部针刺反应浅感觉明显减退的陈旧皮损,抗酸染色(6+)。我们在得知第一次病理组织抗酸染色阴性的情况下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组织液麻风查菌,所以无法给出病理组织抗酸染色和组织液麻风查菌两者之间阳性率差异。如果我们首次即按标准流程查眉间、面部皮损、耳垂组织液抗酸染色,是否有可能提前诊断,也希望所有皮肤科医生同样能从中收获经验。浙江地区麻风一直保持低流行状态,沈云良等对1990-2002年浙江省71个县新发麻风病例进行了分析,发病率呈波浪形下降趋势,年均递减6.29%,年平均发现率为0.051/10万。而且瘤型麻风较少见,皮肤科医生对于麻风皮损缺乏清晰的认识。极低的流行状态以及医生对麻风认识不足,故麻风在非流行区的误诊和漏诊成了严峻的问题。因此,加强皮肤科医生对麻风的鉴别诊断能力至关重要,据文献报道麻风需与淋巴瘤、脂膜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和红斑狼疮等鉴别。黄景宜等报道北京市为麻风非流行区,2018年诊断一例来自福建省的麻风患者。本次病例同样为外来流动人口,提示外来麻风输入问题同样需要引起皮肤科医生的关注。为了避免麻风这类少见传染病在非流行区的传播,皮肤科医生在日常门诊中对于比较特殊的皮损,应该积极地完善病理活检和特殊染色等检查,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

猜你喜欢
抗酸麻风皮肤科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与Ziehl-Neelsen法在抗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麻风病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何时服用抗酸剂